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大运河故事丨刘应节兴漕济边关

2022-12-15 08:2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高希|来自: 北京市方志馆

摘要: 密云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只潮白河畔十里堡镇出土的明代大铁锚。铁锚重150公斤,锚杆长约180厘米、锚齿长62厘米,齿座上铸有“天顺号”字样。大铁锚对应大船,大船需要大水。斑斑锈迹的大铁锚,仿佛默默地诉说着漕运边 ...
密云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只潮白河畔十里堡镇出土的明代大铁锚。铁锚重150公斤,锚杆长约180厘米、锚齿长62厘米,齿座上铸有“天顺号”字样。大铁锚对应大船,大船需要大水。斑斑锈迹的大铁锚,仿佛默默地诉说着漕运边关的壮举,而这一切都和明代蓟辽总督刘应节密不可分。

边关运粮多艰难

明朝迁都北京后,昌平州、密云县成为拱卫京城的重镇。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汗侵犯北京,劫掠密云、顺义、昌平等地,并闯入皇陵,围攻京师。为加强京师北部防线,明朝设蓟辽总督,调集大批兵马,守边固防。

蓟辽总督府迁至密云后,县内广设军粮仓。城中有龙庆仓、广积仓,古北口有古北口仓,贾家集有广有仓等,每年密云县消耗漕粮达10余万石。这些漕粮由州县差派平民车户从京仓、通仓运至昌平、密云等地,或由官军自行支取。这个运输过程,被称作“穵(wā)运”。

春天,漕粮一到岸,便从通州起运,沿潮白河逆流而上至顺义牛栏山码头,然后由北边的州县调集的车马、驴骡和人接运。起运之季,沿途各村要提前将经过本村的运粮道铺垫整平。凡是沟、坎、坡,要安置送运帮工,备好锨镐绳索,以便随时牵拉拖拽。如果漕船延期,就要面临雨季运输,本就低洼的地方,更加泥泞不堪。无论对于官军还是百姓都是重役。驮畜累死实属常事,民夫伤病也不鲜见。这种运输方式耗费极大,尤其雨季,由于雨淋、翻车损失,脚价涨升,每运一石就要两三斗粮开销,但为巩固边防,只得维持这种艰难的运输。

明隆庆四年(1570),刘应节因处事干练,治军有方,升任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肩负戍守北京的重任。他目睹这种状况,万分焦虑。为解决穵运边粮难题,他将目光聚焦到河道的利用上。

潮白合流解难题

密云所处京东北地区不乏河湖水道,县境内有潮河、白河分道而行,至顺义牛栏山汇流成潮白河,再南入通州。明中期以前,数百年未曾改变。刘应节到任后,走进总督府架阁库,查阅过往卷宗,有了令他惊喜的发现: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解决穵运的艰难,朝廷曾采纳时任蓟辽总督杨博建议,疏浚白河故道,并引导潮河转流,使得潮、白汇流点由牛栏山北移至密云城南,以济漕运。

嘉靖四十三年(1564),牛栏山至通州的一段河道,泥沙淤塞,不能通船。北运军粮只得由通州装车陆运,至牛栏山装船,再由潮白河北上。时任总督刘焘上疏朝廷,请求疏浚潮白河,得到批准。此次疏浚后,潮白河水道从通州至密云可由小舟通行,行程便捷。然而,没多久,河道再次淤积变浅。

刘应节深知“塞备以储饷为急,军需以漕挽为便”。漕运对于国家社稷、边防守军具有重要意义。他翻阅着卷宗思忖,潮白漕运为什么久治无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隆庆六年(1572)七月,刘应节上疏朝廷:密云地处险要,潮、白二河自北往南而流,具有天然的通漕条件。从前,两条河从牛栏山开始合流,因而由通州起运的漕船至牛栏山就要停下。如果想将米粮运至密云,则需要通过陆路,运输十分艰苦。如今,白河已经可以流经密云城下,与潮河汇流便利漕运。但需要疏导挖深河道、坚固城池堤坝,使驳船可以顺利到达密云。

《密云县疆域图》(局部),载[清·康熙]《密云县志》书首

边务一刻不容迟缓。皇帝立即准奏,批准马上动工。刘应节奉旨担负治河重任,悉心研究潮、白水道走势,实地勘察水道情况。潮、白二水在密云城南合流后,漕利大兴,但却有一害:洪水直接威胁到密云城的安全。

作为蓟辽总督府所在地,密云城不容有失。于是,刘应节将重点放在疏通河道和修筑堤坝上。他在嘉靖年间杨博开发潮白河的基础上,扩充水源,整修牛栏山以上河道,特别疏挖了密云城西的白河河道,使漕船可经牛栏山直抵河漕村。又修筑了密云县内堤坝,以防水患。

刘应节在河道治理中,不仅亲自参加劳动,还征调麾下都护戚继光、知县邢介等人率领兵卒民夫参加筑坝工程。

数月后,工程竣工。从此,密云城很少遭遇水患,城中百姓安居乐业。粮船也可以溯河而上,直达密云城下。刘应节当年疏浚的潮白河这段出山河道,历经数百年未曾改道。

疏浚温榆达安济

明代拱卫北京城的北部边镇中,除密云外,还有昌平。昌平军士除驻守居庸关等关隘外,还有一项守卫皇陵的特殊任务。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今十三陵)建造陵园。昌平成为边防和皇陵防卫重地,在此派驻不少军士,粮草军饷补给,日显紧迫重要。

明初,昌平守军补给主要依靠河道运输,其上源为南沙河、北沙河、东沙河,三河合流于沙河镇北,而成温榆河,东南流至通州北关入北运河。每年雨季,河水充沛,商船往往从通州出发,沿这条水道到达巩华城外的安济桥下,贩卖货物。军粮供给也是依靠这一水道。但是,温榆河含沙量高,易于淤积。从明中叶起便难通航。驻守居庸关和守护皇陵的军士,不得不每月前往京仓支取粮饷,往返需要多日,山高路远,疲惫不堪,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重兴温榆河漕运成为当务之急。

这个任务,也是在蓟辽总督刘应节规划下实现的。明隆庆六年(1572),刘应节会同顺天巡抚杨兆上奏:自安济桥至通州渡口长约145里的河道,可以行舟的河道达100余里,略加整治即可;水道散漫淤浅之处,须深挖疏通的仅 30余里。

皇帝准奏,派遣军卒3000人参与整修河道。当年十月兴工,“不数月河成”。但是,河通不久,泥沙淤积问题又阻碍了运粮。于是,朝廷又令昌平兵备佥事迅速疏浚。疏浚后,漕船循温榆河逆流而上,直达安济桥下。

水路通、漕运兴。刘应节为解决昌镇、蓟镇驻军赴京支粮不便的问题,增派 400名水手、600名挽夫,增发200艘官运船。从此,每年丰水季节,通仓漕粮经温榆河入储巩华城奠靖仓,再分给蓟镇所属部分卫所官兵。

随着山海关外女真部崛起,明朝东北边防压力逐步加大,万历二年(1574),朝廷下令合并昌密两镇军务,统设户部主事一员,驻扎通州,负责每年穵运漕粮事务,昌密水道转漕饷军的数量不断增加,船只规模不断扩大。

关山北望,烽台火堠;帆樯林立,篙歌纤号。历史风云,转瞬而过。今天,凝望着那只“天顺号”大铁锚,蓟辽总督刘应节当年治水兴漕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文章引自:《北京大运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13 19:48 , Processed in 1.09468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