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形成了商业和娱乐中心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边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据有人统计,仅在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相继在天桥卖艺的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他们个个出类拔萃,艺术精湛高超,差不多可以说是在他们的行业中在当时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天桥就是他们施展技艺的地方,是他们出卖血汗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繁荣了天桥市场,天桥市场也养活了几代民间艺人。没有这些民间艺人,也就没有天桥社会的底层文化的发展历史。 北京老天桥的兴盛,主要赖于三个因素,一是民间艺人撂地卖艺多,绝技气功表演、武术杂耍热闹,无处不有。二是供演戏的戏园多;三是供说书、唱鼓曲的书茶馆、落子馆多。锣鼓之声,无日不响。正因有品类繁多的娱乐项目,加上花钱少和不受约束的随意观赏,故每日有数万人来此游逛。 表演杂技的艺人分几大类: (一)变戏法的。大变活人大变鸟兽空手抓物的。 (二)练奇技或障眼法的。吞剑吞球吞蛇吐火拉洋片看腥棚的。 (三)练武功的。舞刀舞杈盘杠子翻筋斗耍棍棒蹿刀蹿剑硬气功断石掷石锁摔跤拉弓的。 (四)练杂耍的。耍中幡抖空竹踢毽子踢球耍盘子扇盘子耍球棒踩绳 (五)蹬技。蹬车轮耍坛子蹬桌椅蹬伞的。 (六)驯兽表演。有耍猴训狗耍狗熊耍耗子耍蛤蟆的。 德子耍空竹 空竹德子乃是光绪年间人,在天桥拉场子,以抖空竹为业,所使用的家伙与普通玩物不同,手竿也长,线也长,五花八门,令人目眩。现在时兴的半个空竹,即德子所发明。很多空竹艺人所使的招数,也都是德子的首演。 德子原是嗜好此道,本无心拿它挣钱,中年之后,赶上日子艰难,才想起来由玩物上吃饭。撂地挣钱之后,另又研究了许多招数,索性倚此为生。他看到各条大街哪有热闹之地,就随便拉场子。他也不用棚帐板凳,只单人独骑的,把空竹一抖,立刻准能圆黏儿(聚拢观众)。抖着抖着,把空竹抖在天空,越高該不嫌高,远处也能看得见,于是连远带近,一齐都围拢上来。人越上得多,他的活头儿越紧,家伙好像粘在身上,指挥自如,抖空竹上腿,一般人还见所未见,一旦看见他耍的玩意儿,无不咄咄称奇。及至一说要钱,大家倒愿意花费几文,德子抖空竹的技术巧妙,值当得出以酬劳也。据德子本人谈起,当初因嗜好此物,致将正事抛弃,现今身无长技,无所托业,只好仍由空竹上找钱。 他把家伙拿起来,在线上抖多大工夫,离线之后,余力之转其时间与抖时相等,所有一切技术,全在离线以后措施。最后的那一场大轴子,在线上抖了有三分钟。抖完了之后,再练三分钟的玩意儿,令人百观不厌,皆赞空竹德子。 坛子王耍坛子 坛子王是光绪年间在天桥以耍坛子号称绝技的艺人,身材魁梧,耍坛如气球。献技时,身着短衣,以大坛置于台上,坛厚寸许,形若绍兴酒坛。釉面光滑,上绘五彩云及金龙。王某先以铁器扣坛口四周,声音琅琅,以免观客疑其非陶器,并置铜铁等零件于坛内。继而手提坛子而弄之,铮铮有声。始则两手互掷互承,如辘轳转于两臂两肩及背上,继则或作骑马势,掷坛出手,高跃过顶,用额头接住,坛立于额,不用手扶。旋转其首,则盘旋转于额,或正立,或倒立,或竖转,或横转,坛中铜铁零件与坛子相撞击,铮铮有声,应弦合节。还可两手叉腰,额头顶着大坛子,绕场行数十周,且作揖,且稽首,气不喘,色不变,往复多次才坐下休息。 程文林练杂耍 程文林和其弟文样,带领子弟在天桥献技。他们是狗熊程家后人,但是现在他们却不要狗熊了,只是练些武功,如耍盘、扔碗、拿大顶、耍木球、托举小孩等功夫,他们的行话说,他们练的玩意叫签子活。 谭俊川耍飞叉 飞叉老将谭俊川,七十六岁,以耍飞叉而著名。能手脚并用,做出缠头裹脚的招数,将飞叉运转自如。能耍出筛扛、脚依、单打、辘轳、云中翻多样巧式。最见长的一着是把飞叉练欢之后,扬起胳膊,直立掌上,然后把飞叉移到掌上,飞叉仍然继续在手上运转,如飞机前之推进机一样,看不见飞叉,只见转打成一个大圆盘。飞叉直立在手掌上,如钉子钉上一般。 弹弓张玉山和大刀张宝忠 弹弓张名玉山,以卖膏药为 业,能用竹板代替弓弦,扣上弹丸,把身子仰卧,倚在一条板発上,照定布棚上面挂着一个铁盒子,连珠打去,打那里,就那里。又把桌子当中放着沙砖,上边排列 有三个泥弹,对准挨次打去,弹碰弹,弹摔弹,一弹都不虚发,全都粉碎。有子名张宝忠,也善把式,踢飞脚过耳,能把脚搬起朝天発,以脚尖够头顶,真乃虎父无犬子也。继承乃父绝技打弹弓青出于蓝胜于蓝,还能耍六七百斤的大刀。