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旧都皇城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大清门(中华门)

2023-4-3 03:5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陶然野佬|来自: 陶然野佬旧都回眸

摘要:   讲长安左、右门及中华门,就得先从千步廊说起。明清北京皇城南牆,在位于京城中轴线位置,向南凸出,左右对称,由皇城牆包围的是一“丁”形的广场。这是皇城的外郛,建成于明永乐年间。沿皇城外郛东、西牆和北边 ...
  讲长安左、右门及中华门,就得先从千步廊说起。明清北京皇城南牆,在位于京城中轴线位置,向南凸出,左右对称,由皇城牆包围的是一“丁”形的广场。这是皇城的外郛,建成于明永乐年间。沿皇城外郛东、西牆和北边两段南牆内,连簷通脊,首尾相连,建有各144间的两排廊房。东边一排由南向北又折向东,由南到北110间,折向东又34间,西边亦然,与东边相对于中轴线左右对称,总共是288间。既然叫“廊”,这房子朝向广场的自然就是一溜廊子,其实最初盖这廊房,就是给商贾小贩设的摊位房。出了承天门,面对著的是开阔的宫城前广场,平时沿广场边缘商贾列肆,一派繁华景象。有重大活动时,则仪仗、侍卫环立,庄严肃穆。承天门是宫城最外的一道门,皇帝颁诏天下,都是在这裡公佈于众,传遍全国。

  这个“丁”字形的宫城前广场——千步廊的左右端和最南端,分别各有一座单簷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红牆三阙三券洞门的皇城城门,规制相同。面向左(东)的称为长安左门,面向右(西)的称为长安右门(长安街因此得名),面南的就是大明门。而承天门(天安门)属于宫城范畴,是紫禁城午门的外门,另有第二重外门——端门。而民俗所言“皇城四”,是把天安门当作了皇城的南门。看名字是“四安”,以为是一式的,其实不然。

  千步廊两侧分列著中枢机构,西侧是军事机构“五府”,东侧是行政机构“六部”和宗人府、鸿胪寺、太医院、翰林院等,基本是左文右武的排列。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是皇城通往内城东、西部的主要通道,文武百官上朝多是取道长安左、右门,进承天门(天安门),继而端门、午门、奉天门(皇极门、太和门)上殿。至此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据载:“每日百官奏进,俱从二长安门入,守者常数十百人,皆禁军也。”有明代曹萧诗为证:

  金刀绣带御林军,门闢长安左右分。
  象辇初回迎晓日,旌旗几道见龙文。

  大明门是皇城最南面的门,又在京城中轴线上,处于宫城承天门与京城南面正中的正阳门之间。皇上出巡迴銮,由南而北回宫,即“入京城(正阳门),过皇城(大明门),进宫城(承天门)”。由紫禁城午门出来,条石铺就的御道一路笔直经大明门、棋盘街、正阳门、正阳桥、正阳门大街,直达外城南垣中门——永定门,是为北京中轴綫的南端。大明门以裡是皇宫禁苑,出了大明门,那就进入了民间世界,大明门就是皇家与市井的分界。明朝永乐年间建成时,因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人又以南方为尊贵,所以享有“国门”的地位,故以国号名之。大明门外就是著名的棋盘街,本是长方形的甬道,围以白石栏,但中间是御道穿过,就像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故此得名。大明门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明朝时称大明门,大学士解缙题门联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亡。李闯已立大顺国号,遂想改大明门为大顺门,但李闯龙椅尚未坐稳就遭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兵败西逃,在北京仅呆了四十多天,大顺朝随之夭折。这“大顺门”改的就有点是笑话了。清朝入主中原,清帝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年)由盛京(渖阳)移驾北京,并定都北京。遂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双十节改名为中华门,中华门之名一直沿用到1959年被拆除时。

  宫城前御街设千步廊是由宋代东京汴梁发展起来的。千步廊是御街两侧的廊庑。具有组织空间和衬托高大主体建筑物的作用,造成相当开阔而又主次分明的效果,招商贾沿廊列肆,彰显天街的繁荣。北宋汴京大内正门宣德门前,御街两侧已设很长的御廊。金元明清各朝,宫城前均有“千步廊”,这应该是从宋朝延续下来的都城佈局制度。到明中叶,外城兴建,千步廊由早期的皇城外郛环街列肆,逐渐演变成为了纯御用的皇城禁地,商贾也就移出千步廊,到大明门外的棋盘街和正阳门外设铺开市了。而千步廊的廊房就成为了五府六部的办公用房。

