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张家湾的琉球人墓园

2023-7-6 19:40|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宗永|来自: 北京市方志馆

摘要: 2014年5月的一天上午,通州张家湾镇立禅庵村平静的气氛,被一群专家学者的到来打破了。在京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北京大学、琉球龙谷大学等国内外大学的师生,专程来探访、凭吊长眠于此的琉球人。立禅庵村琉球墓1985年初 ...

2014年5月的一天上午,通州张家湾镇立禅庵村平静的气氛,被一群专家学者的到来打破了。在京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北京大学、琉球龙谷大学等国内外大学的师生,专程来探访、凭吊长眠于此的琉球人。

立禅庵村琉球墓

1985年初春的一天,通县(今通州区)文物工作者周庆良来到张家湾进行文物调查。一位老人告诉他:“我们立禅庵村还有一片琉球人的墓。”周庆良吃了一惊:“真的吗?你能带我去看看吗?”那位老人当即答应,带他来到了村东南角的一块高坡。老人指着脚下说:“这里就是。”周庆良四处观望,没有坟冢与墓碑,只见高坡与平地上的一条沟。老人说:“1945年我们打走日本人后,老百姓把琉球人墓当作日本人墓,全部铲平,砸坏墓碑,深埋地下,时间一长就不见踪影,没人知道了。”

周庆良在此逗留很久,之后到村里详细了解情况。3月26日,他在《北京晚报》上发表《张家湾有琉球人墓》一文,介绍了琉球人墓的一些基本情况,引起了北京和各地文物专家学者的关注。

周庆良写信向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琉关系研究所的徐恭生教授请教。徐教授回信说:他对国内的琉球人墓地做过全面研究。琉球人墓在中国有福州仓山区白泉庵、福州至北京的官路上,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等几个区域。北京乃至华北地区则只有通州张家湾。周庆良的这次调查为徐教授的研究提供了实证。

那么,这块墓地埋葬有多少人?又都是什么样的人员呢?根据徐恭生《北京张家湾琉球人墓地埋葬人名表》,共埋葬有自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至光绪六年(1880)去世的琉球使者、官员和官生共12人。其中官员有琉球贡使杨联桂,宰相渡口筑登之子,使者夏瑞龙,朝京都通事程允升、郑国观,陈情通事林世功,官生蔡宏训、金型、梁允治、林世忠、葛兆庆,以及跟伴郑孝思。

琉球《杨氏家谱·张家湾之墓图》则记载了雍正三年(1725)之前的状况。当时墓园只有三座坟冢,主人分别是杨联桂、蔡宏训和渡口筑登之子。墓地坐北朝南,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北面为祭祀建筑,北房有享堂 7间,堂上匾书“泽及远臣”,右纵书“雍正三年夏”,左纵书“知州黄成章恭立”。东西配房各5间,南房5间,四设围墙组成一座院落。南面为坟墓区,周围有砖墙,正南设歇山顶筒瓦大门,门额大匾书“恩赐琉球国茔”。门内正中为杨联桂墓冢及墓碑,西为官生蔡宏训墓及碑,蔡墓西侧前方为渡口筑登之子墓及碑。大门内东部区域为空白,留待后死者葬埋。

张家湾立禅庵琉球国墓地遗址(袁琳 摄)

墓园里最重要的文物是康熙赐立杨联桂谕祭碑。当地村民以为外国人坟地无人管理,于是拆用祭房砖瓦木料等。有人告到朝廷,这才引起通州知州黄成章重视。雍正三年(1725),黄成章奉旨修建琉球国茔地,并立告示碑加以保护。碑文措辞严厉:“恐有无知棍徒,在彼骚扰作践,偷盗物料,合行严禁。”“示仰该地保正,务须不时巡查,如有前项棍徒,立刻锁拿赴州。”此后,死于北京的琉球贡使和官生都埋葬于此。

时间一转眼到了1996年,张家湾村文物爱好者刘春找到了周庆良,说他发现了一块墓碑,这块墓碑碑首横刻楷书题额“琉球国”三字,碑身居中纵刻楷书首题“陈情都通官王大业墓”,首题左侧刻“光绪十四年戊子”,右侧刻“十二月廿五日卒”,各7字。这是北京发现并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通琉球人墓碑。

至此,人们在徐恭生教授研究的基础上,终于揭开张家湾琉球人墓地的本来面目,历史上共有13名琉球贡使、官员和官生埋葬于立禅庵,首葬者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逝世的贡使杨联桂,末葬者是光绪十四年(1888)去世的陈情都通官王大业。

康熙帝谕悼杨贡使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中山王向中国纳贡称臣,得到皇帝恩准。不久,山南王、山北王也陆续朝贡,中国与琉球长达500多年的宗藩关系形成。琉球国王向明朝册封使提出派遣官生的请求,得到恩准后,官生跟随进贡船只,漂洋过海来到京师学习。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琉球派遣了第一批官生,从此拉开了琉球人来京师学习的帷幕。自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至清同治八年(1869)最后4位官生入学,琉球共遣官生24批81人。

