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的前门正阳桥牌楼 牌楼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也是古都北京的独特景观。牌楼又称牌坊,通常将没有“斗栱承楼”屋顶构造者称为牌坊,也常将采用石结构或琉璃砖结构者称为牌坊。牌楼的历史可追溯至周代,《诗经》有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为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是牌楼的雏形。牌楼最初为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宫苑、寺观、园林、陵墓、桥头及街道广泛建造,具有划分空间领域并形成空间过渡、烘托主体建筑、表彰或纪念人物和事件、作为街巷分界标志等不同作用。牌楼按不同结构材质可分为木牌楼、琉璃牌楼、石牌楼、水泥牌楼、彩牌楼(临时性装饰物)等。 1902年1月8日两宫回銮,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已在庚子之变中被毁,在箭楼城台上搭建临时牌楼迎驾(前景为正阳桥白石栏板) 1912年中华民国国庆日在棋盘街搭建“与民同乐”彩牌楼 北京是中国拥有牌楼最多的城市,古时北京曾有各式各样的牌楼三百多座。这些牌楼从元大都时期即开始修建,明永乐年间牌楼的数量大幅增加。北京城郊现存明清两代所建牌楼六十五座,其中包括木牌楼四十二座、石牌楼十七座、琉璃牌楼六座,这些留存至今的牌楼主要分布于宫苑、寺观、园林及陵墓。横亘于街道的牌楼则大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妨碍交通为由被拆除,至今仅存六座,即国子监街的四座牌楼(两座成贤街牌楼、两座国子监牌楼)、朝阳门外神路街东岳庙前的牌楼、西苑大街颐和园东宫门前的牌楼。曾经位于东交民巷西口的敷文牌楼是众多被拆除的牌楼中的一座。 1890年代的敷文牌楼 敷文牌楼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永乐年间,是东交民巷最古老的建筑。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城时,在正阳门与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之间修建棋盘街,将长达3公里的江米巷分隔为东西两段,在棋盘街十字形通道之横街两端即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西口和西江米巷(今西交民巷)东口分别建造两座牌楼,东江米巷西口的牌楼称为“文德”,西江米巷东口的牌楼称为“武功”,两座牌楼的型制和样式相同。 1860年的棋盘街全景(自西南向东北拍摄,中间为大清门,左右两侧可见振武牌楼及敷文牌楼顶部) “文德”牌楼与“武功”牌楼东西相对,以明皇城为中心,按照“左文右武”的规制排列,在北京城传统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格局,共同烘托居中坐北朝南的大明门,构成严整的空间序列。清末慈禧太后将两座牌楼分别更名为“敷文”和“振武”。 庚子之变前的敷文牌楼(自东向西拍摄,远景可见振武牌楼) 1890年代的振武牌楼(自西向东拍摄,远景可见敷文牌楼) 在一幅反映新竣工的宫城面貌的明代宫城图中及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均可见对这两座牌楼的描绘。由此可推断,“1900年庚子之变后作为东交民巷使馆界界碑而建敷文牌楼并为求对称而建振武牌楼”或“1915年9月袁世凯为筹备登基特在东交民巷西口建敷文牌楼并在西交民巷东口建振武牌楼”的说法均属缺乏历史深究而断章取义的讹传。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敷文牌楼、振武牌楼 清宣统年间( 1909-1911年)北京城图中的敷文牌楼、振武牌楼及前门五牌楼 1912年东交民巷使馆界总平面图中的敷文牌楼 敷文牌楼采用木结构,型制为三间四柱夹三楼的冲天柱式,一高两低的三座屋顶为悬山顶,四根立柱各设一对戗柱。因位于道路较狭的巷口,其开间尺度略小于大街上的牌楼。 1898-1900年间庚子之变前的敷文牌楼(自东向西拍摄,远景可见振武牌楼) 中国牌楼分为“冲天式”和“不出头式”两类。“冲天式”也称“柱出头式”,其间柱高于明楼楼顶;“不出头式”的最高点是明楼正脊。