  入清以后,千步廊天街仍因明旧,只是把“大明门”改成了“大清门”,承天门改成了天安门。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1754~1760年),重修皇城,并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外增筑围牆共三百二十二丈五尺一寸,两端各设三座门一座,分别称东长安门和西长安门(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上标注长安左、右门为东、西长安门,似有误。东长安街三座门位置大约在南池子南头到北御河桥中间,西长安街三座门位置大约在中南海东园牆与皇城南牆相接的地方)。原千步廊及周围格局未变动,但千步廊的廊子后来全部砌牆封了起来,八成是五府六部的办公场地不够用,就佔用了廊房的空间。

  清朝科举考试制度中,全国的举子进京赶考的殿试是每三年一次,时间是在春季三月。地方各省的举人,皆可进京应考。但进京应考的举人,必须首先集中在大清门内千步廊东侧廊房,须经礼部会试考中为贡士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由皇帝甄选排名。殿试完毕,就是阅卷放榜了。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三甲进士放榜用黄纸书写,称为甲黄,也即民间说的金榜题名。总之,凡是上了金榜的,均视为跳过龙门。金榜题名的进士放榜后,由天安门出宫,左拐过长安左门,离开皇城禁地。所以,民间就把长安左门俗称为“龙门”了。

  大清门内千步廊西侧廊房和长安右门,其用途与东侧截然不同。朝廷规定每年各省在秋季以前,地方判处死刑的案件,须上报刑部。各省上报的案宗首先要集中于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由刑部会同大理寺等进行审核之后,奏请皇帝裁决。然后,由宫内将皇帝的裁决,经天安门送出,右拐出长安右门公佈于众,名曰“秋审”。然后将钦犯押出天牢,出长安右门验明正身押赴法场。这样,钦犯押出长安右门,就如同羊入虎口,再难生还。所以,民间就将长安右门冠予“虎门”之称。皇上裁定的事,就这两条出路,一个上天堂,一个下地狱。

  历代封建王朝在规划营造宫阙时,都建有宫廷广场,以显示皇权至上的气派。金代以前的宫廷广场呈不封闭、半封闭状态,建在宫城与皇城之间,并极力突出宫门的明显地位,同时也是商旅云集之地。从宋代起,宫廷广场就筑有了千步廊。北京之为帝都,有千步廊约始于金代,且在千步廊北端向东西两翼略有伸展。到了元代,宫廷广场从宫城前移至皇城前,从不封闭、半封闭发展到全封闭。至此,宫廷广场就完全成为了皇家禁地。整个宫廷广场处在森严、幽深、神秘的佈局之中,成为朝廷礼法所系之地,是封建帝王皇权至尊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南京宫殿和明中都宫殿北面都有镇山,于是用挖筒子河的土,在元故宫延春阁的位置堆筑起了万岁山(就是现在的景山),作为宫城镇山和北京城的中心基点,同时亦作为压制蒙元王气之术法。

  入民国以后,先是把西苑南海的宝月楼改造成了大门,皇城南牆扒开,修成八字牆与宝月楼两端衔接,袁世凯起名新华门,作为中华民国总统府大门,新华门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后来皇城南牆上还开了南长街、南池子和南河沿豁口。中华民国成立后,大清门是不能再继续称呼下去了,于是袁世凯决定在辛亥革命一周年之际,将大清门改名中华门。换匾也很简单,就是将门匾上的字换掉。原来大清门匾是块横式石匾,用青金石镶琢成字,嵌在石板中。大清门石匾被卸下来后,觉得石匾材质尚佳,于是想继续使用,可接下来发现的一幕,让众人都懵了。原来石匾背后还刻著“大明门”呢,敢情270年前大清改名时用的就是明朝原匾啊。再使用原匾已无可能,就重新制作了一块木匾,也是横式的,像京城老子号门脸的金漆牌匾,由顺天府尹王治馨题写“中华门”三字,黑底金字,也算气派。当时改名虽然引起了保皇派的激烈反对,但得到了隆裕太后的认可。

