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海淀与西郊园林、京西稻》

2023-6-20 12:4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朱祖希|来自: 北京纪事杂志社

摘要: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的“三大文化带”之一。西山之所以称“西山”就是因为它就在京城之西,而永定河则是“北京的母亲河”,其间的亲密关系无须赘言。今天,我们试图从“海淀”说起,来看看其间血肉相连的关系 ...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的“三大文化带”之一。

西山之所以称“西山”就是因为它就在京城之西,而永定河则是“北京的母亲河”,其间的亲密关系无须赘言。

今天,我们试图从“海淀”说起,来看看其间血肉相连的关系。

1

“海淀”原是古河床

“海淀”这个名字,对于人们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因为一提起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一一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海淀。

“海淀”二字都是水字旁,显然与“水”有关。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局部 
“淀”是我国华北平原北部,对一些水位较浅的湖泊的泛称。而“海”呢,在北京人的口语中常有“海了去了”即“大”的意思。“海淀”即是:“其淀大如海”的意思。问题是,在北京的西郊何以会有“海”一般的“淀”呢?

把“海淀”当作居民聚居的村落名,甚至是镇名,却是原先居住在“淀”边上的人们,在对“淀”进行了开发经营之后,聚落的人口越来越多,最后形成的“镇”,也叫“海淀”了。

明蒋一葵在其《长安客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海淀:“水所聚曰淀。高梁桥西北十里,平地有泉(按此处指万泉庄一带的泉),彪洒四出,淙汩草木之间,潴为小溪,凡数十处,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远树参差,高下攒簇,间以水田,町塍相接,盖神皋之佳丽,郊居之胜选也。北淀之水,来自巴沟,或云巴沟即南淀也。”

据侯仁之先生考证,“北海淀”就是今天北京大学燕南园。其南面海淀镇的一条街巷亦名“南海淀”;“巴沟”在海淀镇南,这里泉眼众多,“其平地淙淙出乳穴者不可胜数”。近旁的村子即名“万泉庄”。不仅如此,清乾隆帝还曾在此建“泉宗庙”,并将其中的28眼泉赐以嘉名。由泉流汇集向北流淌并汇入清河的就是万泉河。

研究表明,海淀镇和巴沟低地一带原是永定河早期流经的河道。

流出北京西山的永定河
远在地质时期,源自山西、内蒙古高原的永定河滚滚而下,并切开北京西山,在三家店附近出山后,却遇到了横亘在南的石景山、金顶山、八宝山等自然山脉的阻隔,不得不折而东北流,经西黄村、巨山村进入巴沟低地,再沿今天的圆明园、朱房、清河,汇入温榆河。主河道宽6~7千米。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海淀一带地理风貌的渊源所在。

海淀一带的自然美景,一经都下文人的赞美吟诵,官僚、富豪等也就趋之若鹜,追踪而至。修苑囿、辟别墅、建园林。海淀镇也就随之日渐兴盛了起来。

2

西郊园林的兴起

据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研究,海淀一带的园林开发始于元代。其依据是明朝中叶曾在海淀的一座古墓中发现元上都路刺史朵里真所撰的碑文中,把海淀称之为“丹稜沜”。其所以用如此文雅的名字是因为此时元大都已建成,而海淀去都城的距离较前大为缩短。住在大都(当时又称“北城”)的人既可去南城(原金中都城)踏青游览,也可以来海淀郊游。因此,也就会有文人墨客赐此嘉名。到了明朝就更是如此了。明人王嘉谟有《海淀望西山》诗,可以为证:

西山吾夙好,水竹幸为邻。晴日苍烟在,青苔古树新。

雀勤雏尚彀,灯报客愁人。岩壑朝将往,丹稜沜可津。

海淀一带的美景一经都下文人墨客的吟诵赞美,就必然会有人趋之若骛,并来此辟治园林、修筑别墅。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由李伟辟治的清华园和米万钟的勺园。

