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颐和园的有趣门礅二:无尽意轩门墩

2023-3-6 13:5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舒童|来自: 書香茶韻

摘要: 在帝都各大宅院中,门礅的使用,大概与主人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和当时的文化时尚有关。像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的某个院落,在使用抱鼓形门礅还是方形门礅上,不知有没有让人信服的要求、标准,似乎也与院落的功能无 ...

在帝都各大宅院中,门礅的使用,大概与主人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和当时的文化时尚有关。像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的某个院落,在使用抱鼓形门礅还是方形门礅上,不知有没有让人信服的要求、标准,似乎也与院落的功能无关。见到的实物是方、圆都有,圆礅居多,方礅至少有无尽意轩、益寿堂两处。

在万寿山的南坡东麓,有一组四合院形式的建筑,背依苍山、门临荷塘,叫“无尽意轩”。该组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院内正殿悬有乾隆所题匾额“无尽意轩”,意思是说山色意味无穷、情趣永无止境。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常在这里观景、赏画。近现代,据说这里举办过画展。

无尽意轩建在紧靠山坡的台基之上,院门是一个漂亮的垂花门,两侧有镶嵌什锦玻璃窗的院墙。沿着院门两侧的垂带踏垛而上,就会来到无尽意轩的门口。门前有一对方形门礅,也称箱形门墩,应是乾隆时期的。相对于抱鼓形门礅,方形门礅的结构要简单些,大致包括趴狮、幞头和须弥座三部分。

门礅有些斑驳风化,局部的包浆光泽圆润。门礅上部是一只高浮雕呈趴伏状的小狮子,眼睛睁圆,兔耳硕大,阔嘴张开,牙齿成排,舌尖上舔,胡须侧垂,头部毛发浓密并卷成6个圆团,尾巴分成三绺,中间一绺上甩至背,四肢匍匐向前,胸腹紧紧贴在门礅幞头之上,没有透雕。这对门礅的两只趴狮,彼此似心有灵犀,都微微侧头在斜视对方。趴狮虽然像宠物狗,但仍是守门的镇兽,既有装饰作用,又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还有驱邪避灾的职责。可惜的是两只趴狮鼻子部位都有些残损。

门礅中部是幞头,即长方形门礅中间箱体部分。方箱形幞头,共分上、下、前、后、内、外六个面。幞头上面承托着趴狮,幞头下面与须弥座相连,幞头后面与门框有三指宽的缝隙,素白无雕饰。幞头余下的内、外、前三个面,分别雕有吉祥纹饰和图案。

每面图案四周刻有一圈“锦纹”,或叫“富贵边纹”,也有老师称“T字交泰纹”,是由一正一反阴刻的T字反复循环使用的边框纹饰,寓意连绵不尽、吉利深长,富贵不断头,也有天地调和交融,阴阳和谐共生之意。

幞头前面也就是门墩的南面、正面,略窄于左、右或称内、外两个侧面,雕有吉祥图案“鹿鹤同春”。图案的边侧,山石间长出一株粗状的古树,树枝上开满五瓣梅花;古树下是一只回头张望的小鹿,嘴里似叼着灵芝仙草,鹿身上点缀着朵朵五瓣花,与古树上的梅花如出一辙、相映成趣,显然是一只梅花鹿;鹿的上部,雕有一只展翅欲飞或收翅欲落的仙鹤,鹤的长喙似在啄食着梅树上的花瓣,回头的小鹿似在警觉地注视着仙鹤。

梅花,因“凌寒独自开”,即不畏严寒;“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即报春而不争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傲骨留香、品德高洁,等等,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鹤,被古人视为吉祥灵鸟。据南朝《殷芸小说·吴蜀人》载,“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可见,鹤常与神仙为伴,故称仙鹤。石刻等艺术品中的鹤,暗指高人隐士,如梅妻鹤子林和靖,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也喻示主人过着或向往着隐居休闲的生活。鹿,是“禄”与“陆”即“六”的谐音,有“福禄”“官禄”“俸禄”之意。东晋葛洪的《抱朴子》说“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在《封神演义》《西游记》两部小说中,梅花鹿是南极仙翁即老寿星的坐骑,可见古人心中眼里、文间笔下的鹿,是长生的“仙兽”“瑞兽”。总之,梅、鹤、鹿单看哪个,都有着丰富而美好的寓意。而鹿、鹤,谐音是“六合”,“六合”即东、西、南、北与天、地,泛指天下。整个图案中,梅花古树下的鹿与鹤,应是“鹿鹤同春”或称“六合同春”的景象,表达富贵长春、吉祥长寿,普天之下莫不生机勃勃等祝福和期盼。