  1915~1916年间京城中轴线及故宫周边有过较大规模的改造。千步廊东、西廊房全部拆除,只留了皇城红牆,沿牆两内侧植满紫白相间的丁香树。千步廊两掖南牆开豁口,千步廊两侧的公安街(户部街)和西皮市街北端直抵长安街;正阳门拆除瓮城,城楼两侧开闢双券洞,道路南端绕过箭楼汇于正阳桥。使进出内外城的行人车辆不用再走中央御道穿过诸道门,就可从长安街直达前门大街。原千步廊宫廷广场也更加开阔,真正成为了步行街和国民广场。

  故宫前朝和原太庙作为了国家博物院的古物陈列所;原社稷坛辟为了中央公园;西苑的北海,以及景山也作为公园对国民开放。自此天安门前的千步廊广场就轮番上演了不间断的政治文化大戏。1949年以后,千步廊广场的格局没变,但是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大。天安门东西两侧长安街上的长安左、右门于1952年拆除(东、西长安街三座门先于1951年被拆除),仅留下了“长安”之名。阻碍广场向东、西扩展的千步廊皇城牆拆了,公安街和西皮市街北段消失在了扩大的广场之中。阻碍向南拓展的中华门于1959年拆除。再后来,1976年拆除了公安街和西皮市街南段,纪念堂建在了原中华门和棋盘街的遗址上,公安街、西皮市街和棋盘街完全融入了广场。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千步廊,长安左、右门及大清门图

长安左、右门:

1900,长安右门西面,门里是天安门。着清朝官衣的护卫。

1900-8-15,八国联军佔领北京。天安门(承天门)自明末以来,见证了数次城头变换大王旗。画面右侧是长安左门。

1901,天安门前华表侧面,远处是长安右门 [(日)小川一眞]

1917~1919,天安门前金水桥。远处可见长安左门的歇山顶。原注释:Imperial Bridge (Tian an men).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1919,长安左门东面。原注释:Imperial City Hall.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8-11-14,东长安街新券洞三座门——东长安门,学生庆典游行队伍,举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旗帜通过东长安门(东三座门)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9-11-29,北京三十四所学校男女学生和市民三万馀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声讨日本残害福州人民暴行,抗议日舰侵扰福州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5年前后,长安左门外的东长安街三座门——东长安门。

1925年前后,西长安街三座门——西长安门(东向)。

1930s,长安左门和东长安街。

1930s,天安门前华表、石狮、长安右门(西向)明信片。

1930s,天安门前华表、石狮、长安左门(东向)明信片。

1933-11,天安门前金水桥,长安左门。

1934~1935,长安右门西侧,西长安街。

1935年前后,长安左门南侧通过的有轨电车(东向)。

1940,长安右门东侧,通过门洞的婚礼花车。选自《北支》摄影杂志 [日伪时期]

1946,天安门前华表、石狮和远处的长安左门。

1946,长安右门(远处)及天安门前的道路。雪景,可见金水桥汉白玉栏、华表、石狮。

1946,长安右门外西长安街,南长街南口。

1946,长安左门外,东长安街,列队行进的学生。

1946,金水桥、长安右门、大理院。从天安门城楼上向西南俯拍。

1947,长安左门西面。

1949,解放军进城,行进在天安门前,远处是长安左门。

1949,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昇起的五星红旗,可见长安左门和远处的北京饭店。

1949,开国大典阅兵, 步兵方队由长安左门走过来。

1949,开国大典阅兵,“功臣号”坦克通过长安左门门洞。

1949,开国大典阅兵,天安门前战车部队通过。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图左边的长安左门和天安门广场扩建前,金水河前后的原貌,观礼台是临时搭建的。

1949,开国大典阅兵,装甲车队由长安左门开过来。

1949,开国大典阅兵,装甲车队通过天安门前开向长安右门。

1950-6,长安右门南侧,远处的是长安左门。可见电车轨道,长安街上通过天安门前的有轨电车是从长安右门、左门南侧通过。

1950-7,为迎接第一个国庆日,北京建设局和卫生工程局,对长安街进行清理改造。图为工人正在拆除东长安街三座门(东向) [新闻摄影局 陈之平摄]
1950-10-1,国庆阅兵。骑兵部队与砲车走过天安门前,卽将通过长安右门。

