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原宣武)有条魏染胡同,北起南柳巷,南至骡马市大街。这条胡同历史悠久,故事挺多。传闻这里是因明朝“大名鼎鼎”的宦官魏忠贤而得名,据说他曾在这条胡同里住过。魏忠贤在明末势力很大,被称为“阉党”,加之他本身就是个“阉人”,于是此地便被叫成了“魏阉胡同”;当然这是魏忠贤死了以后,他活着的时候可没人敢叫。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实在难听,便借谐音改为魏染胡同。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并无确切记载。 魏忠贤是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原名魏进忠,原是个游手好闲的混子,打架斗殴、寻花问柳、进出赌场,女儿都卖了还赌债,老婆也跑了。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居然混成了“九千岁”,最牛的是、他不像一些穷人家的孩子被迫入宫,而是像练《葵花宝典》一样“引刀自宫”。刚进宫那会儿,魏忠贤唯唯诺诺、呆头呆脑、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被呼来唤去的干一些低级别工作,人称“魏傻子”。然而这一切都是伪装,后来凭借能言善辩、溜须拍马巴结上几位靠山,职位有所提升。 最后靠着与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结成“对食夫妻”而发迹。进而扶摇直上、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出门时的仪仗几乎与皇帝看齐,“九千岁”都不过瘾,甚至称为“九千九百岁”,与皇帝的万岁只差一百岁,可以说把太监这份职业做到了极致。权利如此之大的魏忠贤自然不可能安心的在皇宫住“宿舍”,他在宫外的宅子不止一处,但是未见其居住在魏染胡同的记载。而且魏染胡同之名在张爵所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经出现,张爵是嘉靖年间的人,直到他去世魏忠贤都还没出生呢? 可见魏染胡同因“魏阉”而得名实为民间附会。之所以能够附会上,是因为魏染胡同与魏忠贤还是有那么点儿关联的。魏忠贤如日中天的时候,巴结奉承他的人很多,甚至有人为他建生祠,北京一共有五座,比如卢沟桥的“隆恩祠”,崇文门的“广仁祠”等,其中最有名儿的是宣武门外的“茂公祠”,这里供着魏忠贤的塑像,地方官儿和路过的百姓都要进去行跪拜之礼。“茂公祠”的位置就离魏染胡同不远。其实魏染胡同因魏忠贤得名的说法也有文字记载,来自一本叫《北平地名志》的书;但此书作者叫多田贞一,是个日本人,他把民间传说当真事儿了。 实际魏染胡同得名于明初,因为巷内有一家染坊,老板姓魏。据说当时魏氏染坊的产品质量很好,服务也非常到位,不少官员都到此定制朝服和便装,因此誉满京城,“魏染”之名便是由此而来,清朝一度改称魏儿胡同,清后期至民国又改回魏染胡同,并一直沿用至今。魏忠贤肯定没有在此住过,但是魏染胡同也确实住过名人,吴伟业就是其中之一。提吴伟业或许有人听着耳生,提他的号可能就耳熟多了,就是吴梅村。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大云道人等,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初被迫应诏北上,作为秘书院侍讲,后升任国子监祭酒。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有段吴三桂与陈圆圆之间的故事广为流传,常被人们用“冲冠一怒为红颜”来形容,其实这是《圆圆曲》中的一句,就是出自吴梅村之手。 民国时期也有一位名人在此居住过,这个人叫邵飘萍,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18年,邵飘萍在宣武门外珠巢街创办《京报》,1920年迁至魏染胡同30号,即今京报馆旧址,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魏染胡同32号为邵飘萍故居。他一手创办的《京报》是民国时期有影响力的民办报纸之一,也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宣传阵地,在当时影响力很大,所以魏染胡同也被称为北京报业的发祥地。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40 , Processed in 1.10174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