天桥举大刀的艺人里,最著名的要数张宝忠,他能用单手或双手把一、二百斤重的大刀平托起,还能用单手将刀坚举起,他经常把刀舞起来耍,“背花”是他的绝活。 怔米三舞刀 怔米三,形态憨傻,但他练把式挣钱之中,却知道要同中见异。他的兵刃只有几把竹刀,尺寸与形式均类似普通之单刀。据说使将起来,有三十六门、一百二十八手,练刀一次,要一回钱。 其所以只用竹刀,而不使真刀,是为了预防伤人之故也。他之所标榜者,并不尽在练把式,而在传授与人。谁要学单刀的用法,他当场教授,不取取分文,所以才弃真用假,为的是教给人的时候,不致有危险发生。彼时虽已兴有洋枪,奈平民得之甚难,并不普遍,好勇斗狠之辈,顶大落个拿刀。只是以单刀这类东西,颇为社会所需要。怔米三即迎合此种心理,宣称以武会友,善使单刀。并说:“行家朋友、老师傅们,也可以下来较量较量。没练过的生手儿,想学也自管说话,我教给你几个招数,算不了什么。单刀为步战之之根,武艺为防身之宝,我手里有刀,应该怎么使,人家手里有刀,我应该怎么破,眼目前的手法,一说便知,心里有不如手里有,这把竹刀,你拿着砍我也好,我假装的斫你也好,一层窗户纸,说破不值半文钱,你爱往下学,我就多教给你两手,仍然分文不取。”观众之中,有那瞧出便宜来的,当即搭话进入圈内,接过竹刀,想要跟他比试一番。他叫你先别动手,必须将手法说明,于是此人站在场内,算是给他当了一任活商标,临时的义务务助手,帮着他把钱要下来,而后再教给他耍刀。 曹鹏飞盘杠子 曹鹏飞的父亲曹凤鸣,是一位杠子专家他的本事传给了他的儿子。 曹鹏飞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大。老二杠子也练得不错,是他哥哥的好助手,老三也能在杠子上翻跟斗,他们哥儿几个在天桥租了一个场子,专门练杠子。场子中间用木架支起来一个单杠,另外在天棚上的杉蒿上用绳子吊着一根横着的木棍(像是秋千) 一共吊着三处。在没有练杠子之前,先练这玩意,由老二在中间的倒挂金钩,两只脚钩住秋千,头手向下。然后老四再由老二的身上爬了上去,坐在秋千 上。当他爬的时候,真要替他捏把汗,那样高的木棍,他竟能毫无畏惧的爬了上去,真不容易。老四上去了,老三再上,上了这支木棍,再攀到更高的一个木棍上去。这时老二一个跟斗翻了下来,老大曹鹏飞再上另一个木棍,还用脚踹老四的木棍,摇荡起来,有时揺荡过猛,老四便哭起来。可是老大还要问他:伙计,好不好?老四就哭丧着脸说:不好玩。 练完了秋千,曹鹏飞下来去练杠子,可是老三和老四还在上头待着。曹鹏飞他能在杠子上走,在杠子上拿大顶一只手,两个手指头和手指头缝都能拿,还能练许多惊奇的玩意。玩意练完了,他不用说那么多废话,看的人便自动地掏钱给他们。他们还招收了几个徒弟,练成了多人可以同时盘一副单杠,最多时有八个人,同时在一副单杠上作不同动作,赢得看客喝彩,生意非常火爆。 傻二愣手臂击石头 傻二楞姓邵名永顺,傻可不算傻,愣可真叫愣,练气功臂力过人。傻二愣就用臂击石头,一击一个碎,算来已及十多年了。沈三是他的师兄,当然惯跤也是他所擅长,只要提到比试力气,那种楞劲儿可就大啦。不用说跟人比试,有次脱光了脊梁板儿,跟汽车比赛,汽车从身上轧过去,他都面不改色,一个翻身跳了起来。 二楞每次表演击石头的时候,场子上除了一堆一块比一块大的石头以外,旁边还放着一只大铁锤子。如果观众中有人疑惑石头不是真的,那么可以不必客气地抄起来铁锤试试。若是锤之不碎的石头,然后由二愣用手来击,也是大叫一声,折为两断的。二愣自己说:瞧我的只是瞧一个苦修苦练的苦功夫,除了这个,没有可看的。场子上没有锣鼓,二愣子有着一张麻子脸,永远穿看那件灰长袍子。练功夫的时候,长袍子一脱,露出结实的皮肉,前后左右没有一个坑,前后左右也无一处暴露出青筋。练功夫,讲究的是这个。击石的时候,先把石块放在板凳上,然后把白布束紧了腕子的右手朝一举,大喝一声开呀,向下一掌,石块应声而断,干脆得惊人。打完了石头,二愣把手扬起来,手心的偏左一条紫黑,紫黑便是三十余年苦功的痕迹。他练的功夫叫做铁砂掌。他不但有名,自从那次与汽车比赛,已经名震全球了。 宝三要中幡 宝三他原名叫宝善林,不但力大,且身体灵敏,数年前曾与沈三角力惯跤,场面上非常好看。他不但能惯跤,而且拜师学会了耍中幡,更有自己惊人的绝技。他继承和发扬了天桥的中幡表演,当年宝三撂地挣钱时,他的中幡表演最受游客欢迎。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中小之别。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中幡起源于清代皇室仪仗队的旗杆。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它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着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词句和吉祥图案。 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惊险刺激,非常好看。 