两类牌楼又分为“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部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者为“五柱六间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多为“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多为“冲天式”。 在庚子之变中被毁后,1902年复建刚竣工的敷文牌楼(自西向东拍摄) 1912年“北京兵变”期间的敷文牌楼(自东向西拍摄) 1912年“北京兵变”期间的敷文牌楼(自西向东拍摄) 敷文牌楼在1900年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时被毁,1902年复建;1912年“北京兵变”期间再次毁于战乱;1915年袁世凯筹备登基时,复建为水泥构件的仿木形式。 1930年前后的敷文牌楼(自西向东拍摄,远景可见东交民巷西口堡垒式大门) 1940年的敷文牌楼(自西向东拍摄,远景可见东交民巷西口堡垒式大门) 1946年的敷文牌楼(自东向西拍摄,远景可见西交民巷东口及振武牌楼) 1949年初解放军炮兵部队经过敷文牌楼(自西向东拍摄) 1953年的敷文牌楼(自东向西拍摄,远景可见西交民巷东口及振武牌楼) 1954年3月东交民巷西口的敷文牌楼与西交民巷东口的振武牌楼同时被拆除。 1928年的振武牌楼(自东向西拍摄) 1950年前后的振武牌楼(自西向东俯瞰拍摄,远景可见东交民巷西口及敷文牌楼) 1952年的振武牌楼(自东向西拍摄) 1949年北京解放前夕的振武牌楼及西交民巷东口(上图),1956年振武牌楼已拆除的西交民巷东口(下图) 1958年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对天安门广场进行大规模改造后,敷文牌楼原址湮没于今东交民巷西口迆西的天安门广场东南隅。 1928年的正阳门及东交民巷西部航拍(自西南向东北拍摄)中的敷文牌楼 1946年的天安门广场航拍(自南向北拍摄)中的敷文牌楼 2002年的天安门广场航拍中的敷文牌楼原址(推测) 东交民巷使馆界西南侧的正阳桥牌楼、北侧的东长安街牌楼、东北侧的东单牌楼以及西长安街牌楼、西单牌楼、西四牌楼、东四牌楼是旧北京城街道中最著名、最典型的牌楼。其中几座牌楼历经拆除与重建的前世今生又有不尽相同的宿命。 东、西长安街牌楼在1954年扩宽长安街时被拆除;1956年迁建于陶然亭公园内榭湖桥两端;1971年9月被江青以“牌楼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罪名”责令拆除;2010年及2011年在陶然亭公园内榭湖桥两端按东、西长安街牌楼样式仿建两座牌楼,分别题额“陶然”和“佳境”。 1900年代的东长安街牌楼(自东向西拍摄,南侧为意大利使馆围墙及兵营北门 ) 1954年拆除前的西长安街牌楼 1956年迁建于陶然亭公园内的东、西长安街牌楼 2010年仿东(西)长安街牌楼建成“陶然”牌楼 2011年仿东(西)长安街牌楼建成”佳境“牌楼 西单“瞻云”牌楼于1923年10月因通行有轨电车被拆除;2008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投资改造西单文化广场时,在西单牌楼旧址东移约一百余米且略偏北位置复建“瞻云”牌楼。由于西单牌楼鲜有影像资料留存,遂以东单牌楼历史照片为参照,按比原牌楼略大的1.3倍之比例复建,但新建的西单牌楼在大尺度的空间环境中依然显得空旷无依。 1900年代的东单“就日”牌楼(自南向北拍摄,远景可见克林德牌坊) 2008年以东单牌楼为蓝本复建的西单”瞻云“牌楼 西四牌楼由位于十字路口南、北的两座“大市街”牌楼及路口东侧的“行义“牌楼”、路口西侧的“履仁”牌楼组成。1954年12月至1955年1月以影响交通为名将西四牌楼拆除;2015年在西四路口北侧路东复建西四牌楼中的“行义”牌楼,恰位于西四地铁站出入口正前方,牌楼成为脱离了历史环境的街道装饰陈设。 西四牌楼之“大市街”牌楼 西四牌楼之“履仁”牌楼 西四牌楼之“行义”牌楼 2015年复建的“行义”牌楼 正阳桥牌楼位于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重要节点,俗称前门五牌楼。1943年日伪时期,正阳桥牌楼的木柱被改为水泥柱;1955年因市政建设正阳桥牌楼被拆除;2001年用钢筋水泥结构仿建,为不影响交通,牌楼的六根立柱中有四根采取距地面6.5米高的悬垂造型,被称为“假五牌楼”;2008年前门大街改造为步行街,“假五牌楼”被拆除,在原址照原样式、原工艺复建正阳桥牌楼,题额“正阳桥”三字。 