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民政府考试院成立后,倡言建立公务员制度,从1931年起,先后举办过多次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关于历届高等考试情况,已有朱雷章、赵汝言、汪振国及金绍先诸同志为文介绍,分别刊载于《江苏文史资料》第24期及《文史资料选辑》第107期。对于普通考试,尚未见有专文介绍。笔者曾参加第二届首都普通考试及格,兹就记忆所及和手边资料,略事介绍,以供参考。 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他所著《三民主义》一书中,提出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设想,主张政府用人,须经过公开考试,从优录取,以杜绝用人唯亲的弊端。国民党于1928年4月18日宣告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之后,相继成立五院,分别行使国家治权。考试院为五院之一,是建立文官制度、举办文官考试的最高主管机关。 考试院之下,分设考选委员会和铨叙部[1],考选委员会掌理全国考试行政事宜。依照当时规定,需要经过考试以确定其资格的有三种人员,即任用人员、专门职业人员和候选人员。普通考试是任用人员方式之一。所谓普通考试,是相对高等考试而言。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以“荐任职”任用;普通考试及格人员,则是以“委任职”任用。当时委任职公务员,在各行政机关,主要是科员、技士和技佐。委任职分为十六级。其工资最低的(十六级)每月55元,最高的(一级)200元。科员分为三等十二级,十二级的工资是75元。技士等级及工资标准,与科员相同。技佐的最高和最低的级别和待遇,都比技士低。 高等考试由考选委员会主办;普通考试可由上述机构主办,亦可由各省和直辖市举办。由考选委员会主办的普通考试特称为首都普通考试,所录取的人员,主要是分配各中央机关任用。 考选委员会成立后,于1931年举办第一届高等考试,1934年举办第一届首都普通考试。按当时考选委员会的意图,这两种考试都是隔年相间举行,所以在1936年继续举行第二届首都普通考试。 按照规定,每次考试都应在考试期之前由考选委员会发布公告,把考试的种类、地点、日期、报名手续等公布于众。第二届首都普通考试的公告,即分别刊登在全国各主要报纸。如南京《中央日报》、上海《申报》和《新闻报》、天津《大公报》、北平《华北日报》等。这一届考试的类别,计有普通行政、教育行政、警察行政、卫生行政、外交行政及领事馆人员、财务人员、会计审计人员、统计人员、监狱官、建设人员等10类。建设人员又分为土木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等6科。 参加普通考试的应考资格,规定为4种。即,(1)具有应高等考试的资格者;(2)公立或已经立案的私立高级中等学校(包括高级中学、旧制中学和各级高级职业学校等)毕业者;(3)经普通考试检定考试及格者;(4)曾从事与应考科别有关之工作三年以上者。凡是具备上述规定应考资格之一的中国公民,都可以报名应试。但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都不得应考:即,(1)犯刑法“内乱外患罪”经判决确定的;(2)曾服公务犯有“侵占财务”或“收受贿赂”行为,经判决确定者;(3)褫夺公权尚未恢复者,(4)曾受“禁治产人”[2]宣告,尚未撤销者;(5)吸食鸦片或其它毒品者。 对于前述的“检定考试”,需要作些说明。所谓检定考试,是对于一些不具备规考资格的人员使之能参加考试的一种补救办法。使具有与规定应考资格同等学力的人员,可以通过检定考试及格后取得应考资格。检定考也分为高等、普通两种,在每届举行高等考试或普通考试之前,由各省市教育主管机关举办。普通考试检定考试要求的程度,以高中或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的水平为准。