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天桥戏园列传

2023-3-20 12:48|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古城历史地理

摘要: 天桥地区在开始兴建戏园繁荣起来之前,都是民间戏曲艺人在露天街头“撂地”表演。最早的戏园是俞振庭在天桥搭过“振声大棚”,徐碧云、杨宝森、王少楼、李万春等都在棚内演出过。后来天桥南大街东侧又搭起来了“燕午 ...

天桥地区在开始兴建戏园繁荣起来之前,都是民间戏曲艺人在露天街头“撂地”表演。

最早的戏园是俞振庭在天桥搭过“振声大棚”,徐碧云、杨宝森、王少楼、李万春等都在棚内演出过。

后来天桥南大街东侧又搭起来了“燕午台”“歌午台”“乐午台”,不少名家登过台。在“新世界”“城南游艺园”,余叔岩、孟小冬等也献过艺。

天桥老艺人不少与京戏有着密切联系。第一拨“八大怪”之首“穷不怕”朱绍文,与第二拨“八大怪”之一“滑稽二簧”的开创者“老云里飞”白庆林,均是“嵩祝成”戏班毕业学京戏的。第三拨“八大怪”“小云里飞”白宝山,也在“喜连成”学习过。侯宝林亦是在“云里飞”场子学演京戏开始的。

天桥的娱乐场所,最早只有歌舞台等几个戏园,但是建筑简陋,铁板为顶,席圈为墙,一般称之为“戏棚子”。后来逐渐修建了小桃园、乐舞台、小小戏园、燕舞台、小吉祥戏园、天乐戏园、丹桂戏园、万胜轩戏园,初具规模。

建于1910年的歌舞台,是天桥第一家戏园子。随后在它南边建成乐舞台、燕舞台,三家一字排开,都以演评戏为主,均在东市场,即现在的自然博物馆的位置。20世纪30年代初,三个舞台均在大火中焚毁,相继停业。

天桥南大街西侧戏园更多,有吉祥戏园、升平戏园、丹桂戏园、魁华舞台、红楼剧场、万盛轩戏园、天乐戏园等20余家。天桥地区的戏园也与前门地区的戏园有着竞争和相互较劲的关系。那时有珠市口东西大街街南街北之分,在街北演出就是所谓高一等的大班社,不会到街南来。可在日伪统治时期,街北的演出不景气,大戏班也就来街南演出了。著名演员叶盛章曾经说过,天桥这些地方都是宝地,藏龙卧虎,要虚心向扎根于此、创造民俗文化的老艺人学习。“云里飞”艾清泉是“喜”字科的大师兄,原叫“白喜奎”,因生活所迫,未出科就帮助父亲“老云里飞”撂场。叶盛章还说,要博采众长,功在戏外。我从天桥老艺人王杰魁、品正三的评书中学习,丰富我饰演的徐良、胡理等角色。如果需要我在天桥演出,我会义不容辞。

天桥的戏园子数量多,密度大,不仅在北京,即使在全国其他城市类似的娱乐场所中也名列前茅。据不完全统计有近30家,演出河北梆子、评剧、京剧、哈哈腔、曲艺、杂耍等等。但其档次却是较低的,初期多为戏棚子,观众座席为长板凳。

1918年(民国七年),1月16日,天桥升平戏园失火。起火的升平席棚左近皆系席棚,难以拆救,以致火势蔓延至西市场,两个小时后火才被扑灭。烧毁了升平席棚、振仙戏棚、吉祥戏棚、洋戏法棚、开明电影院棚、中华坤书馆、安乐坤书馆、燕舞戏棚、歌舞戏棚以及四家茶棚。火灾还波及周边的建筑部分损毁,或者救火时被拆除,统计有文雅茶社等等21处和几处电线杆。

1931年2月26日,天桥市场又发生大火灾。火从东市场乐舞台开始烧起,把燕舞台、歌舞台已经周边市场摊棚全部烧毁,烧毁了十多座大棚。从此天桥南大街以东再也没有了表演场地了。
当局为避免再次发生火灾,明令各家戏园由席棚改为砖灰墙,铅铁板盖顶。
天乐戏院,由梁益鸣、张宝华、庞德云、王益禄等组成的鸣华京剧团在此演出。剧目有《战宛城》、《乌盆记》、《四郎探母》、《捉放曹》、《红鬓烈马》等传统京剧。

小桃园剧场由白牡丹评剧团演出评剧。万盛轩剧场由邢韶英评剧团演出。小小戏院由曹金福评剧团演出,剧目有《闹严府》、《杨八姐游春》、《小上坟》、《杜十娘》、《孔雀东南飞》等。丹桂剧场由群声河北梆子剧团筱兰舫等领衔演出河北梆子,剧目有《十五贯》、《蝴蝶杯》、《大登殿》等。还有一家皮影小剧场,表演皮影戏。这些剧场设备都很简陋,一般能容纳三五百人,都是长条凳。
1935 年,天桥地区已经建有二十余家戏园子,演出河北梆子、评剧、皮影、京剧等艺术类别。除戏园外,此间的游艺杂技摊多达62家,进行打弹弓、举刀、爬杆、吞宝剑、魔术等项目繁多的表演。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先农坛西北的天桥城南游艺园被改为屠宰场。周边又有人把屠宰场的副产品动物皮革进行加工,造成大量污水排放,下洼子等湖泊成了臭水坑。


