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城内原有两处皇家道教宫观,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一在西苑中海西北方,皇城西安门内,名为大光明殿,毁于庚子之变;一在北海琼华岛与景山之间,名为大高玄殿,主体留存至今,也是本文将主要介绍的。
1935年前后,北海琼华岛、景山、故宫航拍(东南向)。可见大高玄殿全貌(红框内)
大高玄殿,又称大高元殿或大高殿,是一座明清两代的皇家道观,位于皇城之内,西苑北海东南,陟山门街南侧,紫禁城外西北,景山西侧。大高玄殿的大门是朝南的三重“三座门”。最外的一重算是“山门”,门前有一组呈“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牌楼。三座牌楼所围还建有东、西两座“习礼亭”。“习礼亭”在明清时期各部及各地掌管礼仪的衙门和寺观多设有。大高玄殿所属的“习礼亭”两座,位于东、西牌楼之间,南牌楼以北,分立山门外左右,左(东)称“炅(jiǒng)明阁(阳眞阁)”,右(西)称“𣍤(yīn)灵轩(阴灵轩)”(见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规制纪略:“……又有二阁,左曰炅明阁,右曰𣍤灵轩”)。构造独特,为五花阁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结构类似紫禁城角楼,建筑外观美轮美奂,为京城独一无二的一对。
三座牌楼均为四柱三间九楼庑殿式黄琉璃瓦顶,正中嵌有汉白玉鎸刻石额。大高玄殿的牌楼是採用粗大的楠木立柱,柱脚埋入地下很深,故未用戗柱。所以老北京有歇后语:“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
东牌楼:正面(东面)为“孔绥皇祚”,背面(西面)为“先天明境”。
西牌楼:正面(西面)为“弘佑天民”,背面(东面)为“太极僊林”。
南牌楼:正面(南面)为“乾元资始”,背面(北面)为“大德曰生”。
原本存在了几百年,庄严秀美的一组牌楼和一对习礼亭,就为了给车让路,就这么就给拆了,后人就只能通过老照片一睹芳容了。 明代大高玄殿示意图
明嘉靖二十一年四月(1542年),在嘉靖帝恩宠的道士陶仲文的建议下,最大的皇家道观——大高玄殿告竣。大高玄殿由善营造的工部右侍郎郭文英主持营建,使用的木料採自川、黔、湖、广等地。大高玄殿东西宽57米,南北长264米,佔地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神殿建成之后,百官斋戒、行香、禁刑屠十日。大高玄殿营建之初,并没有南牌楼,南牌楼是清雍正年间纔增建的。据说明嘉靖二十一年大高玄殿落成,东、西牌楼题额是严嵩的手蹟。是年严嵩正值入阁,首辅大臣题额新落成的皇家道观牌楼也属应有之义。大高玄殿随成为“每岁建醮祈雨,遣官礼拜”之所。
嘉靖帝的宠臣夏言有诗曰:“炉香缥缈高玄殿,宫烛荧煌太乙坛。”形象地描绘了嘉靖帝和大臣们在大高玄殿斋醮的景象。明朝西苑的许多道观中,大高玄殿的地位最尊崇。惟有大高玄殿(无上阁,入清改为乾元阁)供奉玉皇大帝及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像。大高玄殿中的象一宫(入清后为北极殿)供奉的“象一帝君”乃世宗玄修玉容也。
大高玄殿“山门”内为一扁长院落,紧接为三座琉璃随牆门,正门题额为“始清道境”。入内卽为过廰式的大高玄门,三间的单檐歇山式门,左右各有偏门一座,左为苍精门,右为黄华门,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基座。入门后有甬道,正对大高玄殿。大高玄殿面阔七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五间,东西分别为阐玄殿、演奥殿。大高玄门后两旁有钟鼓楼(左鼓右钟),各高两层,单檐歇山顶。后殿为九天应元雷坛(九天万法雷坛),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绿琉璃瓦顶黄琉璃瓦剪边,左右配殿各九间,分别为天乙之殿、涌明之殿。最后一进建筑为乾元阁和坤贞宇(明时无上阁)。上层为乾元阁,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徵天;下层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徵地。乾元阁供奉玉皇大帝。殿前左右配五开间的伏魔殿、北极殿。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大高玄殿
