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东四牌楼,“大市街”牌楼北向。(图片来自网络) 翻阅《中共北京市东四区大事记》,有这样一段记载:“1954年12月3日,区政府召集部分协商委员座谈,征求对拆除东四牌楼的意见。参加座谈的有宏仁堂中药铺经理乐西园,福康牛奶厂副经理张彦远,东兴隆蓆铺铺长赵万和,地方人士荣绪(满族),回民龚迺铨等 7人,除 1人认为可拆可不拆外,其余 6人均主张拆除。11日,区政府行政会议宣布:彭真市长已批准拆除东四牌楼,并通知有关方面组织力量立即行动。” 1915年,东四牌楼,“大市街”牌楼北向。(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1954年10月随母亲来到北京的,到了北京以后就租住在了东四钱粮胡同43号鸿顺煤铺的铺面房。那会儿东四牌楼还没有拆除,虽然我年龄很小但是对牌楼还是有一些印象的,因为爸爸总带我去东四路口西边旯的“大同酒家”找人,有时候就在牌楼下面玩一会儿。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天天看见的未必能记得清楚,而瞬间离开了你的视线,你却印象非常深刻。东四牌楼成为了我永久的记忆,也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1917年,东四南牌楼。(图片来自网络) 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绘制的《京师五城图》。(图片来自网络) 据查,东四牌楼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为四柱三间三楼五彩斗拱冲天式,均为木质结构,朱红漆柱,绿色琉璃瓦,正脊两端有吻兽,垂脊顶端也有吻兽,上绘蟠龙栩栩如生。东四牌楼将东四这块地方分立出东西南北四个街区,东边旯是朝阳门大街,西边旯是猪市大街,南边旯是东四南大街,北边旯是东四北大街。初建时,东牌楼叫“思诚坊”,西牌楼叫“保大坊”,南牌楼叫“明照坊”,北牌楼叫“仁寿坊”。 1920年,东四牌楼,“履仁”牌楼西向(明信片)。(图片来自网络) 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春康熙南巡离开了北京,东四牌楼不慎失火被毁,内务府营造司马上找人照原样重修。重修后的牌楼东面改叫“履仁”,西面为“行义”,南北两面为“大市街”了。东四牌楼见证了东四一带商业兴盛繁荣的历史,“大市街”的名称也就沿用了下来。至清末,四座牌楼尚有八根戗柱支撑。20世纪20年代工务局改善交通时,对牌楼进行整修,将戗柱去掉不用,使四座牌楼看上去更加简约生动。 1925年,东四路口“大市街”牌楼已铺设电车轨道,两座牌楼都做了临时扶持,1927年才得以修缮。(图片来自网络) 听老人们说四牌楼着火,是四牌楼旁边有家布铺起火引起的,布铺是门面五间的四层楼,和牌楼高度相当。第一层作柜房,二层作堆房,三层作染房。起火原因是夜晚吃酒,小姐教一个小丫头在火上热酒,酒沸出来引出火苗,引燃了纸隔纸窗,连接房檐,风势又大,院内前后还有大席棚,火星飞上席棚,引燃了晾染布的大木架及布匹堆房,连同染房一并烧起。大火越烧越大火星四溅,飞出的火星又引燃了牌楼的重檐。 1912年,曹锟的部下制造“北京兵变”,损毁的东四牌楼与沿街商铺。(图片来自网络) 1912年,北京兵变后损毁的东四牌楼,“履仁”牌楼和“大市街”南牌楼。(图片来自网络) 1912年2月29日晚8点许,北洋军曹锟的第三镇士兵,因裁饷及解散北洋军的谣言,在朝阳门外东岳庙哗变,先在朝阳门外劫掠果摊食铺,后与朝阳门内变兵会合,分头抢掠,凡金银钱铺首饰店、饭馆及洋杂货铺全遭洗劫,并火焚东安市场、东四牌楼等处,前后绵延三日。这次兵变的结果是南方革命党人接受袁世凯在他的根据地北京就职,袁世凯宣布拥立革命,中华民国定都北京。东四牌楼几乎焚毁烧尽,过后立即组织复建。 1912年,北京兵变后损毁的东四牌楼。(图片来自网络) 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袁露萍老师所著《北京旧城传统牌楼研究》中统计,北京曾建有各式知名牌楼368座,其中著名的传统牌楼208座,不算颐和园后湖重新恢复的牌楼群,现有111座传统牌楼傲然屹立在各城区。