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今天继续孟老师的关沟老照片分享。很多人都知道八达岭水关长城景区,但是有关这一处关口的历史档案及研究资料确实很少。 图 1 《四镇三关志》载居庸路舆图 01 石佛寺口 八达岭长城以南有水关长城景区。很多人不知道“水关长城”为现代命名,该处长城古称"石佛寺口"。《四镇三关志》载:“石佛寺口,永乐年建,草花顶迤南,通步,缓。”从地势看,该处两侧山体夹持一道沟谷,即石佛寺沟。沟谷内溪流由北向南汇入关沟,这道沟谷并不简单,古时是通往延庆方向缙山古道分道处。长城在这里呈V字形布局,石佛寺关口即位于最低处。由于历史变迁,石佛寺口原布局情况已经不详。现在看到的水关长城关楼为20世纪90年代所建。正因如此,这些老照片才更显珍贵。 过去关沟中的两侧山体中有多道山泉水不断的汇入,形成关沟河谷,是北京温榆河的源头之一。明代建造长城时,遇到需要跨水的特殊地形时,多建有“水关”。水关的营建方式视水道的宽窄、急缓,以及周边地形地貌的特征。河道宽阔时,长城即建成桥的形式,如著名的辽宁绥中九门口长城。河道狭窄时,仅需在墙体下留一个过水的门洞,当然也有不建墙体,只用栅栏阻隔的方式。因为水在低处走,沿水一般相伴有通行的道路,因此长城跨水的地方往往被称为“水口”,重要的通行处设有关城。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沿用石佛寺口的现代名称“水关长城”。 02 水关 图2:下面这张照片应当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拍摄的水关长城,突出了水关长城较为低矮处的一座敌台。可以清晰的看到敌台的东、西、北三面完好,均保存有顶层的垛口墙,南面损毁处露出了墙芯。从照片上观察,这座敌台并无箭窗,应当是一座实芯敌台,且敌台与长城墙体似乎并无连接,或是一座独立的墩台? 水关长城两侧山势陡峭,向东北至八达岭长城,西南达“川字一号”,全长6.8千米。这段长城为砖石砌筑墙顶两侧均为垛口墙。因山势险峻,又以奇、险、陡、坚著称。 或许是季节性原因,照片显示沟中无水,但跨水的道路是经过铺垫的,一群运输商队正向南行进。 这是为数不多能看到石佛寺口敌台的照片。照片只拍到了向八达岭方向的长城,山坡遮挡了另一侧长城墙体。 图2 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水关长城远景照片 图3: 下图是一张航拍照片,让我们有幸从空中俯瞰水关长城的局部情况。这张图片左下角处,水关长城北侧的长城墙体一直延伸至沟底,北侧山脚下一片台地上还有一些疑似建筑的痕迹。从图片可以判断这里原来水是丰沛的,所以在此设立水关。航拍图拍摄到的是向东延伸的长城。 图3 威尔克的中国影集,拍摄者是《生活》(LIFE)杂志摄影师Jack Wilkes,影像拍摄时间大约是1945到1946年 图4:下面这张照片远处的长城是水关长城以东,也就是“川字一号”方向的长城,是“V”型长城的东部。这是修建京张铁路之前拍摄的照片。左侧的古道是关沟古道的水关段,千百年来商务运输队在这经过,非常热闹繁华。据说当年南来北往的运输队经过这里时大多数都要停停脚,人畜补充一下食物和水后继续前行,这也是关沟中人的聚集地之一。 图4 英国摄影师赫伯特﹒庞定1903年从水关长城西拍摄照片 图5:下图是一张明信片,与“图4”照片拍摄位置大致相同。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原来的运输古道修建了铁路线,两张图片的对比可以感受到交通运输工的革命的冲击。铁路线从水关西端长城下穿山而过,为石佛寺洞。 图5 1909年京张铁路正式通车后,纪实摄影师谭锦堂拍摄的照片,商务印书馆人工上色印刷明信片 图6:这张蛋白照片拍摄于18世纪下半叶,由摄影者在弹琴峡和五贵头北侧位置拍摄。照片上不仅看到了干涸的河谷,还可以看到河谷是商贸运输队的主要运输通道。远处是水关长城西段,通往八达岭方向,这是一处能够更广的角度看到长城的位置。当年英国摄影师在附近拍摄了三张有特点的照片,第一张是在弹琴峡和五贵头南面拍摄的五贵头远景照片;第二张是拍摄的五贵头近景,其中有关帝庙和魁星阁和历代的摩崖文字雕刻;第三张就是这张照片。摄影者当年选择了观察长城的最佳视角,也是至今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从这个视角拍摄的照片。 图6 1877年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拍摄的蛋白照片,远景为水关长城西段 图7:下面这张这张明信片可以从另一个视角看京张铁路关沟线。照片是摄影者在弹琴峡、五贵头北侧拍摄,铁路线穿过五桂头山洞后,是向左转弯在前方通过石佛寺山洞,和长城是并行的,通过山洞和长城形成立体交叉。1939年日本侵华的时候在水关和五贵头处铁路改线,改线开凿山体取石筑路有可能伤及到长城,也损毁了五贵头很多文物。 图7 1913年前后,意大利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意大利出版商印刷明信片 03 长城与水 “水关长城”的老照片为我们迎来一个有趣的话题:长城与水。长城和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个朝代及各个地区的长城都体现了长城与水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长城修筑过程中,在选线、布局、建筑形式等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沿线的河流、湖泊、沼泽、溪沟等水体。同时水对长城的建筑形式及构造作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水关、水口在在御敌方面有独特的构思,同时长城建造过程中对于防止水的冲击和侵蚀等方面也都有着独特的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5 , Processed in 1.10247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