满清本初信奉的是原始萨满教,顺治帝入关后又接受藏传佛教(黄教),并重视儒学,而对道教的信仰则远逊于明朝,但也并未排斥。清朝皇帝每逢初一日、十五日照例要到大高玄殿拈香行礼。特别是逢大旱或大涝,皇帝均要在此进行祭天祈雨等活动。康熙年间,大高玄殿因避康熙帝玄烨的圣讳,而改称“大高元殿”,后又更名为“大高殿”。到乾隆朝,可能是为避乾隆帝弘历名字之“弘”字,将西牌楼额“弘佑天民”之“弘”字最后一笔隐去。民国后修缮时纔又添回这一笔。这些可从不同时期的老照片中看出端倪。
据清宫档案记载,大高元殿先后在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获得大规模整修。雍正年间重修大高元殿时,在东、西“习礼亭”之间外侧以南处还增建了南牌楼,至此大高元殿前就有了三座牌楼,朝南呈“品”字排列,东、西牌楼面向东、西,南牌楼坐南朝北。民国后改造和打通景山前街到北海金鳌玉蝀桥的道路,东、西牌楼就成为了这裡的跨街牌楼。
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佔北京,因义和团佔据大光明殿和弘仁寺(旃檀寺)为坛口围攻北堂,并做法屠戮被抓教民和外侨,八国联军追剿义和团时,这二处殿宇被报复性捣毁。另据清宫档案记载,法军佔领大高元殿十个多月,建筑和陈设文物遭严重破坏及掠夺,大批雕像、法器、经卷被法军掳走。《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准备回銮,清廷急令吏部尚书张百熙修复北京的道路,内务府大臣世续等人趁机提出,大高元殿是皇家道观,应当修复。此议获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令张百熙等主持修复。张百熙派员攷察后,预计两个月内完工,但因经费困难,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拖了两年大高元殿修复工程纔算告竣。
1917年,南牌楼因糟朽倾斜而拆除,后于1937年重建。1918年,东、西牌楼下正式闢为景山前街西延的通道,新修围牆封闭习礼亭,路面做硬化处理。1955年,大高玄殿东、西牌楼随同北京主要街面上的牌楼一様,一并被拆除。1956年拓宽景山前街时,南牌楼与一对“习礼亭”均被拆除,同期被拆除的还有北上门等古建筑。1962年,以东、西牌楼的构件拼装组成的“弘佑天民”牌楼在海淀大有庄中央党校新址的庭院内重新树立,留存至今。当时因构件残缺,仅拼凑复建起这一堂牌楼,而且由原来的四柱三间九楼简化为四柱三间七楼。南牌楼南面额“乾元资始”石件则流落到月坛公园,当作了小树林中摆放的石桌面。2004年,南牌楼在大高玄殿门前的筒子河北岸原址重建,并将“乾元资始”石刻件从月坛公园请回,安装在该牌楼上归其原位,另刻新石额“大德曰生”镶嵌于牌楼北额处。
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后,大高玄殿和太庙、景山均被移交给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1925年,又交由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管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大高玄殿被日军佔用。光复后,故宫博物院收回了大高玄殿的管理权。
1950年,据说是抗美援朝需要,部队向故宫博物院“借用”大高玄殿,因属临时借用,双方仅有口头协议,并没有正式的合同文书,衹是打了一个借条。此后,借用方长期佔用,大高玄殿被部队用作了办公用房。但疏于修缮维护,损毁十分严重,彩绘剥落,殿前月台的汉白玉石栏倾坍,九天应元雷坛前面搭建了许多间红砖平房,院落内乱搭建的办公建筑庸陋不堪。造成格局紊乱,威胁古建筑的火灾隐患严重。
195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确认故宫博物院拥有大高玄殿的房产权。1980年代末,文物保护专家首次提议,要求佔用单位腾退大高玄殿。1996年,大高玄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和2000年,全国政协两次收到委员提案,呼吁将大高玄殿归还故宫博物院,修缮后向社会开放。2000年11月,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等人发出《关于收回大高玄殿作为文化设施的倡议书》。2001年,国务院有关领导对解决大高玄殿归还问题作出批示。2005年,94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联合多名专家学者,呼吁佔用大高玄殿的单位儘快腾退,以便早日修缮并向社会开放。2006年3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与佔用单位协调。