北京外城角楼位於外城四隅,包於内城西南角的西段北垣与外城西垣相交的一隅是为外城西北角,立角楼一;包於内城东南角的东段北垣与外城东垣相交的一隅是为外城东北角,立角楼一;外城南垣未按规划修足十八里,仅够十三里就两头北折,起外城东垣和西垣,外城东、西垣分别与南垣相交的两隅,即为外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立角楼一。 由於记录北京外城角楼的史料有限,对外城的表述也仅是说明何时完工、闢几门、何时增修瓮城、何时添建箭楼,至於角楼多是语焉不详。多数现在介绍北京城的文章中,涉及外城角楼的,大多就是笼统註明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想当然的认为外城建成时就有了角楼。在明嘉靖三十二年计度外城时,规划是四面之制,闢城门十一,四隅立角楼。但在是年十月工成之时,实际上仅修了南城一面,当时是属於阶段性完工,将来还要完成其它三面呢。所以包在京城南面的“帽子城”,仅闢五门和朝北的临时两便门。明《世宗实录》也仅说嘉靖三十二年十月外城完工,皇上给五门命名,两便门都没提,也没提角楼建没建。瓮城尚没有建,角楼想必也不会建,因为“帽子城”的四隅,远不是原规划北京外城的四隅。待到嘉靖四十三年增修外城各门瓮城时,也是“崇甃深浚”,即城门建瓮城,护城河加深,也没有加建角楼之意。 明崇禎八年曾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外城修缮,此时李闯反军已在全国汹涌,挥师京城纸是时间问题,在此期间为固京师,是否增建了角楼还有待史料佐证。所以有明一代,京师外城是否已建有角楼,还需确切史料来印证。 北京外城角楼也可能是在清朝乾隆初年修建,确切的说应该是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之前兴建的,这在是年的《京城全图》上已标绘有外城角楼可以说明。与重建外城瓮城,增建箭楼或是前后脚建成(外城箭楼或在乾隆《京城全图》绘製后不久修建)。喜仁龙在1920~1921年对北京城墙城门的考察中,根据城磗的年代,也判断说外城角楼是建於十八世纪,或在此时做过大规模整修,这也算是一个佐证吧。因为北京外城,不是一次性完工的,从外城初建到各城门形制基本稳固下来,持续了有两百年,这中间还经歷了朝代更替。所以我觉得老照片影像展示的北京外城角楼始建於清乾隆初年是靠谱的。 北京外城角楼不论是从规制上,还是体量上,都远逊於内城角楼。但是从建筑设计上又是非常巧妙,与外城墙的体量搭配也是非常的合理和匀称。就像灵巧的亭臺楼阁点缀在外城的四隅,它那歇山十字脊出宝顶,方形堡垒式的独特造型,也是中式古建筑多样性变化的典范。从单檐歇山式和两排箭窗的设计看,是与外城箭楼的形制相同,这使外城整体上的统一性达到了高度一致,同时也可印证它们是同一时期的產物。 角楼建在伸向城墙外达3米多的方形城臺上,城臺基宽约10.5米,顶宽约8.5米。屋面为灰筒瓦、十字列脊、宝顶、鴟吻、走兽,戧脊走兽为5个。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宽度为6米。楼高7.5米,楼连臺通高16.6米。角楼外壁为磨磗对缝清水墙,自下而上有收分,内壁是垂直白色混水墙。下部壁厚约1米,上部壁厚约0.75米。外城角楼设2排箭窗,朝向外的两面每排3孔,共12孔;朝向城墙的两面每排2孔(靠近外侧),共8孔,总计20孔箭窗。四个角楼东、西向朝向城墙的一面楼体墙上,靠内侧(箭窗是靠外的)闢有1个单扇过木方门(资料数据引自喜仁龙《北京的城墙与城门》1924年英文版)。 外城东北角楼在1900年庚子之变时,毁於八国联军之手。外城西南角楼和东南角楼解放后1950年普查时都仍在。西南角楼於1954年1月被拆除,西南角楼城臺及迤北迤东的两小段城墙围起的院落是宣武体委的射击场得到保留。1975年取消射击运动,改为军体项目摩托车训练场,这一小段城墙拐弯,迟至1980年代末,摩托车运动取消后,则全部被拆除。外城东南角楼於1955年被彻底拆除。外城西北角楼周围的景色较美,还有西南侧的天寧寺塔相映衬,不同於南垣两城角周边的荒凉,现在所能见到的老照片也最多,但还是於1957年大规模拆除外城城墙时被拆毁了。到1958年,那一带的城墙、角楼城臺完全被夷为了平地。 2015年底,歷时两年的外城东南角楼复建工程完工,总体上恢复了老北京城外城东南一隅的风貌。但在复建角楼的建筑细部似有与原角楼形制不符之处。角楼两内侧面各少了4孔箭窗,致使新复建角楼仅有两外侧面的12孔箭窗,而不是原来四面共20孔箭窗。进楼门原角楼是开在朝西一面4孔箭窗内侧的墙体上,是一单扇过木小门,箭楼北侧无门,新复建角楼变成了北、西两面墙体中央各开了一个双扇实榻门。这就与原形制相去甚远了。 外城东北角楼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外城东北角楼图。 1860s,外城东北角楼,东便门外大通桥,通惠河漕运码头。彼时外城东北角楼完好 [照片为1860s拍摄,明信片为1900年前后製作,1904年长辛店寄出] 1880s,外城东北角楼、外城东段北垣、东便门外大通桥、护城河(通惠河)。