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余年流光溢彩,古法秘籍只在家族口耳相传 永定河西岸,坐落着一座以琉璃命名的千年古村——琉璃渠村,村里有座皇家琉璃官窑厂。10年前,这里生产的琉璃曾因环保而熄灭,如今,这里的窑火再次熊熊燃烧,老窑厂改造成了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 老窑烧新瓦、琉璃工艺品展、琉璃文创展、琉璃技艺非遗研学体验……借助这些活动,京西这个千年古村,估计又要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其实,琉璃与这片土地的故事,已经讲述了七百余年。这里是元、明、清三代皇家指定的专门负责承造皇家宫殿、陵寝、坛庙等各色琉璃的官窑。据说,窑火七百年不灭。 琉璃渠村最老的窑厂。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刘敦桢介绍,元朝时赵氏家族由山西迁至北京,最初琉璃窑厂建于宣武门外海王村。门头沟刘李居村周围盛产烧造琉璃所需的坩子土,琉璃窑厂迁到了这里,成为官窑。因为烧造皇家专用的琉璃制品,西城区海王村改名琉璃厂;门头沟刘李居村也因这里专司琉璃烧造的官署琉璃局而改名为琉璃局,琉璃渠的村名就是由琉璃局谐音转化而来。 琉璃瓦明亮透底,关键是料和秘籍。坩子土是页岩的粉末,用它制作的瓦坯细腻光滑,呈月白色,可完全呈现釉彩本身的色泽;烧制琉璃瓦所用的釉彩是以石英和氧化铅为主的金属釉料。这里至今使用着清工部“独家授权的专利烧造技术”。釉彩的配置是最核心的“技术机密”,只有村里的几个配釉技师知道,在家族里口耳相传。 装窑。 为板瓦施釉。 稳作:专门负责设计制做琉璃瓦的模具,图为用泥制做原件大小翻模用的实物。 摆放琉璃瓦。 烧窑。 而要使琉璃瓦达到“成大形而不开裂,经百年而不掉釉”的完美品质,除了原料、配釉讲究外,最关键的是“两窑烧造法”,这是官窑与民窑的区别。每一件琉璃活件都要经过两次烧制,第一遍是在塑形完成后,技师们会将琉璃瓦的泥坯放入“素窑”烧造定型,待上釉晾干后,还要再放入“色窑”进行二次烧制。 琉璃活件要经原料粉碎、淘洗、配料、炼泥、制坯、修整、烘干、素烧、施釉、出窑、晾晒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件都需要约十多天的时间,十分讲究。 在为紫禁城造金顶的同时,琉璃渠官窑还创作了很多精美独特的琉璃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北海公园和故宫的九龙壁了。九龙壁的制作过程比烧作琉璃瓦更加复杂,技师们首先需要将图纸分解成一片片的方砖,明确所需不同颜色方砖的数量,然后再逐个颜色进行配釉、烧造,待琉璃方砖出窑后再按照图纸逐块对缝拼接。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共用了424块七彩琉璃,双面共有635条龙。 逐个擦拭烧制成功的琉璃瓦。 1929年拍摄的北海九龙壁。 据《清工部续增则例》记载,皇家常用的琉璃构件共有上百种,仅建筑用的琉璃瓦造型就有板瓦、筒瓦、勾头、滴水、吻、兽头、脊等64种,而且每种瓦件又有严格的尺寸、颜色分类。在明、清时期,琉璃是皇族的“专属品”,民间百姓不可随意烧制,更不可越制使用。 如今,琉璃瓦虽不再是皇家专属,但琉璃渠的琉璃窑厂仍保留精湛的制作技艺,七百年薪火相传,七百年流光溢彩。正如古建专家林徽因所说,“本来轮廓极优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几乎无瑕疵可指。” 经历十年,琉璃窑火重新点燃,期待这张“中国古建的金名片”,为古都再添一抹亮色。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40 , Processed in 1.12197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