前往京师国子监学习的琉球国贡使和官生,总是取道京杭大运河,在张家湾码头转换舟车前往北京。

康熙五十七年(1718),琉球国派遣贡使、正议大夫杨联桂等人进京朝贡。次年(1719),杨联桂尚未抵京,便病逝于张家湾。康熙皇帝下旨把杨联桂安葬在张家湾城西立禅庵庙南,建造坟茔房屋,并亲撰祭文,予以悼念:“因使入贡,跋涉远来,黾勉急公,间关况瘁。方期早竣厥事,不意在途遽殒,朕用悯焉。特颁祭典,以慰幽魂。”

杨联桂墓地为何选在张家湾立禅庵村呢?这还要从张家湾在大运河上的交通地位说起。

康熙三十年(1691),位于通州城东的潞河驿南迁至张家湾,与和合驿合并,京杭大运河通州段落仅存设这一座驿站。此后直至嘉庆十三年(1808),有“大运河头第一水驿”之称的潞河驿一直设在张家湾,驿站、客船码头设在城南门外的通运桥处。客船停泊在桥西300余米处的广阔水塘。

为了便于人们候船上岸,在石桥南北两端,各用石块垒砌一座平台,台的外侧各砌有台阶。泊船水塘岸北为张家湾城西门和通往广渠门的土路官道。

立禅庵村位于泊船水塘西南角,杨联桂墓地位于该村的东南角。墓地南临东西向水沟,沟南为唐小庄。立禅庵村因庵而名,唐代创建时名净业院,明代重修时易名立禅庵,其遗址在村东北部位。琉球人信奉佛教,“上自国王下至平民,皆笃信佛教。婚丧大礼都有佛事,死后并由僧侣念经命名”。杨联桂墓地之北100余米就是立禅庵庙宇,墓址选在此处,以方便亲属后人上香礼佛。

杨联桂是第一位埋葬此处的琉球人,此后又有12人相继埋葬于此,形成一片墓园。


林通事绝诗殉国情

长眠于张家湾的这13位琉球官员和官生中,影响最大的是光绪年间的琉球著名爱国诗人林世功(1842—1880)。

林世功是琉球中山府那霸州久米村人。说起久米村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朝初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赐给明朝藩属国琉球“闽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以使往来”。林世功的林姓就是明代琉球国三十六姓之一。这些人居住的地方称久米村,他们的后人世代能讲汉语,认写汉字。

林世功聪明好学,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汉学教育。同治四年(1865),25岁的林世功被选拔为官生。清同治七年(1868),与毛启祥、葛兆庆、林世忠一起,前往北京国子监学习,成为最后一批到国子监学习的琉球官生。进京途中和留学期间,其他三人均病逝,只有林世功一人如期完成学业后回到琉球。

徐干是林世功在国子监的业师,对他的印象很好,多有鼓励。在近5年的学习中,师生结下了深厚友谊。林世功在学成即将回国之际,赋诗一首赠别业师徐干,深情地写道:“五年木铎恩千载,三叠阳关泪一声。”

19世纪70年代,日本企图吞并琉球,琉球面临亡国危机。光绪二年(1876),日本逼迫琉球断绝中琉关系,琉球国王尚泰遣使向德宏等人秘密前往福州,为挽救危局寻找希望。林世功任通事随同入闽。光绪五年(1879)春,日本宣布琉球废藩,改为冲绳县,强迫琉球王抱病前往东京,琉球国就此灭亡。

当年10月,林世功等北上京城,积极展开救国活动,历时一年有余。他9次向清廷总理衙门和礼部请愿,呼吁清朝派兵讨伐日本,帮助琉球复国。他在百官上朝必经的东华门守候,碰到大臣就跪着向他们哭诉,奔走于各府衙禀呈求援。此外,他还寄希望于神佛,每月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都去正阳门关帝庙上香,祈祷国运回转。林世功苦苦乞求一年未果。他深信君忧臣辱、君辱臣死信条,悲愤绝望,决定以死来唤醒清廷,抗议强权,阻止中日琉球分岛条约的签署。

光绪六年(1880)十月十八日这一天,林世功向总理衙门呈递请愿书,大声疾呼:还我君王,复我国都,以全臣节,虽死无憾!

“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端赖弟兄贤。”林世功呈完请愿书,为家人留下两首绝命诗后,触柱自杀,壮烈殉国。林世功的死十分悲壮,朝野震惊。朝廷赐银二百两,将其葬于通州张家湾琉球人墓园。

大运河沿岸散点着很多琉球人坟冢,但张家湾墓园规格最高、面积最大,墓主人的功德学问,流芳布泽。至今仍有琉球后人常来遗址凭吊。这块看似寻常的墓地,见证着琉球国500年藩属中华的历史,闪烁着两地往来的和煦春光,也飘摇着国弱疆衰的凄风苦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9 21:27 , Processed in 1.09037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