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傻子”的梦 1990年的那个盛夏,大榆树小学四年级的“安大傻子”做了一个梦。他告诉班主任和同学们说,自己梦想成为科学家,然后发明一个什么机器,能把北京的工人体育场变大一点,也不用变得特别大,只要稍微变大那么一丢丢,把自己和那两个让体育老师刷下来的倒霉发小装进去就成。 记得第一次看《我的九月》是90年代初的某个夏天,在后圆恩寺的儿童剧场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那时的我年齿尚幼,还沉沦在“一年级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的尴尬范畴,看着荧幕上的“安大傻子”,就仿佛看见了自己的现在和将来。30多年以后,隔着电脑屏幕重温这部电影,又好像看到了一代人的过往。 电影里“安大傻子”就读的大榆树小学,实际是当时北京两所小学嫁接融合的产物。室外场景的拍摄多数选在东城区交道口南边的宽街小学,也就是今天紧邻平安大街的僧王祠。班主任“高二傻子”带领学生们上课的那座木头红楼,还有楼门口那棵造型奇特的龙爪枣,眼下则保存在老宣武区师大附中的校园里。 《我的九月》剧照 1901年11月2日,作为晚清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清廷在今天和平门路口东南角的位置设立了五城中学堂。1912年前后,和平门路口的西南角,现在实验一小的校址上,又成立了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今天北师大的前身。为了方便师大学生就近实习,马路对面的五城中学堂变身师大附中,还把校园西侧以木头红楼为核心的一片区域单划出来,增设了师大附小。80年代末,也就是《我的九月》拍摄前夕,师大附小顺应当时的教改浪潮,改名为宣武实验小学,成了“安大傻子”的半个母校。 比这部电影开拍再早大概60来年,师大附小周围的胡同里还发生过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小英子,家住宣武门外椿树上二条。六岁那年的夏天,父亲叮嘱她别再像以前那样疯跑疯闹,有工夫要多练练字。秋天一到,开学了,就送她去师大附小报道,当小学生。懵懂中的小英子憧憬着开学后的生活,盼望着夏天赶快过去,最终等来的却是父亲的突然亡故,家道中落,亲友离散,曾经完美无缺的生活如夏花般凋零飘落。故事的结尾,她坐在马车上,带着忐忑和疑虑,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告别了自己熟悉的那个北京,低徊哀婉的歌声由远及近……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的九月》剧照 2001年,《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已经作了古人,“安大傻子”也到了大学毕业,忙着到处投简历、找工作的年纪。宣武实验小学的师生整体并入马路对面的实验一小,他们曾经的校园重新成了师大附中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偶尔还能看到某位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站在附中正门的铁栅栏外面向里张望,看着那座木头红楼,缅怀自己的青葱岁月。 中戏门口叫小芳 “安大傻子”上小学的那个年代,正好是北京实行小升初就近入学,也就是“大波轰”的初始阶段。凭他的成绩,毕业后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随大流,和多数同学一起升入某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学。不知道成了中学生的他会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能够一改往日的懦弱窝囊,爷们儿一把?激情燃烧,在青春期略显稚嫩的是非观感召下,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扫平他眼中的各种不平之事,就像1993年的校园剧《第三军团》里唱的那样……我们刚知道分辨是非,我们还没学会虚伪,我们已明白爱与仇恨,还没有懂得容忍…… 再或者,身处花季雨季的“安大傻子”会和一场校园爱情不期而遇。急于扼杀早恋苗头的班主任没有兴师动众地请家长、开班会,而是效仿《十七岁不哭》里的冯老师,平心静气地告诉他说,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按部就班地从起点开往终点,如果你觉得沿途的风景很美,实在忍不住想下去看看,那也没关系,可以下去玩会儿,只不过,等你再回到车上的时候,坐的肯定不会是同一班火车,也不会再按原先的时间抵达终点了。 《十七岁不哭》剧照 冯老师口中的“火车”从初中开到高中,前后六年,无论怎样峰回路转、花样百出,最终都要殊途同归地以一场高考作为收尾。这是很多人孩提时代的终点,也是众多校园剧偏爱的结局。它意味着一段旧时光的结束,也意味着一段新时光的开始。亦如《校园先锋》的结尾,骨折痊愈的学生临进考场前,一脚踹断了依仗多日的拐杖,象征性地离开父母、老师的扶持庇护,学会独自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雨磨砺。 至于高考后的路应该怎么走,决定权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你可以选择日复一日的苦读,继续当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也可以翘课、泡吧、睡懒觉、谈恋爱、夜不归宿,不负责任地挥洒青春,然后像电影《手机》里的几位女生那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被老师堵在学校门口。 2003年的电影《手机》中,老师雪夜抓学生的经典桥段发生在西城区定阜街的辅仁大学旧址。这所老学校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墙头上媲美卢沟桥的石狮子,还有围墙外面每年春天沿街怒放的泡桐花。为了适应电影拍摄的需要,《手机》剧组临时在它门口挂了块牌子,写上了“市直戏剧学院”6个大字,实际影射的却是交道口南大街,棉花胡同的中央戏剧学院。为什么这么说呢? 《手机》剧照 《手机》小说的原文讲到雪夜抓学生的段落,有个被电影省略的细节,说的是女老师为了忽悠女生老实交代,采用攻心战术,让男主角严守一从学校外面端回来一份砂锅面。现在棉花胡同中戏新校门的对面,还能找到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卖部。20多年以前,小卖部的前身是一个专卖砂锅米线和面条的小饭铺,老板是位中年北京爷们儿,也许是为了蹭那个年代流行歌曲《小芳》的热度,买卖字号起名就叫“小芳米线”。 再见,肖童 大概是因为校园环境美得自带流量,98版《永不瞑目》把女主角欧庆春的“工作单位”也放在了辅仁大学。跟她发生情感纠葛的男主角肖童,名义上在“燕京大学”就读,实际的取景地却是当时的北方交通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交大。电视剧里除了北交大的思源楼、图书馆和宿舍区,出镜频率最高的当数标志性的学校南门,还有门前两排高高大大的蹿天杨。只不过那时的交大门口还没有北京海洋馆,也没有凌空横穿动物园,连通车公庄大街的高架桥。 《永不瞑目》剧照 按照剧中父母的一厢情愿,阳光帅气的肖童原本应该在这座校园风平浪静地过完自己的大学生活,然后去美国继续深造,将来谋个好出身。可惜造化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欧阳兰兰。那之后,肩负特殊使命的欧庆春又不请自来,两人在交大图书馆门前的谈话让肖童的命运发生了彻底转折。《永不瞑目》中最后一个与校园有关的镜头,就是因为抽了“加料”香烟,被学校开除的肖童背着行李,黯然走出学校南门,坐上红黄相间的公共汽车。用剧中旁白的话说,此时的他走得很平静,跟平时放假差不多,虽然这个“假期”长得好像一个永远醒不过来的噩梦。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21 02:26 , Processed in 1.11338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