凡是中国公民,不需要任何资格,都可以报名参加检定考试。考试及格的,发给检定考试及格证书。只有一部分科目及格的,发给科别检定考试及格证书,下次参加检定考试时,仅考尚未及格的科目。规定的各科都及格后,发给检定考试及格证书,其办法与我国现行自学高考相似。但检定考试及格证书,仅能作为报考高等考试或普通考试的证明,不能作为学历的证明。 普通考试的报名日期于试前两个月开始,试前一个月截止。报名时要交履历书、应考资格证明文件、最近2寸正面脱帽的半身照片、体格检查表和报名费2元。报名时可以亲到考选委员会报名,也可以通信报名。 报名经审查合格,即由考选委员会发给准考证,到期凭证参加考试,不合格的发还所交资格证明文件,其余不予发还。 举行普通考试,虽由考选委员会主办,但每次都需另设典试委员会主持。典试委员会由典试委员长一人,典试委员若干人组成,典试委员人数,视考试类别和所考科目多寡而定。普通考试的典试委员长和典试委员都由国民政府简派(简派与简任不同,简派是临时性的差遣,并不是常设机关的实职,办完这一届考试,任务即行终了,政府也不另发免职令)。 第二届首都普通考试的典试委员长是由时任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的沈士远担任。典试委员计有朱希祖、夏勤、梁希(解放后曾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部长)、朱君毅、翁之龙、王元曾、萨孟武、张谟实、雍家源、杜长明、伍非百、刘奇峰、叶溯中、陈有丰等14人,都是各学科的专家或教授。为协助典试委员的工作,另派襄试委员若干人,襄试委员可以列席典试委员会的会议。有的文章说襄试委员另组成襄试委员会,是误记,无论是高考还是普考,都没有设立襄试委员会。 典试委员长和典试委员实际早在试期之前两个月即已任命,为了防止请托关说等弊端,任命后暂为保密,直到试期才公布。 典试委员会的任务,依照规定主要有这几项,即,(1)排定考试日程;(2)决定命题标准和评阅标准;(3)分配拟题和阅卷;(4)审查考试人员的成绩;(5)决定最低录取标准;(6)弥封姓名册的开拆和对号;(7)及格人员的榜示等等。所有这些事项,都需由典试委员会会议决定。 每届举行考试,还要设立一个试务处,办理具体考试事务。试务处工作人员由考选委员会在职人员抽调组成,也可以从其它机关借调,这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班子,考试完毕后撤销。 举行考试时,还必须由考试院请监察院派监察委员监试。监试委员由监察院遴选,报经国民政府简派。下列事项,都应在监试委员监临之下为之,即,(1)试卷的弥封;(2)弥封姓名册的弥封保管;(3)试题的缮写、印刷、封存和分发;(4)试卷的典封;(5)弥封姓名册的开拆和对号:(6)应考人成绩的审查;(7)及格人员的榜示和公布等等。监试时如发现有潜通关节、改换试卷或其它舞弊情事,监试人员应报请监察院依法处理。 这一届首都普通考试的监试委员共有5人,他们是李正乐、高鲁、肖煊、李嗣聪和朱宗良。五人都是监察院的监察委员。 前面一再谈到的弥封卷,是防止阅卷舞弊的一种措施。其做法是把应试人员逐一编号,编成名册,册上记载每一应试人的姓名和所编号数。在每一人试卷封面上端敞开一侧的角上填写应考人的号数,将角折叠,上面用一小纸条封上,纸条上并加盖试务处的印章,姓名写在贴在试卷封面上的浮签上。应试人答完交卷时,由收卷人将浮签扯下。典试委员阅卷评分后,再拆开弥封角,对照弥封姓名册,查出姓名。采用这种方法,阅卷人无从知道试卷是某人的试卷,以防止舞弊。 第二届首都普通考试,是在1936年11月至12月举行的,前后历时将近一个月。考场设在考选委员会院内的明志楼。考试院及其所属考选委员会和铨叙部,集中设在南京北极阁东侧的旧称为武庙的地方。铨叙部在东,考选委员会在西,考选委员会院内有明志楼、衡鉴楼以及宁远楼等建筑,都是新建的。宁远楼是典试委员会办公的地点,考试期间,典试委员都住在宁远楼,食宿在楼内,不得外出,亦不得接见外人以及对外通信,虽家属亦不能接见,当时称这种做法为“锁闱制度”。 