中幡原名大执事,源于清代帝王仪仗队行军、打猎时王旗的旗杆。在行军或打猎的休息期间,旗手们为给皇上解闷,挥舞耍动大旗以博皇上欢心,鼓舞三军斗志。到了清乾隆年间,将原龙旗杆上加上伞,耍起来更是好看。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名大执事。皇宫里每年耍大执事,庆祝重要庆典。 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大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并将原来宫中八大执事的旗上面绣的龙、凤、虎、豹(各两对)的图案,改为中华民族的一帆风顺,吉祥如意的图案。并将耍大执事,改名“耍中幡”传入民间,变成卖艺性质的表演。 王小辫耍的中幡,竿头上安着三把伞,竿子中间绑着一个长方形木头架,架上挂着十几个铜铃,下面挂一条宽三尺,长一丈八的红布幡面,幡面上横书:“京城王小辫”,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他的绝活是“鼻剑”,既用鼻子接住抛向高空而急落的中幡。 王小辫在京城表演中幡,同跤王宝三跤场共用一块场地。表演中,中幡上下翻飞,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很受观众喜爱。 王小辫在京城表演中幡,同跤王宝三跤场共用一块场地。表演中,中幡上下翻飞,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很受观众喜爱。 但是,由于王小辫“钢口”(说话)差,“杵门子”(向观众要钱)软,每天收入不多,只能维持生活。同在跤场摔跤的宝三等人就帮王小辫向观众要钱,渐渐地宝三喜欢上了中幡,也能练习简单的动作。时间一长,王小辫就收宝三为徒,把所有中幡绝技都传给了宝三。二代传人天桥跤王宝三把中幡发展成多人演练多绝活。 王小辫去世后,跤场就由宝三演练中幡和摔跤。经过多年实践,宝三继承和发扬了中幡的技巧,表演既惊险又好看,他又把中幡从单人演练发展成为多人演练,动作大方严谨,表演滑稽幽默,使观众百看不厌,成为天桥市场的绝活,名震京城。 解放后,北京人民政府组织天桥的民间艺人们先后成立了艺人合作互助的演出团体。 还修建了天桥剧场、北京工人俱乐部、人民剧场、首都剧场等等现代化剧场,为这些民间艺人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精美的演出舞台。 1951年10月,中国政府应苏联的邀请,组织中华杂技团赴苏联庆祝十月革命节。演员以北京天桥的民间艺人为主,有千斤担关玉和、弹腿名家胡德全、飞叉老将谭俊川、盘杠专家曹鹏飞、空竹专家王葵英等。 杂要艺人金震也先后到芬兰、瑞典、罗马尼亚、苏联、印度尼西亚、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十余个国家访问演出。以其精湛的技艺博得国怀友人的好评。他曾任中国杂技团演出队队长兼学员班主任。他为埃及培养了六名杂技演员留学生(二男四女毕业后,参加了国际杂技比赛均已获奖,为加强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与艺术交流做出了页献)。 武术家“朱氏三杰”朱国良朱国全朱国勋1950年曾随中国艺术杂技团赴莫斯科访可演出。后来,朱氏兄弟参加了北京新华杂技团,为该团的演出队培养接班人做出了贡献。1964年又随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演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对外友好做出了贡献。 195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天桥的民间杂技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首都试验杂技团,1957年又改制成为了北京杂技团。民间艺人成为了国营单位的演员,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双爬杆艺人于正明、气功艺人朱氏三杰及子弟朱有成、张英杰、空竹艺人张惠芳、王丽云等等纷纷参入,他们演出的节目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屡次获得金奖。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15:05 , Processed in 1.09666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