到1949年解放时,文艺表演只剩下了几个书茶社和几处露天说书场,已经没有杂技场地。

1951年,北京市文化局投资,先修了丹桂、天乐、小桃园三个剧场的后台,改善演员的演出条件。将没有重修条件,而房屋又危险的小小戏院停了业。
1956年,北京市文化局拨款5万元,在天桥公平市场修建了6座大棚,把原在露天表演的摊点迁入大棚。至此,在天桥市场的演艺场,除三角市场仍有几处说书场外,已无露天演出场了。

天桥市场的小剧场都是在席棚基础上改建的,建筑陈旧而且危险,特别是后台狭小,前台用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木制长椅,地面没有坡度,观众在这里看戏既不舒适又不方便。

1959年,天桥的文艺演出组织又进行了一次整顿,撤销了三角市场的露天演出场,天桥市场的露天演出场彻底消失。将几个杂技演出组合并到北京杂技团,美雅轩曲艺组并入新艺曲艺团。

1960年,重修天乐剧场,观众厅改为铁腿排椅,使其具备了现代剧场的要求。又将丹桂戏院彻底改建后将天桥电影院迁至这里。原天桥电影院改为演出皮影戏。小桃园剧场停业,改为梆子、杂技、说唱培养学员的场所。

1964年,彻底改建了万胜剧场。


1966年“文革”前,天桥市场尚有艺术团体还有群声河北梆子剧团、实验评剧团、北京杂技团、宣武说唱团、宣武皮影木偶剧团等。其它还有宝三摔跤团、郭进才戏法、吴长印,韩金铎的武术。

剧场有天乐、万胜两家,电影院有中华、天桥两家,书茶社4家,曲艺厅1家。

1966年,史无前例的一场“文化大单命”彻底摧毁了天桥的文艺单位,除两家电影院能继续演出外,其它文艺演出都被禁止。只留下一个北京杂技团,其他剧团都被解散,演职员有的被转业到工厂、商店、旅店工作。戏园全部停止营业,经理和服务员都需要另谋职业去了。
唯有天桥剧院和工人俱乐部部等等这些几个大剧院,因为八个样板戏的需要,才得以继续营业。

开明大戏院位于珠市口西大街路南。民国元年(1912年),由两位商人合资修建,钢筋水泥结构,欧式建筑风格。戏院分楼上、楼下两层,单人坐椅,二楼正面及两侧设包厢,总容观众1200人。戏院开幕由梅兰芳等演出《贵妃醉酒》等剧。民国十二年(1923年)十一月,梅兰芳新排《洛神》在此首演,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亦到场观剧。二十世纪50年代初,开明大戏院更名为民主剧场,1978年,改为新中国电影院。2001年,珠市口大街扩宽后拆除。

丹桂戏院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茶棚改建而成,初演哈哈腔,后演评戏,上世纪40年代改演河北梆子。1961年经过翻建改名天桥电影院。

德盛轩(又称小蓬莱)戏院在天桥市场85号,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专演评戏。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为中华电影院。当时天桥市场内尚有新民、天桥两家影院,1956年公私合营时,统一合并到中华影院。1990年,影院经过翻建,改称中华电影娱乐官。

中华电影娱乐宫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有830个席位,另设豪华电影小厅,采用先进放映设备及新式音响系统,容纳观众90人;华艺卡拉 OK 歌舞厅,面积600平方米;绿岛台球厅备有国际标准的星牌美式斯诺克台球桌。另有录像带出租、电子游艺、棋牌室等娱乐项目。1993年,在电影大厅后排增加双人雅座134个,包厢12个。


    万盛轩是天桥戏园中最有名气的一家。它原是天桥公平市场内的茶棚摊。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原茶棚的基础上改建,名为万盛轩剧场,专演评剧。花淑兰、李文肪、曹芙蓉、曹金福、新凤霞、赵丽蓉、王度芳、邢韶英等著名评剧演员曾先后在此演出。1963年万盛轩翻建,可容观众950人。老舍先生为剧场书写牌匾,题名为“万胜剧场”。郭沫若亦题字祝贺。1978年万胜剧场再次翻修扩建,现在是天桥杂技剧场。


天乐戏院在万盛轩东侧,剧场为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设的单体全木质结构建筑,名为天乐戏院。1933年初演出评戏。

1977年进行过舞台朝向及部分内装改造,天乐戏院翻建后易名天桥礼堂。1981年改为天桥文化站,进行过内装修,加建包厢及灯光等设施改造。

1993年后改为天桥乐茶园,总建筑面积1016.4平方米,其中:礼堂622.8平方米、地下室205平方米、包厢188.6平方米。可同时接待261名观众。天桥乐茶园的主体建筑结构基本保持1931年建筑原样。由曹禺题写匾额,茶园内演出曲艺、杂技、戏曲、老天桥绝活儿等,弥漫着浓郁的老北京风情。
现在天乐戏院的建筑由德云社使用。以演出传统相声等曲艺类节目为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1:31 , Processed in 1.08524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