2008年1月,国务院有关领导出面召开协调会,约请财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佔用单位、故宫博物院四方商谈,提出最迟不超过2009年3月腾退的意见。2010年6月11日,佔用单位与故宫博物院签订协议,将大高玄殿文物建筑移交给故宫博物院管理,故宫博物馆方面则向佔用单位提供了资金补偿。故宫博物院随卽对大高玄殿展开大修。2011年6月11日,大高玄殿乾元阁抢险修缮工程开工,乾元阁抢险修缮工程拉开了大高玄殿大修的帷幕。2013年5月,大高玄殿正式归还到故宫博物院。2015年4月2日,故宫博物院大高玄殿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开工仪式。此次修缮工程是1949年以来,大高玄殿首次整体大修,整个修缮工程当时预计于2017年完成。修缮后,大高玄殿将向公众开放。时至今日,大高玄殿正式开放的消息似未见诸报端。愿重新全面复原修缮后的大高玄殿早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大高玄殿自1949年之后对社会公众封闭已七十馀载,就是六、七十岁的北京土生土长的人也鲜知京城还有这么一个去处,更别奢谈一睹眞容了。尤其是殿前牌楼和习礼亭拆除后,这裡也就是一段普通的道路。高牆深院,大门紧闭,人们匆匆经过,或去故宫、景山,或去北海,谁还知道这裡曾经还是飞檐木阁与牌楼联袂成景的一处妙境。还有与景山五亭,故宫筒子河、神武门、北上门、角楼,以及太液鳞波、琼岛白塔交相辉映的旨趣,都成了尘封的历史记忆。
1860-10-29,北海白塔远眺。从景山向西眺望北海,可见大高玄殿最北头的乾元阁,陟山门街。原注释:Felice Beato View of the Gardens and Buddhist Temple,Pekin.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29,大高玄殿全貌。从北海琼岛向东眺望景山、紫禁城、大高玄殿。原注释:View of the Imperial Winter Palace, Pekin, Showing the Artificial Mill, October 29, 1860.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西面,额“先天明境”,牌楼东可见北上西门,习礼亭属于大高玄殿的内部区域。东习礼亭,又叫“阳眞阁”,西习礼亭又称“阴灵轩”。构造独特,为五花阁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结构类似故宫角楼。原注释:The Great Imperial Palace, Peking. [(英)费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70s,大高玄殿南面第一道门(三座券洞门)。
1871-1872年,大高玄殿前西牌楼西面,额“弘佑天民”。原注释:A Peking Pai-lau, triple gateway arch, at the entrance to the Ta-ka-tein temple. [(英)约翰·汤姆森 John Thomson]
1876年,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画面开阔,紫禁城神武门、东北角楼、筒子河、北上门,以及景山五亭尽收眼底。原注释:S.W. View Of Coal Hill,mont,and Corner Of Forbidden City.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1876年,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牌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坐落在景山西,紫禁城筒子河北岸,共三座呈“品”字形排列,是当时北京唯一没有戗柱的一组牌楼,习礼亭被围在“品”字当中 [(英)托马斯·查尔德 Thomas Child]
1880s,大高玄殿门前西牌楼西面,额“弘佑天民”,习礼亭。原注释:Temple Imperial City Peking. 选自《杜德维相册 Edward Bangs Drew Albums》
1880年前后,大高玄殿前西牌楼西面,额“弘佑天民”。透过东西牌楼明间东望,可见北上西门。歇晌的杂役。
1890s,大高玄殿前东牌楼东面,额“孔绥皇祚”,习礼亭。
1890s,大高玄殿前东牌楼东面,额“孔绥皇祚”。
1890s,大高玄殿前东牌楼西面,额“先天明境”,东习礼亭。
1890s,大高玄殿前南牌楼北面,额“大德曰生”。
