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于1421年建造,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南面,天安门西侧,是一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 社稷坛旧址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清亡后,民国政府1913年接管了社稷坛,开始募集捐款,准备将其辟为公园。1914年10月10日社稷坛对普通民众开放,称中央公园,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 中央公园开放前,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和其他建筑,社稷坛的戟门也被改为殿堂。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为中山公园。 1937年7月日本侵占北平后,改为北平公园,10个月后又改成中央公园。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中山公园的名称,沿用至今。 由临长安街的公园南门(正门)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蓝琉璃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的石牌坊。这座令游园人感觉美丽壮观、高大巍峨的牌坊的背后,隐藏着屈辱的故事。 “保卫和平坊”原名“克林德碑”,始建于1901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发展迅速。义和团直接冲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是年6月14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下令开枪射杀义和团团民,进一步激化了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矛盾。 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前往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路经西总布胡同西口时,与神机营章京恩海率领的巡逻人员又发生冲突。克林德从轿内向外开枪示威,恩海还击,当场将克林德击毙,这个事件成为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直接导火索。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侵略者到处搜捕恩海,恩海后为日本的包探捕获,被德军枪杀于总布胡同西口。 1901年9月,清政府同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在克林德遇害处所竖立铭志之碑”的条文。后令中国人屈辱的“克林德牌坊”被立。 立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克林德牌坊” 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逼迫清廷派王公大臣赴德道歉。慈禧、光绪帝无奈之下,只得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德谢罪致歉。 载沣是第二代醇亲王,是老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皇帝的弟弟,宣统皇帝溥仪的生父。溥仪称帝期间,他是监国摄政王,清廷大权的实际掌握者,其地位可谓显要煊赫。 载沣于1901年被慈禧太后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并任命张翼、荫昌为侍郎,随同载沣出行。 1901年7月12日上午,载沣一行从北京城南永定门启程,下午到达塘沽,登上了轮船招商局的安平号海轮。7月15日,轮船到达上海。 载沣从永定门出行 载沣途径上海时,所到之处官兵封路,排场甚是壮观。此时的载沣只有18岁,但却肩负远赴德国赔礼道歉的重任。载沣离京时曾公开表示:此非荣耀之行,不必铺张。到上海时,见接待过于隆重,又强调“要节俭”。 载沣途经上海时经过南京路的情景 载沣在上海又换乘德国的拜安号轮船前往德国,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航行,8月23日到达瑞士西北边境靠近德国的巴塞尔。 出使德国船经香(港)时载沣与港督和其家人及官员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到此次“道歉谢罪”之旅使每个人神态各异。 此番载沣赴德是以亲王的身份去向德皇道歉,所以对于礼仪问题十分在意。当时的清驻德公使吕海寰在载沣出使前就曾向德外交部询问会见的礼仪,可德国方面却迟迟不作答复。直到8月19日载沣快到德国时,德方突然通知吕海寰:“德皇在白厅坐见,王爷行三鞠躬礼,递书,致颂。切照臣下觐君礼节叩首。” 载沣(中)与内阁大学士张翼(右四)副都统荫昌(左五) 赴德时的留影 载沣到达德国后,德方为了刁难和羞辱中国,要求载沣向德皇行跪拜之礼,逼他下跪。18岁的载沣得知后直接拒绝,他说:“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大清王爷怎能在‘洋鬼子’面前下跪呢?”为了这个跪拜礼,双方交涉了十几天。最终,德方妥协,让载沣与其随从皆行鞠躬礼。 9月4日,载沣在荫昌的陪同下来到了德国皇宫。载沣向威廉二世行三鞠躬礼,递呈国书,宣读致辞,表示深感抱歉。面对一国亲王的“道歉”,德皇十分的傲慢。致歉仪式结束后,载沣本想顺路到英、意等国访问参观以“开眼看世界”,但遭到德国坚决反对,说“若往欧洲英意比,有违专诚之意”。载沣无奈,只得放弃。 载沣到达德国时的场景 载沣这次赴德道歉之行,开拓了他的眼界视野,加深了对国外的了解,为以后其支持“立宪”埋下了种子。 载沣回国后,慈禧太后对他这次赴德之行的表现,甚为满意。8年后,行将就木的慈禧指定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宣统皇帝、载沣为摄政王。 “四块玉”与屈辱的克林德碑 东城区龙潭湖与天坛之间有两条叫“四块玉”的街,分别称四块玉南街和四块玉北街。 关于四块玉街地名的来历,传说是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建天坛时,剩下四块大汉白玉,一直放在天坛东门外,明朝这一带全是窑坑、苇塘,十分荒凉。有些穷人常到这里挖黄土进城卖,称这里为“四块玉”,久而久之相沿成为地名。清政府用这四块汉白玉建起了立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克林德坊”,这座满含着中国人屈辱的石牌坊压在北京人的心头整整15年。 直到民国七年(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北京人在庆祝胜利的欢庆中,将牌坊改为“公理战胜”坊。 1919年将其移至当时已改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的西苑内。 1953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由郭沫若题写坊额,将“真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一直矗立在中山公园内,成为中山公园内的著名景观。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16 , Processed in 1.15205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