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南控中原、北连朔漠的元代皇帝,在两京之间如何穿梭于海淀和昌平两地?(海淀篇)

2023-5-12 09:2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高建军|来自: 跟随高建走昌平

摘要: 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改金中都为元大都,元上都开平府改为陪都。但元代皇帝大多生长于蒙古草原,不太适应燕地夏季酷暑炎热的天气,因此,在夏季的时候赴上都办公就成为了日常习惯。自忽必烈开始,这种候鸟 ...
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改金中都为元大都,元上都开平府改为陪都。但元代皇帝大多生长于蒙古草原,不太适应燕地夏季酷暑炎热的天气,因此,在夏季的时候赴上都办公就成为了日常习惯。自忽必烈开始,这种候鸟式巡幸,被称为“两京巡幸”,作为一项元代的基本政治制度,被后代皇帝所继承。

两都巡幸制除了元朝皇帝避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安抚联系漠南漠北蒙古故地的诸王。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上都实际上就是漠北漠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每年三月,元朝皇帝从大都去上都避暑。九月秋凉返回大都。不过这个时间并不固定,具体待多久,完全看皇帝自己的心情,久居汉地的仁宗、文宗多在大都待着,习惯于草原生活的英宗、泰定帝就在上都待得久。

两都巡幸除了皇帝、后妃、太子及诸王贵族外,大多数的官员也要随同办公,如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掌管宗教事务的宣政院,文人阶层的翰林院、集贤院等衙门官员,只在大都留守很少的人。由于随行了大量的文职官员,他们一路上留下了大量诗文、笔记,记录了巡幸路线和发生的趣闻。

两都巡幸有四条固定的路线,从西自东依次是西路、驿路、辇路、东路。这四条路线在北京段被元周伯琦《近光集扈从诗》中记载:“是日启行,至大口,留信宿。历皇后店,皂角,至龙虎台,皆纳钵也”,周伯琦文中所记载地点,现代仍然有迹可考。


按周伯琦所记:当天出大都城健德门,到海淀清河(大口住宿过夜),除东路外,西路、驿路、辇路自清河到海淀区西北旺镇唐家岭村~辛店村~皇后店村~榆河渡口(西玉河村西北的南沙河岸)~皂角捺钵(海淀区上庄镇南玉河村)~双塔河渡口(海淀区上庄镇双塔村北沙河岸)~进入昌平界马池口镇土城村~北小营~辛店村~龙虎台(住宿过夜)~从南口进入四十里关沟。

东路则是从清河(大口)~小口(东、西小口村)~东北渡温榆河~顺义区~密云出古北口。在滦平县北逆滦河而行,到达上都。

健德门是元大都北城墙上的西侧城门。健德门,取意于《易经》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两都巡幸”时,出入大都城,都要经过健德门。“黄金幄殿载前车,象背驼峰尽珠宝。三十六宫齐上马,太平清暑幸滦都。”这是元人柯九思描述元朝皇帝赴上都时,经过健德门前的情景。出巡当天,被豪华装饰的4头大象拉着皇帝乘坐的轮车,后妃、太子以及大批扈从官员,浩浩荡荡地通过健德门。

皇帝出京巡行的第一个纳钵,在元代文献中被称作“大口纳钵”或“三疙疸纳钵”。纳钵又写作捺钵、纳宝等,是契丹语的汉文音写,意为行营、行在或行帐,专指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帐篷式行帐。流行于辽金,被元朝所沿袭。

海淀区清河

海淀区清河朱房古城(大口故城)

清河镇老街区

大口捺钵,是指海淀区清河街道的清河渡口;元《析津志》记载:“大口店,在京城西北四十里,旧有城,今为店,西有高丘鼎峙,曰三疙瘩。车驾春秋往还,百官迎送于此”。这里记载的“旧有城”是指大口故城,即今清河古城(朱房村古城)。“今为店”是指清河店,今清河老街一带。“三疙疸”,根据元代其他人的记录,三疙疸在大口西侧,从大口捺钵西望,最醒目的就是这三个大土丘,这三个土丘在上地村东南的台地上,考古发现是三座较大的汉墓封土堆。

小口,是指昌平区东小口镇半截塔沟水渡口。温榆河与清河分水岭在昌平区霍营地区,从梁庄~上坡~魏窑~半截塔一线,海拔约40米,分水岭以南的降水汇集在半截塔村南的半截塔沟,半截塔沟水自东北流向西南东小口村附近入清河。