由内城东垣上向东拍摄。 1890s,外城东北角楼,东便门外大通桥,通惠河(外城东段北护城河) [(法)樊国梁 Alphonse Favier] 1900-8,外城东北角楼东北面,八国联军在城外架抱轰击北京城,此时角楼尚在。大抱和角楼之间为“头道桥”,该桥横跨外城东护城河水流入通惠河的河道上。乾隆 《京城全图》上角楼外的小桥(头道桥)就是这座。 1909,外城东北角楼残蹟,庚子年被八国联军轰毁。水面为大通桥迤东通惠河(此段也是外城东段北护城河) [(美)约翰·詹布鲁恩 John Zumbrun] 1920~1921,外城东北角楼城臺(角楼已圮)及迤南外城东垣、护城河、石桥(头道桥)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 1920~1921,外城东北角楼城臺(角楼已圮)及迤西外城北垣东段外壁,城臺上仿砌了稚堞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外城西北角楼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外城西北角楼图。 1906~1909,外城西北角楼西面,南行的驼队 [(美)雷尼诺恩C.E. LeMunyon] 1912年前后,外城西北角楼西北面,角楼下的骆驼和牵驼人 [(日)山本讚七郎] 1912~1915,外城西北角楼西北面 [(美)雷尼诺恩 C.E. LeMunyon] 1920~1921,外城西北角楼东面,在护城河边饮水的骆驼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0~1921,外城西北角楼内侧东面(城墙上),可见角楼两内面箭窗和面东的进楼小门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0~1921,外城西北角楼内侧南面,城墙内驻扎的军队帐篷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24~1927,外城西北角楼西北面。外城北护城河在这里是三岔交汇,东来的外城北护城河、西北玉渊潭流注的引水渠汇流南折后,即为外城西护城河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4~1927年前后,外城西北角楼西面,骑驴奔白云观的妇女。 1928年前后,外城西北角楼北面,西行的驼队,可见天寧寺塔。 1928年前后,外城西北角楼西面,城外的骑驼人。 1930年前后,外城西北角楼西北面和过往的驼队。 1930年前后,外城西北角楼西北面和拉洋车的车夫(雪景) [佚名] 1930s,外城西北角楼西北面,过小桥北行的驼队 [(法)亚瑟·德·卡瓦略(谈卡法卢) Dr. Arthur Alfred de Carvalho] 1950年前后,外城西北角楼西南面。 1955,外城西北角楼北面,可见天寧寺塔。 1956,外城西北角楼西北面,在护城河河床内挖砂取土。翌年该角楼和城墙相继开始拆除,到1958年这里就再也见不到这个景象了。 外城东南角楼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外城东南角楼图。 1920~1921,外城东南角楼西面及迤西外城南垣,护城河在左安门瓮城外呈弧形绕过,外城东南角楼与左安门城楼之间的城墙纸有一座墩臺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2015年底,外城东南角楼复建完成,两外面(南、东)基本复原了原楼样式。由於护城河的北移,位置较原基址北移了11米。 2015年底, 新复建的外城东南角楼北面。原式样楼北面纸有4孔箭窗,无进楼门。原外城东南角楼共有20孔箭窗,新复建的角楼纸有12孔箭窗了。 2015年底,新复建的外城东南角楼西面。样式属杜撰了,少了4孔箭窗,中央开了一个两扇的实榻大门,原式样是在4孔箭窗内侧(靠里朝西)开有一扇门扉的小门。 外城西南角楼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外城西南角楼图。 1902~1905,外城西南角楼西南面,护城河沿。 1902~1905,外城西南角楼西南面,远处可见右安门。 1920~1921,外城西南角楼南面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1966,外城西南角楼遗址航拍(上北),角楼城臺迤北迤东的两小段城墙围起的院落是宣武体委的射撃场。1975年取消射撃运动,改为军体项目摩托车训练场。这一小段城墙拐弯,迟至1980s末,摩托车运动取消后,则全部被拆除。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5 , Processed in 1.13027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