1890s,大高玄殿前牌楼和习礼亭。背景是景山,前景是筒子河。选自《中国眺望 Views of China》。原注释:Entrance of the Imperial Palace Pekin. [(英)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90s,大高玄殿前西牌楼西面,额“弘佑天民”,习礼亭。
1900 年,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景山万春亭。筒子河邉通向北上门的道路和小门。
1900 年,大高玄殿前西牌楼东面,额“太极僊林”,西侧习礼亭。八国联军进城后,牌楼下明间和次间的栅栏门已被拆除,东、西牌楼间已成为通道。
1900年,大高玄殿前西牌楼西面,额“弘佑天民”。八国联军进城后,牌楼下明间和次间的栅栏门已被拆除,东、西牌楼间已成为通道 [八国联军相册]
1900年,北长街北口外的骡车,背景是大高玄殿、景山。
1900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西面,额“先天明境” (明信片)。
1900s,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以及景山、北上门、筒子河。
1900s,筒子河西北角北望大高玄殿、景山。
1900年,大高玄殿前东侧习礼亭,庚子之变被乱兵损毁的窗扉和基座汉白玉护栏。
1900年,热气球航拍,景山西侧山右里门外可见大高玄殿乾元阁 [八国联军法军拍摄]
1901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东面,额“孔绥皇祚”,习礼亭。牌楼下栅栏门已被拆除,东牌楼外东接石板桥(鸳鸯桥)、北上西门、景山前通道 [(日)小川一真]
1901年,大高玄殿前南牌楼北面,额“大德曰生”,西习礼亭,经过庚子之变,习礼亭窗扉和基座汉白玉护栏已毁。背景紫禁城西北角楼 [(日)小川一真]
1901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东面,额“孔绥皇祚”,习礼亭 (明信片)。
1901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东面,额“孔绥皇祚”,牌楼下栅栏门已被拆除,牌楼东有石板桥(鸳鸯桥)对著北上西门。
1901年,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以及景山、北上门、筒子河。
1901年,大高玄殿前西牌楼、南牌楼和习礼亭。
1901年,大高玄殿前西牌楼“弘佑天民”和南牌楼“大德曰生”额。
1905年,大高玄殿门前西牌楼,西面额书“弘佑天民”,西侧习礼亭、下马碑,可见南牌楼和东牌楼。联军骑马经过这裡。两宫回銮后,牌楼的栅栏门又被封闭,道路取南牌楼外与筒子河护墙之间通过 [(法)菲尔曼·拉里贝 Firmin Théophile LARIBE]
1910 年前后,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东侧,通向北上门的筒子河边小道。
1910s,大高玄殿乾元阁正面。此阁上层为“乾元阁”,下层则称“坤贞宇” (明信片)。
1910s,北海东门外陟山门街。大高玄殿北牆及乾元阁,景山万春亭及山右里门 [(美)约翰·詹布鲁恩 John Zumbrun]
1910s,大高玄殿正面西北向。
1910s,大高玄殿正面。
1917 年,大高玄殿前东侧牌楼和习礼亭,北上西门已拆除。
1917 年,大高玄殿前牌楼和西习礼亭,这个角度刚好南牌楼被挡住。原注释:Temple roof and gates.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 年,大高玄殿前西侧习礼亭(东南向),汉白玉护栏及门扇亦有损坏。南牌楼已被拆除。
1917 年,大高玄殿前习礼亭(东北向),南牌楼已被拆除。
1917 年,大高玄殿前习礼亭、东牌楼。拍摄时南牌楼尚在,东西、西牌楼间也还未开通道路。原注释:Beihai Park, Small Imperial Temple Roof. [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1918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东面,道路改造将习礼亭北侧亦用矮牆围起。东、西牌楼间打通,景山前街至北长街北口(北海前)道路连通一线,施工接近尾声。另外,施工前南牌楼于1917年因糟朽先被拆除,没有重建,迟至1937年纔恢复。
1918-1920年,紫禁城筒子河内河沿儿西北角亭望河对面景山和大高玄殿前习礼亭、牌楼,南牌楼已于1917年被拆除。选自《北京相册 The most interesting views of Peking》。
1920s,北海景山之间的大高玄殿乾元阁。选自《燕京胜蹟》(上海商务印书舘.1927年出版) [Herbert C. White.]