1950-10-1,国庆游行队伍由长安左门走出,通过天安门前。头戴解放帽招手的是刘少奇副主席,画面下侧戴解放帽者应是周恩来总理,戴军帽者不知是否是朱德总司令。
1951,长安右门和大理院。国庆节前正在抢修金水河南面的观礼台和广场设施。

1951,国庆节阅兵游行,在长安右门附近等待调度的民兵方阵。

1951,国庆节阅兵游行,在长安右门附近等待调度的装甲兵方阵。

1951,国庆阅兵。步兵方阵通过天安门前,可见长安右门。队伍行进到长安右门要打散通过,解放军很是不爽。这埋下了日后要拆除长安左、右门的伏笔。

1951,国庆阅兵。海军方阵通过天安门前。可见长安左门。

1951,国庆阅兵。砲车经过长安右门(南侧)。

1951-10-1,国庆节阅兵游行活动完毕散场,参加完广场集会的少先队员走过长安右门 [新闻摄影局丁一摄]
1952,长安左门西侧。

1952-10-1,国庆阅兵。挎斗摩托车阵通过天安门。长安左、右门已于国庆节前拆除,观礼台已全部建成,大理院建筑还在。


大清门(中华门)

1860,大清门、棋盘街全景。大清门前是商旅云集的棋盘街,门内有与天安门连接在一起的中央御道,周围卽千步廊。原注释:View of the Forbidden City(panorama)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s,大清门及东侧的户部,礼部値房 [(美)弥尔顿·米勒 Milton M Miller]

1870s,大清门外棋盘街,户部街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1870s,大清门外东侧户部街的店舖。

1880s,大清门,户部街上的店舖像是还在营业。

1890年前后,大清门前甬道、棋盘街。原注释:Entrance to Imperial Palace - Peking. [(英)杜德维 Edward Bangs Drew 影集]

1896,大清门及棋盘街、户部街。选自《中国图像记 Chinese pictures》 [(英)伊莎贝拉·露西·伯德 Isabella Lucy Bird]

1896~1899,大清门明信片(庚子前)。
1899,大清门前棋盘街 [(日)山本讃七郎]

1900,庚子之变时的大清门。

1900,庚子之变正阳门失火后,大清门前一片狼藉。

1900-10,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佔北京。在大清门前列队准备佔领紫禁城 [(日)山本讃七郎]

1900-10,庚子之变。正阳门失火后,从城牆上看到的大清门前的废墟 [(英)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900,庚子之变后的千步廊。由天安门金水桥到大清门,正阳门城楼已烧毁。

1901,大清门东侧户部街。庚子之变后,从城楼东城牆上看到的大清门周边废墟。棋盘街南值房,以及户部街、貂皮巷、巾帽胡同等处的建筑都成了断壁残垣。选自《摄影日记 Ein Tagebuch in Bildern》[(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1,大清门。八国联军骑兵出入大清门如入无人之境,门前値房已毁。

1901,庚子之变。正阳门失火后,城楼北侧的値房,户部街、貂皮巷、巾帽胡同等的很多建筑都成了断壁残垣。原棋盘街石栏内的禁地,百姓也穿行而过,显然这会儿没人管了。

1901,大清门明信片(庚子后)。
1901,大清门,鬼子都进京了,民用大车走御道也没人管了。

1901,大清门前行走的马车和围观的摆摊人。选自《从阿穆尔到北京紫禁城 Down the Amur. Peking. The Forbidden City》, By Burton Holmes.

1901,八国联军佔领北京时的大清门,棋盘街南値房已修复。选自《摄影日记 Ein Tagebuch in Bildern》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2,大清门及东侧户部街,庚子之变捣毁的房屋废废墟已被清理。东值房已修复,进出内城车马依旧绕行棋盘街东值房前,再到户部街,东交民巷敷文牌楼已复建。

1902,从正阳门城牆上看大清门和远处的天安门。棋盘街已清场,新修复的左侧値房。选自《摄影日记 Ein Tagebuch in Bildern》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2-1-8,两宫回銮,进大清门。原注释:Yuan Shikai at the head of the procession during a ceremony in Peking.