牌楼又叫牌坊,是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元大都时,全城分为五十坊,明代分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但坊没变,这也是北京牌楼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牌坊俗称牌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似乎区别就在于外观上是否建有重檐的顶子,有顶的叫“楼”,无顶的叫“坊”。 北京旧城传统牌楼研究(图片来自网络) 据考证,牌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聚居村落入口处的门型建筑。汉代称为“阙”,六朝称为“标”,唐代称为“乌头门”,宋代官名表楬、阀阅、乌头门,俗名棂星门。早期的牌坊非常简单,就是两根立柱加上一块横木,两扇对开木门,较多地注重作为大门的实用价值。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建筑渐渐形成一定格式,在城中有里坊,里坊有坊墙坊门。牌坊还有表彰性的意义,如节孝坊、状元坊、德政坊之类,这就是今日牌坊的雏形。 1946年,东四牌楼,“履仁”牌楼和“大市街”北牌楼西北向。(图片来自网络) 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姜瑶瑶老师所著《1912年-1937年北京内城跨街牌楼的变迁》一文中讲述,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京的交通日趋繁忙。鉴于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年久失修,汽车经过势必加剧牌楼的倾塌,为避免将来承担维修责任,市营汽车公司和电车公司呈请市政工所,将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的南北四座跨街牌楼拆掉。1929年1月晨报发文《东四牌楼行将修建》称:“以防危险,以利交通之进行”,并且声称:“东四西四两处牌楼,本是帝制时代的遗迹,只是妨碍交通,而无艺术上的价值,早就该拆去了”。 1920年,东四牌楼,“履仁”牌楼西向。(图片来自网络) 文中还说“东西四牌楼年久失修,妨碍交通不言而喻,上年电车公司铺设路轨时一再议拆去之。而左右商家迷信风水,力持不可。至今其倾颓之势,已不可终日。倘非未雨绸缪,其祸将不堪设想。”针对以上言论,市政工所派人前往实地考察后驳斥道:“牌楼四柱,皆是圆径四尺,高约八丈的楠木,根基是以宽二尺半厚八寸之长,石四块夹之,入地一丈,在地外夹石七尺,底下并有厚大之柱顶石,其土内之木,依然极新。既顶端之楼式云雀等,卸下观之,皆极伟大。此等工作如此坚固,焉有歪倒之说”。 1920年,东四牌楼,“履仁”牌楼下汽碾子轧路。(图片来自网络) 据此,京都市政工所于1929年5月7日致函电车公司,“查东四牌楼地当街要,往来行人众多,是属前代旧工程,尤为观瞻所繁,迭经卫戍司令部暨京师警察厅为保存古物注重安全起见,请由贵公司查照历来成例及合同所规定修复”。但电车公司表示反对。此场争论一直持续到1930年,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后经当局从中干涉,饬令电车公司对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进行拆卸并原地重建,将四柱改为两柱以利交通,除掉原有的戗杆,并油饰一新。 1930年,东四牌楼,“履仁”牌楼西向,牌楼已没有了戗柱。当时车辆是靠左行驶。(图片来自网络) 1951年1月上旬,建设局和北京文整会拟定出城楼和牌楼修缮工程实施方案。4月中旬,由养路工程事务所综合技术工程队对东、西长安街牌楼进行全面维修,完全按照古代建筑修缮工程技术程序进行操作。4月25日,市政府通知建设局:政务院拨给北京市修缮城楼工程款15亿元(旧币),牌楼修缮工程,由建设局年度投资内列支,修缮从简。于是建设局将牌楼修缮工程改为维修工程,投资压缩近半。 