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轴线:如何申报世界遗产?

2023-6-24 14:2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海晨 李江海|来自: 世界地球之旅

摘要: 一、概 述北京古城始建于元代(13世纪中叶,原名“大都”),明清时期(14世纪初至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完善。拥有八百年的城市发展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帝都城市,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典范。作为封建中国 ...
一、概 述

北京古城始建于元代(13世纪中叶,原名“大都”),明清时期(14世纪初至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完善。拥有八百年的城市发展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帝都城市,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典范。作为封建中国首都的杰出典范,北京古城在世界城市规划和发展史上享有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的地位。

北京中轴线区位示意图

“北京中轴线”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大都的规划设计,明朝在元朝宫殿的基础上修建紫禁城,北建象征性的景山,新增钟鼓楼、地坛等建筑。随着外城的扩建和中轴线周边功能性建筑的新增,北京中轴线进一步延伸至南面的永定门,标志着中轴线体系的完成。整个清代,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保持不变。中轴线在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经历了功能改造和空间重组。特别是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扩建,将中轴线的空间和象征重心从紫禁城转移到了南部的天安门广场。作为北京古城保存最完好的核心区,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老城南北,横跨正阳门、天安门广场、故宫、景山,全长 7.8公里, 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巧妙地组织了皇宫、皇城、寺庙和祭坛、市场、封建时代的街道以及1949年建国后建造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北京老城区的大部分重要建筑都是沿着轴线建造的,也由此形成了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的城市建筑群。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部分,它是老北京空间格局的核心,展示了城市空间的壮丽空间秩序。

北京中轴线卫星影像图

北京中轴线规模宏大、规划格局均衡对称、城市景观井然有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历经长期演化延续至今,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的择中观念在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深刻表达出中华文明“中”“和”的哲学理念。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 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北京中轴线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意义,与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见证了中国社会从传统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

在几个世纪的演变过程中,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影响了中轴线的建筑和空间格局。然而,作为城市规划的最本质特征和基础,中轴线在历史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并展示了巧妙设计的空间秩序对社会变革的包容力,这体现在其自身的演变中。如今,“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回忆传统城市生活的代表性实体载体,更是依然充满活力的城市景观。

二、北京中轴线遗产特征

在申请世界遗产时,北京中轴线在区域选址、规划格局、功能传统、建筑美学、历史层级、变革实证6个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特征。

在区域选址方面,北京中轴线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选址的理念,通过“象天法地”原则,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又通过对“山环水抱”传统理念的遵循,将中轴线所在区域山水环境巧妙地与地理条件相契合,强调中轴线对北京城规划格局的统领作用,使之成为国家秩序的物质缩影。

在规划格局方面,北京中轴线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中国理想都城规划范式—“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并以紧密分布于轴线两侧的祭祀建筑突显中华文明对礼仪传统的尊崇,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格局历经千年发展至成熟的杰出范例。

在功能传统方面,北京中轴线构成多元传统的空间载体,以国家礼仪文化为核心,将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庆典活动的国家性仪式空间,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城市管理设施等城市生活空间联系起来,集中展现出北京老城复杂而多样的文化传统。北京中轴线多元化的空间组织不仅为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而且为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在建筑美学方面,作为中国现存最长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北京中轴线长达 7.8 公里,呈现出气势恢宏的景观序列,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极致展现。北京中轴线重要节点的平面布局以一定的比例关系形成强烈的层次与韵律的表达,以居中和对称的布局方式与形制设计展现出严谨秩序中蕴藏的差异与变化,以对景和框景等中国传统景观设计手法塑造出不同区段错落有致的景观意趣。

从历史层级角度考虑,北京中轴线是逾7个世纪北京老城历史不断累积叠加的产物,成为城市中延续不断的历史脉络,其北段规划格局形成于元代(1271年—1368年)并沿用至今,中段和南段的规划格局与建筑景观形成于明代(1368年―1644年),丰富于清代(1636年—1912年),整体又于 20 世纪逐步发展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城市空间,并在今天持续地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力。

北京中轴线以累进而厚重的历史积淀展现出中国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最后北京中轴线在变革实证方面的价值特征是,作为元、明、清及近现代中国首都的核心,北京中轴线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它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封建王朝的终结,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展现出中国社会从传统封建王朝逐步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示意图

三、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

北京中轴线是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的城市建筑群,充分展现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皇家礼仪传统、建筑形式与建筑建造技艺的明清皇家宫城与御苑;承载了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礼仪的明清皇家坛庙建筑;承担了明清城市计时、报时功能的管理设施和构成北京城廓格局的城门建筑;延续了北京中轴线规划设计理念、展现公众化进程的公共建筑;存留着自元代始建并沿用至今的、勾勒北京中轴线走向及位置的居中交通设施与道路遗存。

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载体示意图

四、北京中轴线遗产符合标准情况

根据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文件,北京中轴线符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 77 条“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评估标准”的标准 iii、标准 iv、标准 vi。

符合标准 iii: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有的或至少是罕有的见证。北京中轴线为中华文明“中”“和”的哲学理念提供了罕见的物质见证。它见证了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展现出自 13 世纪起,礼仪与秩序在中国传统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表达出通过城市营造寻求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也为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生动证明。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持续地对北京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

符合标准 iv:是展示人类历史某个(些)重要阶段的某种建筑、建筑或技术组合、景观的杰出例证。北京中轴线以独具匠心的选址,整体展现《考工记》所载传统都城理想范式的规划格局。富于层次、秩序而又蕴含对比、变化的建筑形式,紧密联系的视觉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亦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

符合标准 vi:与具有突出普遍重大意义的事件或活态传统、观念、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存在直接的或物质的关联。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国传统社会包容并蓄的精神信仰,与《马可·波罗行纪》这一重要的文学作品存在直接和物质性的联系,这部作品在中世纪将中国介绍给西方世界。北京中轴线也与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存在直接联系,见证了中国社会从传统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

作为一直以来北京城市空间格局与城市功能的统领,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是中国人民智慧 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请以原报告为准,本文摘录,仅供学术研究和交流参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4 08:01 , Processed in 1.09277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