1902-1-8,光緖帝、慈禧太后两宫回銮入大清门,袁世凯的武卫军护驾,大道两旁武卫军跪迎圣驾。选自《摄影日记 Ein Tagebuch in Bildern》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3,大清门和户部街。选自《北清名胜 The views in North China》 [(日)藤井彦五郎编]

1903,大清门南面。两宫回銮后恢复了平时大门紧闭的状态。

1905,光緖帝出大清门,前往天坛祭天 (明信片)。

1905,大清门前执事的太监。

1905,大清门左邻成了美军的操场,可见东交民巷的“敷文”牌楼。原注释:the usa amry force outside the ching imperial nationl door ta ching door.

1906~1908,大清门。选自《中国建筑和景观》 [(德)恩斯特·柏石曼 Ernst Boerschmann 1923年出版]

1908,大清门。慈禧薨,门前搭起临时牌楼。原注释:The marketplace in Peking (modern Peking), possibly during the lying-in-state of Dowager Empress Cixi (Tsu-Hsi).


1908~1909,从正阳门西侧城牆看到的大清门,门外的中军都督府値房和北面的天安门。选自《北清大观》 [(日)児岛鹭麿辑]

1908~1910,大清门满汉文匾。

1908~1910,大清门内北面(南向)条石甬道(中轴綫上)。

1908~1910,大清门前的食摊。

1909~1910,大清门及东侧的户部街。南北尚未打通,进正阳门后,要拐到这里纔能北上。可见东交民巷西口的敷文牌楼,路北已建起楼房(法国医院等),以及美军操场。

1912,中华门(横匾)。民国元年在门前立一路牌,上书“由此往北只准我?人往来”,前清的皇家禁地,国人可以自由往来了。

1912,中华门。推翻满清后改名“中华门”最初的门匾(横匾)。行人可进此门北上了。
1912-1-1,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大清门”改名“中华门”,门前搭起“与民同乐”临时牌楼。

1912-1-1,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大清门”改名“中华门”,门前搭起“与民同乐”临时牌楼。

1913,中华门,棋盘街,公安街(户部街)。
1913,中华门,棋盘街,公安街(户部街)。

1915,中华门门匾已改成竪式。棋盘街横街,东交民巷西口。

1915年前后,中华门前棋盘街,门匾已改成竪式(明信片)。

1916,中华门前的石狮,门匾已经改爲竪匾。

1916,中华门外棋盘街。前门及天安门周边已改造完成,千步廊两侧廊房已拆除。
1916-7-4,袁世凯葬礼,仪仗出中华门。

1916-7-4,袁世凯葬礼,仪仗出中华门。原注释:the funeral of the late Yuan shi kai.

1918-11-13,中华门前,庆祝一战胜利的临时牌楼。原注释:Victory Celebration, November 13, Pavilion.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0 年前后,中华门,公安街(原户部街) [(日)山本讃七郎]
1920 年前后,中华门,棋盘街,西皮市街,西交民巷东口 [(日)山本讚七郎]

1920 年前后,中华门前,透过中间门洞可见天安门。

1920s,中华门外东侧。前景是美国使舘院内建筑,可见中华门迆北公安街上,于1922年新落成的北京邮政管理局大楼,远景爲前清时的大理院大楼。

1920s,中华门外棋盘街横街,东交民巷西口。

1920s,中华门中间门洞和竪式门匾,透过门洞远景是天安门。选自《北京美观》[(德)汉茨•冯•佩克哈默 Heinz von Perckhammer]

1930年前后,中华门 (明信片)。

1931,中华门、棋盘街。原注释:forbidden city viewed from the tartar wall, Peking.

1934年前后,北平中华门东侧公安街(原户部街)上的警察和跑步行进的军校学生。原注释:Police in the streets Peiping.

1946,天安门外金水桥,可见千步廊皇城牆、中华门、正阳门。原注释:Court and bridges before Tai Ho Men gate.

1946,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及北平北中轴綫航拍。

1946,中华门、棋盘街、千步廊雪景。

1954,中华门前棋盘街。
1958,北京城北中轴綫航拍,千步廊皇城牆已拆除。中华门尚在,转年卽被拆除,与纪念碑曾有一个短暂的共存时间。

1958,纪念碑已经落成,标明千步廊范围的皇城牆还在,中华门还在。转过年来,这里一切皇城和千步廊的影子就荡然无存了。棋盘街的范围已成了前门公共汽车站。

2002,天安门广场航拍。原中华门遗址位置,矗立着毛主席纪念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18:22 , Processed in 1.10592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