考选委员会的大门与一般机关的大门不同,据说是仿孔庙棂星门的体制,大门外沿墙建有长廊,供应试人员休息。东侧铨叙部门前有一个小型花园,面积约有二三市亩,种有多种花卉。园中建有三间敞厅,其中摆了不少盆盛开的菊花。厅侧有一座塔形建筑,高10米多,顶端装有大型时钟,按时打点报时,考试时间的起讫,即以此钟为准。 考选委员会的庭院很宽散,从大门至明志楼,距离约有六七十米,路中建有一座问礼亭,路旁遍植花木,整洁、幽静,确是一个举行考试的理想处所。 明志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檐下悬挂有“明志楼”三字的匾额,正门两侧悬挂着一副长联,记得是许崇清写的,联语已记忆不清了。 入场时,应试人员在考选委员会门前,按分配的试场分组排队,由试务处工作人员手执写有试场号数的木牌,引导入场,很像运动会开幕式上各代表队入场的场面。各人携带物品,除笔墨外,都不准携入试场。入场后,各人按入场证上的号数对号入座。就座后要把入场证放在桌角,以便监场人员核对。 每场考试,在应试人员入场后,试务处才把严密包在纸袋内的试题送来。考试开始,先鸣电铃,铃声响后才由监场人员开启试题袋,取出试题分发给应试人员,不得提前或迟延。 试题是由典试委员按规定题数,加倍拟题,由典试委员长选定题目,严密保存,在每场考试前,临时刻印,按应试人数将试题装入纸袋加封,送往试场。在试场分发试题前,所有刻印人员,一律不得离开现场。 考试科目分为两类,一是各类人员的共同考试科目,包括国文、史地、党义和训政时期约法四门;一是各类人员的专业科目,各有五门。共同科目以及我所考五种专业科目的试题,因时隔54年,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 各试场都配置监场主任一人,监场员数人,在场监视。应试人员必须遵守试场规则。试场规则内容很严密,规定不得冒名顶替,不得互换座位或试卷,不得传递文稿或资料,不得夹带书籍文件,不得携带试卷试题出场等等。应考人如有特殊事故,须临时出场时,须经监场主任许可,并由监场人员随往监视。 每一学科考试的时间是3小时,每天上下午各考一场。 应考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卷,应考人完卷时,应起立举手示意,俟监场人员验收试卷后方可出场。时间已到不能交卷,一律收缴,不能延长时间。 普通考试分为第一试和第二试,第二试又分为笔试和口试。第一试考共同考试科目,第二试的笔试考专业科目。口试最后举行。第一试不及格的不能参加第二试,第二试笔试不及格的不能参加口试。 这次考试,第一试于11月中举行,11月30日发第一试及格榜,录取人数已不复记忆。但淘汰的人数相当多,至低也在半数以上。第一试发榜后,到12月初举行第二试,12月5日发第二试及格榜,又淘汰了一大部分。 第二试笔试发榜后,即举行口试,口试试场也设在明志楼。口试时,典试委员、襄试委员分为11个组。第一组为普通组,其余按这次考试的类科分设专业组。应考人先经过普通组考试,然后再到各专业组考试,普通组由典试委员长主持,有典试委员和襄试委员参加。口试时,主试人员坐在一张长案的一侧,应试人坐在对面。首先询问应考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家庭情况,以及求学和工作的经历等。然后就所考的共同科目提出一些问题,由应考人口答。经过普通组后,再分别到专业组口试。专业组也由典试委员和襄试委员组成。笔者考的是卫生行政,这一组由典试委员、上海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翁之龙博士,以及另一襄试委员参加,并有监场人员在旁监视。因为卫生行政组笔试仅录取笔者一人,故提问的时间比较长。所提问题,主要是就笔试的内容提问,多为结合实际的问题,如对传染病与流行病一科提出我国各种主要传染病、地方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生理学则提出我国人民营养状况,以及在营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策等等。