李伟是明穆宗朱载垕李后的父亲。万历(1573—1620)间封武清侯。他于海淀西南巴沟低地,引水辟治园林,额曰:清华园。当时景物之胜,被推为京国第一名园。清初改为畅春园。

《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中的畅春园 图源网络
米万钟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擅长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时称“南董北米。”勺园则在清华园的下游。论规模虽不如清华园,但格局幽雅,当时有“李园壮丽,米园曲折;米园不俗,李园不酸”之说。勺园故址即在原燕京大学校园的西南部。

到了明清易代之际,上述的清华园、勺园渐就湮圮。到了清期初年,圣祖玄烨又就清华园故址重加修治,改名“畅春园”。自此往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百余年间,海淀附近名园并起。如圆明园、清漪园、长春园、万春园、淑春园等,还如近春园、熙春园、澄怀园、蔚秀园、承泽园、镜春园、朗润园、一亩园、自得园等,它们或是因“避喧听政”而修筑的皇家离宫别馆,抑或是宗室大臣的赐园,在方圆数十里内“举目所见皆为园林飞阁,连绵隐现于烟云树杪之间”,可以说达到空前的状况。而这些园林的共同特点是园中的水面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盛极一时的圆明园更是一个以水景为主体的水景园。在这里,不仅溪流纵横、湖泊星布,还有30多眼泉流滮溢其间。

圆明园3D复原图丨图源网络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形态和生机的要素。没有水,任何园林都将会黯然失色。而永定河早期的古河床——海淀,正是它们极好的天然基础。

3

京西稻作成遗产

海淀迤西大面积的稻作,原是非常受人青睐,甚至是让人馋涎欲滴的“京西稻”的主要产区。

用“京西稻”做成的米饭,以其软糯清香、口感极好而受到人们的追捧。

京西稻
在北京地区种植稻作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张堪官拜渔阳太守的时候。但在清帝入关之后,面对着农耕文化的汪洋大海,更感受到了粮食的丰歉与大清王朝统治之间存在着一种生死攸关的密切关系。而康熙“自幼喜欢稼穑,所得各方五右菜蔬之种,必种之,以观其收获”。在其亲政之后,更是对全国的旱涝雨情、农业生产的丰歉等关怀备至。据《清圣祖实录》《御制耕织图序》等史料记载,康熙帝先是把南巡时从南方带回的优良稻种,在玉泉山一带进行试种。为保持水温还特地把福建、浙江等地用猪毛、鸡毛给稻田保温、增温的技术引进京西稻种植区,以提高京西稻的产量。后来,他在西苑(今中南海丰泽园)开辟稻田,进行育种、选种,并亲自培育出了一年两熟的稻种,命为“御稻”。

《几暇格物编》一书还详细地记载了康熙帝发现、培育“京西稻”的过程:有一年六月下旬,水稻开始吐穗,康熙下田巡视,“忽见一棵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他马上“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翌年六月,“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40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京西御稻由此诞生。

在圆明园他专辟有稻田、菜畦,并在园内修筑“多稼轩”“稻香亭”“耕织轩”“学圃”“观稼轩”等,以此标榜天下。“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更是结合皇家园林建设发展水稻种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在畅春园内种了一块6亩地的水稻田。他在《早御稻》一诗中这样吟诵:紫芒半顷绿阴阴,最爱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秧针。

最近,考古人员在“圆明园四十一景”之一的“澹泊宁静”遗址处发掘了一座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的大型建筑——“田”字形大殿(俗称“田字房”),并在其北侧发掘了一处稻田遗址。这就是说,清代帝王不仅以“田”为房,且还在其近旁的稻田里劳作,察看农时、农事。

圆明园考古发现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遗址
清乾隆帝则是大肆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以扩大京西御稻的种植面积。当时,京西稻田已达万余亩。乾隆帝曾写诗描绘西郊的御稻风光:新辟水田千顷绿,喜看惠泽利三长。京西稻米也已成为专供宫廷享用的“贡米”。当时,京西稻作区南起万泉河沿岸,西至玉泉山下,北抵清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现如今,“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已于2015年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8 07:34 , Processed in 1.09797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