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走到国外博物馆里面的一门艺术--纸扎

2023-6-9 11:0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祥成瑞

摘要: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可以说这是一场文化艺术与手艺人的浪漫邂逅。 然而,在最近的时间里这项最传统最神秘最古老最让人忌讳的一种传统老手艺却走出国门进入了国外的博物馆里。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幸事。纸扎文化的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可以说这是一场文化艺术与手艺人的浪漫邂逅。

      然而,在最近的时间里这项最传统最神秘最古老最让人忌讳的一种传统老手艺却走出国门进入了国外的博物馆里。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幸事。

纸扎文化的起源

      “烧纸船头祭水神,杯盘灯火夜青荧”,这样的场景在宋朝就很常见了。

      中国的纸扎艺术最早起源于丧葬祭祀习俗,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也被称为糊纸扎、扎纸扎、扎彩等等。

     原始社会就有殉葬传统,早期都是以活人活物来当陪葬品的,表达人们对于逝者的悼念之情,那时期的贵族就非常热衷。不过活人活物殉葬方式是比较残忍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渐渐地被废除了,改用了泥土做成陶器茅草扎成草人陪葬来替代,这种陶器、草人也被称为俑。

      一说到陪葬俑,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秦始皇陵兵马俑,这种陶制俑也是陪葬品制造技术的一种发展。汉代时期,人们发明了纸张,很快就普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考古出土实物唐宋后,纸扎就开始出现了,人们会经常在丧葬仪式上烧纸俑,纸扎就变成了一种专门的行业。

     纸扎,是用秫秸、竹、木等材料做骨架,用五颜六色的纸糊成的各种人、神、动植物、器物等形象。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纸扎又再度兴盛起来,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已经原不如从前那般光鲜亮丽,人们对它也越来越生疏。

      从事这项手艺的匠人一般称为“纸扎匠”,主要大宗是为丧俗、宗教仪式当中扎制各种焚烧祭祀用的纸人、纸马、纸幡之类,然属于“迷信”活动,但其扎制技艺却是民间艺术的一门独特行业。


      扎纸工艺是先以秫秸、竹篾或芦苇,绑扎出物件的骨架,其中经过扎、剪、抠、绘、糊、盔,然后以白纸、彩纸裱糊,最后完成。

     纸扎是民间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亦是丰富多彩文化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纸扎的材料为秫秸、竹、木、土纸、毛边纸、各种色纸、浆糊、各种人物、动物的盔活及捻纸等等。


      中国文化传承千年,早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文化讲究不仅仅在于身前事,也在于身后事。

      中国人对于丧葬礼节的讲究是非常多的,我们在逝者的祭奠仪式和祭奠用品中可以看到体型最大、数量最多的就是纸扎,尤其是各样的纸人,总会让人不寒而栗。

      老北京、京东纸扎传承人马良,从小便接触纸扎,结束学业后开始正式学习纸扎,到现在已有了15年的经历。也许,这就是真正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从小就耳濡目染跟随老人看“热闹”,而他也因这种环境的影响,渐渐深入纸扎文化中,无法自拔。

      关于热爱,关于坚守,也许就是这么简单。与某一个明媚或阴沉的一天,我恰好遇见你,恰好选择你,恰好一生热爱你。

      纸扎的独特,在于它是一种美术中的艺术。比如说,它可大可小,它可以做很大,几米高,或者几十米长,但这个东西又可以很轻。它还一个是美术,可以绘画,什么吉祥图案都可以画上去。简单的语言,轻轻诉说纸扎的美妙,宛如一件世间最完美的工艺品。就算前路坎坷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在当下,是爱着的。

      有人与我把酒分,有人与我立黄昏。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有时候,也该停一下,去听听文化的私语,看看它们宛若烟火的灿烂。

      其实要传承的话,还是要靠政府的支持。如果是宣传这种文化,那肯定是必要的,是最好的,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纸扎文化,它不是单一的丧葬用品,而是更多的文化。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来学习,来传承纸扎文化。他的心愿不过如此,如孩童般质朴且烂漫。

      很喜欢你,不问归期,不远万里。

      纸扎,一个古老的文化,却终究敌不过时光的摩挲。在历史的长河中,敌不过太多太多,但还好仍有专属守护者,接近极致而倾尽一生。

      纸扎的机械化使得传统的纸扎从业者受到巨大冲击。机器生产下的纸扎失去了灵魂,成了千篇一律的“标准模样”。也许,机器生产下,这也是一种顺应潮流的现象,但总归是希望纸扎的手艺可以流传。


      一处寂静的住所,宛如世外桃源,远离喧嚣与世俗的烟火,在这里,只有神圣而又丰富的纸扎文化,和它质朴的守护者。

      人们都认为人类去世后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灵魂去了另一个世界生活,在世的子孙将纸扎的房子、车子、牛马烧后就直接会在另一个世界变成真的,烧纸人也是为了变成丫鬟伺候逝者,所以手艺人也会不断创新,把生活中常见的所有生活用品都制作成纸扎。

      古时候的人非常讲究孝道观念,不仅在父母长辈在世时尽心尽力,在父母长辈去世后,晚辈也要操办好丧事,不能落人话柄,而这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纸扎在丧葬习俗中是为了给逝者带去安息,让生者聊表孝心的重要部分。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里,孝道观念根深蒂固,“孝”作为重要的儒家思想之一,也世世代代烙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从春秋时期儒学兴起后,“祭之以礼”便成为了儒家所提倡的一种方式。时至今日,如果有条件可以为逝者举办一场庄重肃穆的葬礼,除了表达孝心的同时,也是体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一种儒家文化。

      纸扎作为丧葬文化的表现之一,寄托了我们对亡者的深深悼念,还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民俗宗教文化。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之一,重视长生,但在面对死亡时态度十分坦然,道教认为,死亡只是换了一种生存方式,回归了自然。

      万物生于天地,那总有一天便会再回到天地。所以死亡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

      庄子葬妻,庄子却鼓盆而歌,在外人看来可能极为荒谬,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道教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有了中国的本土色彩,面对死亡时,佛教提倡生死不灭,生死如一。

      死亡后,佛教觉得善良的人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享福,生前作恶的人会下到十八层地狱,被恶鬼折磨。

      中国的传统宗教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

      虽然儒释道三家对死亡的观点有着不同的侧重,但是他们都认为人死亡之后,还存在着所谓的灵魂,只是换了一种生存方式。

      现代的科学研究也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调查,调查人员经过统计大量的数据,发现人死后,身体的质量会比在世时轻一点,具体减轻的重量精确到了7克。

      甚至宋朝宋孝宗的史官记载:“思陵神舆就祖道祭,陈设穷极工巧,百官奠哭 。纸钱差小,官家不喜。”宋孝宗认为纸钱制作得太小了,不符合皇家身份,更不能让先皇安息。皇帝以身作则焚纸祭祖,民间的风气就更不用说了。

     漫漫时光中,总会有人对纸扎文化一眼万年,用终身去守护,去陪伴,就像现在的守艺者马良一样,热烈而深沉,不辜负所有的岁月与爱。一笔一划,一分一秒,塑造它们的是世间最宁静的心、最灵巧的手。窗外微风吹皱一湖绿水,我们和纸扎的缘分从这里开始,不会停止。传统文化是闹市之外的安宁,只在静默时温柔回响。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任何一件物品的发展由来都是历经沧桑变化的,我们应该正确地去看待它们,并且支持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既不能过于“迷信”,也不能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消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一篇:放燄口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 02:57 , Processed in 1.09458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