门墩幞头外侧图案,是一幅常见的“如意绶带”,即两柄交叉的如意,被绶带、锦带或叫飘带缠绕并结成花结。如意柄端雕成对称卷曲的云团,端头衔接着方形长柄由细渐粗,尾部截面呈菱形,显得流畅、均衡而有立体感。如意,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记载,“如意,柄端手指状,用以瘙痒,可如人意而得名。”清《事物异名录》也说:“如意者,古之爪杖也。”后来,如意的柄端由指爪形状逐渐变成灵芝或祥云状,形成了常见的柄端微曲、柄身流畅的样子,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强了观赏性和美好寓意。灵芝,是一味中药,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也是传说中的仙草,食之能起死回生、长命百岁;祥云,有升腾向上、仙气缭绕之意。所以,门礅上雕刻被绶带缠绕的如意,是民间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常用图案,有富贵缠绵、长寿长生等吉祥寓意。

门墩幞头内侧图案,虽然漫漶风化,但还能认出是常见的海马祥云,或称海马吐云。图案底部,是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周围有山石环绕,这个纹饰叫“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寿海,也带有一统江山的含意。图中,一匹骏马四蹄腾空、长尾飘逸,正奔跑在海水江崖之中,同时还口吐祥云、回首后望,吐出的祥云一缕三团飘向天空,祥云中没有“河图”“洛书”之类的纹饰,骏马身后的山石间也升腾着祥云。像海马祥云这样的图案,在石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如五塔寺金刚宝座前的石狮须弥座锦铺、云居寺三公塔前石供桌、科举匾额博物馆门前福隆安墓碑的碑担、恭王府门礅鼓面等处都可以见到,但不同的是骏马口中多不喷吐祥云,所以有的老师也管这种图案叫做“天马行空”,说明骏马是可以腾云驾雾的。据《周礼·夏官·庾人》载:“马长八尺为龙”,而《易经》又说“云从龙,龙起则生云。”可见,这个海马祥云的图案,就是表达龙行天下、吉祥腾达的美好寓意,也有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之意。

门礅下部是标准的雕花须弥座,承托着上部的幞头,并与幞头为整块石材一起雕成,是门墩的基础。须弥座上有锦铺即包袱巾,前和左、右三面垂有包袱角。左、右两面包袱角虽都斑驳风化,但还能看出雕有升腾的如意云团。

须弥座前面的包袱角上,是耐人寻味的高浮雕“鱼化龙”图案。图中,一条苍龙正侧头注视着斜下方,口中喷出一缕长长的云朵,龙身在云团之中若隐若现,苍龙应在吞云吐雾或行云布雨,云朵之下是层层翻滚的海浪,一条鲤鱼从海浪中探出头来,似望向空中的老龙。整个图案,龙晴龙角以及鱼目鱼腮等细节都雕刻得精巧细致、栩栩如生。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之后,就会变化为龙,即“鱼化龙”或称“鲤鱼跃龙门”,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为历代民俗、传说衍变而来。据先秦古籍《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蛇虫神化后就是龙,这段记载应是鱼、龙互变的早期过渡形态。据孔子门人所撰《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这段话是说,孔子喜得贵子,鲁昭公以鲤鱼作赏赐,孔子因此为儿子取名“鲤”即孔鲤,字伯鱼。可见,鲤鱼自古就代表着吉祥、富足、勇敢等美好寓意。到了汉代,神龙崇拜兴起,典籍中“鱼化龙”的神话故事记载就多了起来。唐代,李白《赠崔侍御》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宋代陆游的祖父陆佃,在《埤雅·释鱼》中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到了清代,李元在《蠕范·物体》中又说,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可见,“鱼化龙”这个传说,是广为流传、大众喜爱的,表达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常常被比喻为科举及第、仕途高升等喜事,也用来激励人们逆流而进、奋发向上。

有的老师认为,从皇家园林的角度看,图案应是常见的“苍龙教子”题材。这与太上皇和嘉庆、慈禧和光绪的身份地位相符合,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体现。但笔者还是倾向于“鱼化龙”,不仅因为实物雕刻得更像“鱼头”而非小的“龙头”,而且有更为清晰的同题材的门礅鼓面图案可以佐证。总之,两种说法似都有道理,您不妨亲自去看一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5:14 , Processed in 1.09480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