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永定河前传金水河传

2023-9-2 15:18|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京的骑士|来自: 古城历史地理

摘要: 在中国古代,金水河是专指流入皇城的河流渠道之通称。最早的金水河在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那时的汴京非常繁华,人口众多,对水的需求大增。朝廷决定开掘运河从荥阳(今郑州西北)引水入都城,供应宫廷用水,剩余 ...

在中国古代,金水河是专指流入皇城的河流渠道之通称。

最早的金水河在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那时的汴京非常繁华,人口众多,对水的需求大增。朝廷决定开掘运河从荥阳(今郑州西北)引水入都城,供应宫廷用水,剩余水流补入五丈河。因为在中国古老的五行学说中,西方属金,那么来自西方的河水,就称为了金水河。

汴京金水河作为北宋皇城的饮用水源及民间补给水源,在北宋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金水河是北宋东京一条较为特殊的河流,在素有“北方水城”之称的东京,金水河与汴河、蔡河、五丈河共同构成水路交通网,使东京航运发达,经济繁荣。

北宋金水河从东京城西北部的咸丰水门入城,流经内城北部和宫城,自西向东横贯东京城。金水河水质清澈甘甜,经北宋历代统治者的开挖疏浚,金水河逐渐成为东京城居民的生活用水来源。它始凿于北宋初年,北宋灭亡后逐渐淤塞。

金代兴建中都城,仿北宋汴京城池水系形势,设计修建了金水河,引城西莲花池水,供应城市和皇宫用水。

元代兴建大都城,也专门修建了三条金水河,引玉泉山等处水源,专门供应皇城用水。

明代兴建北京城,改建了元大都金水河的走向,留下了内、外两条金水河直到今天。

《北京金水河考》(蔡蕃先生  发表于北京的“水利史研究”网站)是最详细讨论北京金水河水系源流走向的著述。

蔡蕃先生此文的主要论据和论点我们摘要如下,以便学习研究:

一,元代放弃金中都城址,以其东北方向的海子(金代称白莲潭,元代改称积水潭)为中心营建元大都。以郭守敬先生为首的设计者们,在规划皇宫、官署、民居和道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元大都的供排水问题。

二,相应的供水、排水系统设计修建时,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上水源开渠引水,而且在交通干道两侧,预埋了全城的下水道,规划设计了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修建了明渠暗沟以便泄洪和排污。

元大都城内因有积水潭和南侧的太液池两大水泊,太液池是给皇家专用的园林水景。太液池与积水潭之间,不仅仅是水面上的分割,其水源也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

积水潭的水,原来只是来自紫竹院发源的高粱河,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的水流入瓮山泊,再开掘长河流入高粱河,从而注入积水潭。

太液池的水,来自西郊玉泉山,虽然与瓮山泊相距不远,却修建了一条专用的高架输水渠,即金水河,可谓皇家特权的直接体现。

两条引水渠道大体并行,分别通过和义门的南北水门,一条进入积水潭,走向民间,服务于大运河漕运,并提供市民日常生活用水;一条则流入太液池,专供皇家。

三,《元史·地理志》记载:“金水河源出玉泉山,流入皇城,故名金水。”引水工程设计者采用高架渠道、跨河渡槽和巡逻守护等等措施确保供水的清洁。

四,蔡蕃先生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与实地考察,认为元代供皇城用水的金水河先后总共有三条:一是从积水潭西侧引出被称为“西河”的河道,二是从玉泉山引出的河道,三是从积水潭南侧引入皇城的河道。

工程量最大的是从玉泉山引出的金水河。《元史·河渠志》记载:“金水河,其源出于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十分明确,这是元代从玉泉山下引出的金水河。这条金水河行经的路线,文献记载十分简略,下面根据相关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逐段讨论金水河详细路线。

关于这条金水河的城外路线,《元史·河渠志》有一段记载:“金水河所经运石大河及高良河、西河俱有跨河跳槽”。

文献明确记载金水河“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另外有“金水河水门在和义门南”的记载。和义门是今西直门,现代考古发现,南水门在西直门南120多米处。

这条金水河入城后,经前半壁街、柳巷胡同,在柳巷胡同东口处通过“跨河跳槽”,在“西河”之上向东行。然后向东南,过今北帽胡同和大帽胡同(都是斜街),从当时的普庆寺(宝禅寺,位于今宝产胡同路北)之北流过。以下路线经过元代崇国寺南门,《析津志》记载:有“无名桥,葡萄园金水河”的记载,证明从崇国寺旁葡萄园流过的确是金水河,而且正是前面所说经过“跨河跳槽”向东流的那条河。过崇国寺南门桥,穿过东枪厂大坑(原来是水洼,后来形成不规则的胡同),再过厂桥(皇城北垣的兴圣宫北门前,对着后来的德内大街),流到“海子南岸东西道路”的南侧。这段水道应该是元代新开挖的。厂桥是跨过金水河的一座桥梁,《析津志》有“无名桥,海子西金水河”的记载,应该是指这座桥。随时间推移,桥没有了,而地名依然存在。从地形和路线看,这条河道比较顺畅。