1936年的正阳桥牌楼全景 2001年修建的“假五牌楼” 2008年复建的正阳桥牌楼 今日站立于巍峨的正阳桥牌楼前,怀着对历史场景的遐想,姑且屏蔽掉周遭现代都市的喧嚣,让静静流淌的岁月时光流转回一个世纪之前的满清末叶…… 从正阳桥牌楼出发,沿着中轴线北行,从中间走过由三座石拱桥并列而成的正阳桥,依次穿过北京内城正门——正阳门箭楼及城楼的城门券洞,即来到一处四方形的开阔地带,其东西两侧围以白石栏板,中间南北走向的甬道称为御道,恰似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因此这块方形区域得名“棋盘街”。棋盘街北侧正对一座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红墙三阙三券洞门的皇城正门——大清门,作为皇家禁苑的第一道门,寻常百姓在此止步,门内由东、西千步廊围合成丁字形的皇城前广场,大清门成为宫廷与市井的分界标志。 1910年的正阳桥牌楼(自南向北拍摄) 1906年的正阳桥(自东北向西南拍摄) 1900年正阳门箭楼及城楼毁于庚子之变,1906年重建竣工的正阳门箭楼(上图)、正阳门城楼(下图)(自南向北拍摄) 1902年的棋盘街及大清门(自东南向西北拍摄) 1901年的大清门(自南向北拍摄) 在大清门外横列一条东西走向的甬道与御道垂直相交,称作棋盘街之横街,由于与北侧天安门前的天街相平行,尺度又小很多,因此俗称为“小天街”。行至大清门前,沿着横街转折向东,走过北侧千步廊红墙的东南角后,地势略微起坡,一座气势比正阳桥牌楼略逊一筹却不乏灵秀的牌楼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坐东朝西的敷文牌楼。 棋盘街之横街及与其正对的敷文牌楼(自西南向东北拍摄) 敷文牌楼和在横街另一端(西端)与其正对的振武牌楼拉长了横街形成的东西向轴线,两座牌楼在东西两侧对棋盘街形成围合之势。敷文牌楼也预示着横街东部在此终结,而东交民巷西部在此开端,从而成为“街”与“巷”(横街与东交民巷)空间分界的标志物。 1905年的敷文牌楼(自东南向西北拍摄,当时瑞金大楼仍未建造,美国使馆驻军在兵营西操场列队训练) 从敷文牌楼向东,呈现出东交民巷使馆界万国建筑博览般的西洋景,在这幅蔚为壮观的西洋景画面中,独揽风华的敷文牌楼却显得有些卓尔不群、超凡脱俗了。1901年东交民巷地区被正式辟为使馆界后,随着西式建筑的大量兴建,除去被各国使馆占据并沿用的少数中国传统风格的府邸及民宅外,敷文牌楼成为东交民巷街景中仅存的中国古典官式建筑(构筑物)。 1920年代由美国摄影师约翰·詹布鲁恩乘热气球拍摄的东交民巷使馆界西南部(自东南向西北拍摄) 敷文牌楼横跨东交民巷,北依瑞金大楼,该楼为一座以三个并列三角形山花为典型特征的文艺复兴式建筑;瑞金大楼东侧与之紧邻者为开平矿务公司呈长条状的单层坡顶房屋;开平矿务公司东侧与法国医院相邻,该医院由一座“U”字形的二层建筑三面围合成向南开敞的院落,立面以扶壁柱形成韵律,中央主入口上方屋顶采用巴洛克山花装饰;法国医院东侧为英国麦加利银行——一座由带阁楼的孟莎屋顶及三角形山花窗楣等细部元素构成的三层红砖楼。 1909年的敷文牌楼和瑞金大楼(自南向北拍摄) 敷文牌楼和瑞金大楼(在美国兵营西操场自东南向西北拍摄) 1912年“北京兵变”其间的瑞金大楼和开平矿务公司单层房屋(自东南向西北拍摄) 法国医院(自南向北拍摄) 英国麦加利银行东立面图 敷文牌楼南侧是空旷的美国兵营西操场,时常能看到军容整齐的美国使馆驻军在此训练。 美国使馆驻军在兵营西操场训练 操场东侧是具有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呈四面围合的美国兵营建筑,兵营附属于其东侧的美国使馆,营房从一层至三层不等,西临操场的一座东立面首层设连续券廊的三层砖楼格外醒目。 1930年前后的美国兵营建筑(自东南向西北拍摄,左侧远景可见振武牌楼) 敷文牌楼形成从东交民巷西口向东观望的框景,站在敷文牌楼下举目东盼,前方对景是一座西洋堡垒式大门。 1903-1905年间在敷文牌楼下东望东交民巷西口堡垒式大门 1903-1905年间在东交民巷西口堡垒式大门内西望敷文牌楼(远景可见振武牌楼) 这座位于美国兵营西北角的堡垒式大门是东交民巷使馆界的西门,是守备森严、华人禁止入内的堪称“城中之城”的使馆界的界标,是固若金汤的使馆界防御体系的“八堡”之一……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49 , Processed in 1.10140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