1933年,东四“履仁”牌楼(图片来自网络) 1952年5月,由于交通问题,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此问题由公安局交通管理处首先提出。他们认为,大街上的牌楼附近交通事故频繁,牌楼影响交通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建议建设局养路工程事务所拆除牌楼。这一年,在文津街北京图书馆门前发生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据报称:为了躲避前苏联专家乘坐的汽车,一辆汽车撞在三座门的门垛上,专家的车有惊无险地顺利通过,而这位司机却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1940年,东四牌楼南面,“大市街”牌楼北向。(图片来自网络) 1953年5月,北京市的交通事故简报称:“女三中门前发生交通事故4起,主要是因为帝王庙牌楼使交通受阻所致。牌楼的戗柱和夹杆石多次被撞,牌楼有危险。东交民巷西口路面坡度过陡,又有牌楼阻碍交通,亦属事故多发点。”5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就朝阳门、阜成门和东西、西四、帝王庙前牌楼影响交通的问题向中央请示:拟拆掉朝阳门、阜成门城楼和瓮城,交通取直线通过;东西、西四、帝王庙牌楼一并拆除。 1946年,东四牌楼,“履仁”牌楼西向。(图片来自网络) 文物界著名专家谢辰生回忆道:拆东四牌楼时,有人认为东四牌楼已不是原先的东四牌楼,是民国期间用钢筋混凝土新建的,所以拆了也无妨。5月9日,中央批复同意把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拆掉,交通取直线通过,並指出:“进行此项改善工程时,须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以取得人民的拥护”。因此出现本文开头的场面,东四区委邀请各界知名人士征求意见,以一个人弃权,六个人赞成,同意拆除了东四牌楼。 1950年,东四西“行义”牌楼(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旧城损毁传统牌楼统计表(数据来自网络) 据市政府建设局档案记载:“我局于1954年奉指示,拆除东西四牌楼及北海三座门大高殿牌楼,于1954年12月21日开工,至1955年1月14日竣工。”就这样,东西八座牌楼被无情地拆除了。1956年春季,政协会讨论修改道路建设规划会议上,彭真同志说:北京城不应该一扫光,把城墙的四角和完整的城门留下来,再保留几座刚修缮过的城楼以及基本完整的城楼,再保留一两段城墙,这样北京城的轮廓就有了。 1953年,东四路口“大市街”牌楼南。(图片来自网络) 1958年,朝阳门箭楼、东直门箭楼城台、东便门城楼、右安门城楼被拆除。1959年拆除了外城城墙和内城的部分城墙,这一年底,外城城墙被彻底拆除。1965年7月1日,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开工,施工方以备战需要申请延城墙沿线修建二号线,并得到国务院批准,一期工程拆了内城南墙、宣武门城楼、崇文门城楼。二期工程由北京站经建国门、东直门、安定门、西直门、复兴门沿环线拆除城墙、城门及房屋,全长约16公里。 北京城门拆除年代简表(数据来自网络) 美国作家E.A.罗斯在他的《变化中的中国人》一书中这样描述:“中国最美丽、最富有特性的流传千百年的艺术品就是路旁的牌楼,或者是装饰用的石门。它们总是表明了与社会地位相当的行动和生活。只要有石头的地方,沿途你就会看到一些横跨主路的纪念性拱门。这些建筑就是经过官方许可后建立的名闻遐迩的‘牌楼'。”如果它们还在,现在一定是世界遗产,可惜它们都被拆掉了。这是北京城一个巨大的遗憾,也算得上中华文明的一个损失。 1955年,东四牌楼正在拆卸。(图片来自网络)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3 11:08 , Processed in 1.10352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