留守大都的官员还要出健德门到清河(大口)给元帝送行,这个礼仪被称为“大口导送”。元代张翥有《大驾时巡千官导送至大口》一诗,“万乘巡行远,三灵佑护多。旌旄随大纛,鼓铎杂鸣驼。丽日浮黄伞,微风送玉珂。臣心如草色,不断到滦河”,生动地描述了百官送行的场面。九月间元帝车驾返回时,留守官员再次出健德门到清河迎接皇帝返回。

唐家岭村,位于海淀区东北旺镇,明代永乐年间,昌平有八座设急递铺,唐家岭铺为八铺之一,并建烟墩一座,用来报警。永乐二十二年(1424),成祖朱棣率军亲征阿鲁台,从京城出发,次日宿营唐家岭。宣德九年(1434),宣宗朱瞻基“驻跸唐家岭”。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朱祁镇率军五十万亲征瓦剌,驻跸唐家岭。唐家岭,明嘉靖年间称“唐家岭店”。村呈长方形,有三条南北向主街。村中街是元代通往居庸关的古道。中街路东原有大悲庵,俗称南庙,相传是明代索新斋家庙,庙中供千手佛,法器有直径2米的大鼓一面。解放后土改时,寺庙被拆毁。庙西有占地3亩地的索家坟。村北有北庙娘娘庙,1951年改建为小学。村西庙为关帝庙,为唐家岭村卫生所。
唐家岭村

辛店村,位于海淀区东北旺镇,为与昌平区马池口镇辛店村相区分,又称南辛店村。村内有3条南北向主街,村中街是元代通往居庸关的古道。村址距南沙河上的榆河桥和唐家岭村各为3公里。

皇后店捺钵,皇后店村,位于海淀区北部东北旺镇南沙河南岸,是金世宗皇后的奁妆田,叫皇后田,后来“田”音转为店,为皇后店。《元史》至正二十四年(1364),也速、不兰奚“迎战于皇后店”。明《永乐大典》和清康熙《昌平州志》称“黄堠店”。《光绪昌平州志》《昌平外志》均称“皇后店”,1953年称“皇后店村”。
皇后店村形状为南北走向的长方形,村中南北向主街是元代至明初,大都城(北京)通往蒙古大道的重要道路。元代在此地设有供元帝临时休息的行帐。称为皇后店捺钵。

皇后店村到西玉河村的元代居庸关大道,现在是水渠(千年大道走成沟)

西玉河村,位于海淀区东北旺镇,南沙河南岸。清代名为小榆河村,位于皇后店村西北2里。村址形状为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南北向主街宽约10米。村西北的南沙河上有榆河桥,元代称永福桥,是元代大都城至居庸关大道的渡口之一。榆河桥东南岸台地上有汉代墓葬群。

南沙河桥梁处为元代榆河桥遗址

皂角捺钵,位于海淀区上庄镇南玉河村,是金、元以及明初从京师通往居庸关的必经之地。此地在明代是居庸关隆庆卫管辖的榆河驿,也称榆河店。皂甲捺钵的名字来源于皂角树,该地是金代皇后田(皇后店)属地,是皇后田种植皂角树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皂甲屯村主街两侧及解放军984医院内散见有皂角树。元帝出京渡过南沙河时,在此等候随行队伍,设行帐休息。今上庄镇皂甲屯村,在明代是榆河驿站官兵屯田的聚落地,被称为皂角屯。皂角屯在清代是康熙时期明珠家族的庄园。
河渠是皂角屯村东的元代居庸关大道遗址

皇后店和皂角两个捺钵,分别位于南沙河(榆河)南北两岸,相距约2公里,这么短的距离设置两个休息点,可能与渡口有关,因为随从元帝北巡的队伍庞大,渡河需要时间,需要在这两个地方等待和接应。

双塔村北沙河渡口

双塔村,位于海淀上庄镇北沙河南岸,是海淀区最北村庄,村名来自村南村北各一座佛塔。村呈正方形,北沙河在元代至明初名字叫双塔河,元代在双塔河建造了永宁石桥,是元代大都城至居庸关大道的渡口之一。村北的昌平区马池口镇土城村有双塔故城。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双塔河开始漕运粮食,被称为“官河”,粮食从通州经温榆河运至双塔村仓库,由此再陆运给居庸关守军。明清时,双塔村设有双塔急递铺。双塔村历史悠久,村西原西郊农场果树队果园,为地下文物埋藏区,面积约五十余亩,南至双塔村民居,北至双塔河畔,呈东西长,南北略窄形状。地面散见夹砂红陶瓮残片、汉代陶豆残件、汉代绳纹陶片、金元时期7道沟纹碎砖块,残板瓦;元代白釉高圈足瓷罐底磁片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8 19:18 , Processed in 1.14412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