口试均当场评分,评分时除根据所答内容外,同时还考虑应试人的仪表、言辞、才识等等方面。 口试后,到12月16日才发正榜,本来可以早几天发榜,因为受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影响,发榜日期推迟了几天。 16日发榜时的仪式很隆重,贴榜时间在上午10时,由典试委员长沈士远双手捧榜,从衡鉴楼出发,缓步送至考选委员会大门外张贴。典试委员、监试委员以及襄试委员均陪同送榜。张榜时有国乐队奏乐,燃放爆竹。贴榜后,全体送榜人员向榜行一鞠躬礼,并摄影留念。 这一届及格人员共为163名,占应考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及格人员按成绩分为三等,分数在80分以上的为最优等;70分以上不足80分的为优等,60分以上不足70分的为中等。各试分数的计算方法,规定为第一试分数占总分数的70%,第二试占30%。第二试笔试分数占2/3,口试分数占1/3。这163名及格人员中,建设人员24名,卫生行政人员1名,统计人员6名,监狱官12名,警察行政人员2名,教育行政人员24名,普通行政人员54名,会计审计人员31名,财务人员4名,外交行政人员及领事馆人员4名。这一届考试及格人员中,只有两名女性,即监狱官组的王丽文和会计审计人员中的袁梅因。女性及格人员只占总及格人员的1%。从及格人员与应考人员的比例看,女性也较男性为低。这是当年历届考试结果的一个普遍现象。 发榜后,过了两天在考试院举行授证典礼,授证典礼的会场正面放置一张长案,典试委员长、部分典试委员和监试委员坐在正面,及格人员分立会场两侧。司仪宣布授证典礼开始后,全体向孙中山先生遗像行三鞠躬礼。行礼后即开始授给及格证书。司仪依照榜上名次唱名呼叫,每次三人,并排走到主席台前,向主席行一鞠躬礼,主席答礼后,依次将及格证书双手捧交领证人,领证人双手接过证书后,行一鞠躬礼,后退三步,然后转身走回队列。每组领证时,都有乐队奏乐,仪式是相当隆重的。全部证书授完后,由典试委员长致词,内容很简单,主要是向及格人员致贺以及几句勖勉的话,典礼结束后,全体在院内合影留念。 授证的次日,由考选委员会在明志楼设宴招待及格人员,典试委员、襄试委员和监试委员也都参加了宴会。考试院和考选委员会工作人员分在各桌作陪。宴席菜肴相当丰盛,只是由于“西安事变”还没解决,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席上没有一点欢快气氛。 这次考试的最后一项活动是谒陵,即到中山陵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日期是12月22日。这一天,由典试委员长沈士远率领全体及格人员,分乘几辆由江南汽车公司租用的公共汽车,从考选委员会出发,直驶中山陵园。谒陵时,大家把大衣、帽子以及所携物品,一律放在享堂内的两侧,全体在石雕中山先生座像前列队肃立,行三鞠躬礼。礼毕,排成单行从右侧基门进入墓室,中山先生的水晶棺停放在一个圆形的基穴里,周围有石栏,大家沿着墓穴绕行至左侧门走出,谒陵典礼即告结束。 谒陵后,及格人员又到铨叙部填写分发志愿书,等候分发。这一届考试工作,至此也就全部宣告结束。至于这一届及格人员的分发,已是翌年2月的事了。 从第二届首都普通考试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时间相隔既久,加以笔者年迈,记忆力衰退,有些情况已不复记忆,尚能忆及的部分,也不免有误,希望这一届健在的同年,能就所知,给以指正。 [1] 铨叙部是旧政府考试院所属的一部门,其职能与现在的人事部相似,主管公务人员(即干部)的资格审查、成绩考核等业务,但不管考试,考试由考试院所属的考选部主管。 [2] 禁治产人:无行为能力人的一种,指心神丧失或精神耗弱,不能处理自己事务,经法院宣告丧失其行为能力的人。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1 , Processed in 1.07866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