1920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东面,额“孔绥皇祚”,习礼亭,以及刚贯通的景山前街。
1920年前后,大高玄殿前牌楼(已开闢道路),习礼亭全景图,此时南牌楼已被拆除。
1920年前后,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此时南牌楼已被拆除。景山、北上门、筒子河 (明信片)。 1920年前后,大高玄殿前西牌楼西面,额”弘佑天民“。贯通的街道 [(奥)佩克哈默 Heinz von Perckhammer]
1924~1927年,景山西侧山右里门,大高玄殿乾元阁,远处是朝阳门。原注释:Coal Hill.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30-1932年,大高玄殿前西习礼亭。选自《旧都文物略》 1930s,大高玄殿前道路(景山前街西向),西牌楼。
1930s,大高玄殿全貌。从北海琼岛向东眺望景山、紫禁城、大高玄殿。选自《北京景观》1940年出版。
1930年前后,大高玄殿前西牌楼西面,额“弘佑天民” ,景山前街东向 (明信片)。
1933年,大高玄殿前习礼亭屋顶檐角造型(酷似故宫角楼)。原注释:Roof detail of corner watchtower of the Forbidden City.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35年,大高玄殿前牌楼及景山前街东向。选自美丽照相舘《北京名所》。
1935年前后,大高玄殿前东牌楼西面,额“先天明境”,背景为景山万春亭及西坡富览亭、辑芳亭,西板桥大街(景山西街)南口。 1935年前后,景山五亭和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此时南牌楼拆除后还未复建。
1937年,景山五亭和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大高玄殿前南牌楼,额“大德曰生”、乾元资始“,因糟朽倾斜于1917年拆除,此照片为1937年重建南牌楼时拍摄。
1940年前后,大高玄殿前东、西牌楼东向,贯通的景山前街 (日伪时期)。
1940年前后,大高玄殿前习礼亭,南牌楼于1937年复建(日伪时期)。
1940年前后,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穿过牌楼的景山前街 (日伪时期明信片)。
1940年,大高玄殿前南牌楼,于1937年刚复建不久。选自《北支》摄影杂志 (日伪时期)。
1941年,大高玄殿前牌楼,景山前街雪景(东向)。选自《北支》摄影杂志 (日伪时期)。
1942年,大高玄殿前牌楼,已闢为景山前街通道(西向)。选自《北支》摄影杂志 (日伪时期)。
1945 年前后,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贯通的景山前街东向。
1945年,大高玄殿二道三座门之福静门(东邉)。 1945年,大高玄殿鼓楼。
1945年,大高玄殿前习礼亭,南牌楼(1937年已复建)。
1945年,日本投降后航拍,大高玄殿全貌。可见景山五亭、万歳门、山左里门、山右里门,故宫神武门、北上门(东向)。
1946年,大高玄殿(景山西)前牌楼、习礼亭,景山前街、西板桥大街(景山西街)南口、紫禁城西北角、中海、金鳌玉蝀桥东三座门(文津街)俯瞰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46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东面,额“孔绥皇祚”,景山前街西板桥大街(景山西街)南口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46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东面,额“孔绥皇祚”,西面额“先天明境”。民国后贯通的街道,这裡是西板桥大街(景山西街)南口,有交警在执勤。
1946年,大高玄殿前南牌楼南面,额“乾元资始”,西侧习礼亭。条石路为打通景山前街之前时,景山万岁门、北上门到金鳌玉蝀桥的通道。
1946年,大高玄殿前牌楼、习礼亭,背景为景山。原注释:Pai lou and Wan chun ting flanked by Fu lan ting and Zhou shan ting at Jingshan Gong Yuan.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46年,大高玄殿前西牌楼西面,额“弘佑天民”,景山前街 [(德)赫达·莫里循 Hedda Morrison] 1950年,大高玄殿前东牌楼西面,额“先天明境”,景山前街东向,北上门西侧的连房(景山官学)还没拆。
1952年,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的学生早晨在景山前街跑步锻炼身体。选自《人民画报》
2009年,第三次复建(2004年)的大高玄殿南牌楼,北面额“大德曰生” [陶然野佬摄]
2009年,第三次复建(2004年)的大高玄殿南牌楼,南面额“乾元资始” [陶然野佬摄]
参考:“弘佑天民”、“太极僊林”牌楼现座落于中央党校“掠燕湖”北岸。原本是大高玄殿前“品”字排列的四柱三间九楼式牌楼之一的西牌楼,始建于1542年(明嘉靖廿一年)。1955-1956年,相伴宫城400多年的牌楼和习礼亭因拓宽道路先后被拆除,1962年前后迁建于此,仅组合成一堂四柱七楼的牌楼。现牌楼后面是一所雕樑画栋的四合院,名“正蒙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