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取灯胡同与“洋火”

2023-6-17 13:09|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凌洲业话

摘要: 前门外有条取灯胡同,东城景山街道辖域有大取灯胡同和小取灯胡同。想必您知道“取灯儿”是什么东西,也有叫“起灯儿”的,其实就是火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北京方言,总之现在说的人少了,因为用它的就少了,现在基本 ...
前门外有条取灯胡同,东城景山街道辖域有大取灯胡同和小取灯胡同。想必您知道“取灯儿”是什么东西,也有叫“起灯儿”的,其实就是火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北京方言,总之现在说的人少了,因为用它的就少了,现在基本都用打火机。实际取灯儿与火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现代火柴是外国人发明的,而取灯儿是地道的国产货,而且比火柴不知道早问世了一千多年。

1827年,英国人发明了火柴,细小的木棍儿、头部涂上硫等低燃点化学物质,通过摩擦产生明火。这种引火之物的发明为人类在取火方法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也为人们的生活及劳动生产带来极大方便。清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有西方国家将火柴带到中国作为“贡品”(当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贡,清政府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访问一律视为进贡),但数量极少。后来有商人发现了这个东西,觉得是个很好的商机,于是大量从国外进口火柴,从此打开了中国市场。
当时人们管进口的东西普遍加个洋字,火柴也不例外,称为“洋火儿”。由于我们本土就有取灯儿这个引火之物,二者异曲同工,故此也叫“洋取灯儿”。其实取灯儿在中国的历史很久远,中国流传着“燧人取火”的传说,让人们从使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可是钻木取火麻烦又费劲,聪明的中国人就又发明了最原始的火柴。据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公元577年左右),有一次北周与陈联合攻打北齐,被战争包围的北齐饱受困苦。最大的困难在于缺少火种,特别是冬天,不能取火没法儿做饭,也无法取暖,称得上饥寒交迫。

后来北齐后宫的宫女想出了一个传播火种的好办法:将木棍儿或者竹片儿头部削尖、削细,然后抹上硫磺等易燃之物,通过敲击、摩擦等方法产生热量将它点燃、进而引燃竹片、木棍儿,这样儿点灯和生炉灶就简单了许多。当时人们将这个东西称为引火奴或发烛,后来因为可以方便的取亮灯火,故称取灯。历史文献和小说中不止一次出现“取灯”这个词儿,从描绘中不难看出,不论是外形还是功用,都与现代火柴非常类似。旧时的取灯儿一般用松树或杉树的枝条制作,成本更低的还有用芝麻秸秆制作的,南方也有用竹片的,半尺来长、一指宽,头部抹有硫磺。

与现代火柴相比,取灯更大些,操作也稍显繁琐,方便程度上差了点儿,但总比钻木取火省事儿多了!作为一种工具,有人专门制作、销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所以早在明代北京城里就有专门制售取灯儿的地方,到了清代形成一定规模,前门取灯胡同就是取灯作坊聚集的地方,也就是取灯的加工集散地。这是一条斜的胡同,西南与炭儿胡同相连,东北通向煤市街,隔着煤市街是廊房头条。清代颁布内城禁娱令后,灯市口的灯市被“取缔”,一部分搬到了琉璃厂,另一部分就搬到了廊坊头条,从那时起这里变成了“灯笼一条街”,有很多制灯的作坊,和出售宫灯、纱灯、花灯、走马灯、气死风灯的商铺。这边儿卖灯、那边儿卖取灯,这一带与灯的缘分还真是不浅。

至于大、小取灯胡同,在美术馆一带、北河沿儿大街附近。与前门取灯胡同不同的是,这里不是作坊,而是仓库,明代便设有存储取灯的库房,为皇家所用。民国时期的北京城还有取灯儿出售,后来随着外国火柴的大量流入,“洋火儿”越来越多,“取灯儿”越来越少。因为洋火儿体积更小,使用起来也更方便,于是很多作坊纷纷“转行儿”改做火柴,取灯逐渐消失,甚至连名字都移植到了洋火身上。我记得以前的火柴根本不用在包装盒上的擦片上划,随便找个粗糙的地方、比如窗台上、甚至鞋底都能划着。后来经过改进就不行了,据说是取消了火柴头里的硫磺成分。

但过去基本都是有硫火柴,这个东西太易燃,大规模存放极易引发火灾,过去取灯作坊和仓库,包括后来的火柴厂时常不慎引发火情,甚至有直接导致破产的。早先的消防力量跟不上,也很容易殃及他人。所以解放后就将此类行业全部迁出城区了,多迁至永定门外。不过从根儿上说,前门取灯胡同与大小取灯胡同,都是因为国产取灯儿而得名,而不是洋火。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8 08:03 , Processed in 1.10105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