五,三条金水河的建成时间:

1,从积水潭西岸引出的金水河时间应该比较早,其河道是利用金代遗留的“河漕”以及河漕向东到琼华岛的支流疏浚而成。


2,从玉泉引出的金水河开凿的时间。据《南村辍耕录》记载:“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工程施工大约六年多,金水河建成于至元十一年左右。

3,从积水潭南岸引的金水河修建时间无明确记载,应该在郭守敬开通惠河的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之后。

上图为北京市积水潭之滨的郭守敬纪念馆(汇通祠)展出的元大都水系示意图。图中有三条金水河。

六,金水河的维护与湮没

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五月,调卫兵浚金水河”。此项工程以后还经常进行,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癸亥,明军已经快攻打到通州时,才“罢内府河役”,停止金水河工程。三天后,顺帝“至夜半,开健德门北奔”,元朝灭亡。说明元朝很重视对金水河道的维修治理。

七,明代对金水河的改建:

仅仅过了四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时候,金水河已经完全荒芜。当时刘崧《燕城怀古》诗写道:“金水河枯禁苑荒”。这种人工河渠失于管理,就会完全荒废。

明代时,运河通惠河上的船只不再进城,皇城供水直接由长河承担,维护简单容易很多。所以像金水河这样的地面以上的人工渠道供水基本取消,只要求保持太液池的清洁,后来从积水潭直通到北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以后,元代金水河河道基本都湮灭,只有“西河”保留下来,成为西城的排水干渠。

明代北京城的水利系统较元代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明代皇陵选址于昌平,导致白浮泉水源因为风水的原因被废弃,水量减少,改建者也就不再区分玉泉山与瓮山泊之水,全部并入长河,由积水潭承接全部西郊之水,改变了元代留下的皇城供水渠道系统。


明代兴建北京城,对元大都皇城和金水河水系都进行了改造,最后留下了内、外金水河保留至今。

拜读了蔡蕃先生的大作《北京金水河考》,我们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收获颇丰,感想泉涌!

首先感谢蔡蕃先生缜密的研究与推理,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了湮没多年的元大都水系具体且详细的情况。

因为元代的文献对河流水系的记载不多,零星的文字又大多语焉不详,更没有什么地图流传下来,所以元代金水河的走向一直是未解之谜。著名北京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侯仁之教授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也留下了遗憾,对元代时期包括金水河在内的一些河道标识不清。《北京金水河考》解决了这些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把元大都三条金水河的历史变迁厘清:

壹,外金水河

元大都兴建之初,应急利用了金中都城北光泰门外的,引高粱河水的“河槽”引水渠(元代改称西河,明代称大明濠,清代称北沟南沟,民国称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作为外金水河的水源。在太平桥和甘石桥一线,将水引向东方,分别进入皇城以及太液池(现在的中海)和海子(现在的北海)一直流到皇城正门崇天门前。

貮,内金水河

在元代的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修建玉泉山引水工程,作为内金水河的水源。至元十一年建成。内金水河从和义门南侧水关进城,从柳巷附近跨西河渡槽,然后拐向东南,经过护国寺南门前到厂桥,然后一直向东到海子(现在的北海)东岸,流经琼华岛进入太液池,并且为大内宫廷专用水源。

叁,后金水河

从积水潭南岸引水的后金水河的修建时间无明确记载,应该在郭守敬开通惠河的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之后。此河用于解决自流浇灌元朝皇帝的籍田和后花园的用水。

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的以后,将玉泉山下金水河的引水纳入长河,废弃了从火器营到西直门的这一段金水河渠道。

内金水河的水源改用外金水河的来水,即从甘石桥向东北,流经西皇城根注入厂桥西的内金水河中。

明代后期时大明濠,被周边民居排水污染,水质变差,无法供给皇城使用,就废弃了甘石桥(干石桥)下的那段河道。外金水河改从中海南端向东出口处建闸引水,就是后来的日知阁下闸。其水流出中海,经过织女桥流入外金水河。

内金水河改从什刹海引水。什刹海前海的水经过西压桥下入皇城,分为二支,向东分支南流过先蚕殿东侧河道,继续向南在北海东岸高地(基本是元代开凿金水河路线)南行,过濠濮涧,出北海围墙向南拐,过西板桥,向南拐过大石桥,沿景山西墙外南行入筒子河。从筒子河西北角南岸水关进入紫禁城即为内金水河。

清代基本上沿用了明代兴建的金水河水系。

现代对明清金水河水系的改变,就是将紫禁城外经过民居地方的金水河都盖上石板,形成了暗沟。

以上关于北京金水河水系历史变迁的文字,基本上捋顺了北京金水河从元代兴建开始就复杂多变的命运。

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一枝拙笔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如果有与历史文献不符的文字,请多多批评指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永定河前传下一篇:大明濠传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6 , Processed in 1.08738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