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交民巷志 | 列国使馆之奥匈使馆

2023-9-9 17:5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文鼎|来自: 筑城通鉴

摘要: 台基厂大街北口从位于台基厂大街北口内、道路西侧的意大利使馆大门向东过马路,随后向南行至台基厂头条西口,再向东顺着台基厂头条前行不远,稍加留意会看到路北的灰色墙面上镶嵌着一块刻有“Rue Hart”字样的大块灰 ...

台基厂大街北口
从位于台基厂大街北口内、道路西侧的意大利使馆大门向东过马路,随后向南行至台基厂头条西口,再向东顺着台基厂头条前行不远,稍加留意会看到路北的灰色墙面上镶嵌着一块刻有“Rue Hart”字样的大块灰砖,四周带有边框。这是什么意思呢?且先卖个关子。

继续向东行走约百余米距离,只见路北侧赫然耸立着一座顶部带三角山花的白色西式门楼。门前右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奥匈使馆旧址”等字样。此门楼即原奥匈使馆大门。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修建紫禁城。于是,在北京城内及城外建了很多原材料加工厂,加工宫殿基座的地方就称做“台基厂”,后来紫禁城建造完成,加工厂没有了,地名却一直使用延续下来。台基厂亦称台吉厂,曾是堆集薪柴、芦苇的地方。今日南北走向的台基厂大街被东西走向的东交民巷划分为南北两段,旧时南段为洪昌(亦称红厂)胡同,北段称作“台基厂”,而明代修筑的北京内城南城墙就在洪昌胡同南端。

明北京城中的台基厂
《辛丑条约》签订后,东交民巷一带被辟为“使馆界”,洋人对“使馆界”内的道路进行重新命名,东交民巷被改称为“使馆街”,台基厂大街被更名为“马可·波罗路”。在台基厂大街东侧,自北向南分布着三条胡同,依次称做“台基厂头条、二条、三条”,台基厂头条被洋人以当时位于台基厂路西的清朝海关之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的名字命名为“赫德路”,在法国人于1903年绘制的“使馆界”地图中,台基厂头条被标注为“Rue Hart”。前文所述台基厂头条北侧砖墙上“Rue Hart”的刻字,即为当年镌刻的法文路名。

罗伯特·赫德(1835-1911)
清同治十年(1871年),奥匈帝国任命了首任驻华公使喜礼治(音译)。驻华公使由驻日和驻暹罗的公使兼任而常驻东京。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奥匈帝国公使馆代办阿图尔·冯·纳色恩买下北邻长安街、西临台基厂约12800平方米的地产,经两年多的施工建成了奥匈帝国公使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庚子战乱”中,由于奥匈使馆位于台基厂北段东侧,地处东交民巷“使馆界”的防守外围,奥匈使馆毁于战火。

义和团运动时期奥匈使馆受重创(1900年)
《辛丑条约》签订后,东交民巷一带被正式辟为“使馆界”,奥匈使馆趁机扩展用地,在原址向东扩占镇国公荣毓府 ,即最初的裕亲王府。

《京师坊巷志稿》卷上56页“台基厂”条,转引《啸亭续录》记载:“裕亲王府在台基厂”。在《乾隆京城全图》中,裕亲王府东邻经版库,再往东是昭忠祠;西侧有庙宇万寿庵,再往西是台基厂。

裕亲王府府门外边有一空场,为半封闭状态,有东、西阿斯门供出入。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裕亲王府
第一代裕亲王福全为清世祖顺治的第二子,清康熙六年(1667年)受封裕亲王,并于当年建府。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福全任抚远大将军,征讨噶尔丹叛乱。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全病逝,其第三子保泰承袭王爵。清雍正二年(1724年),保泰因卷入帝位争斗,改由其弟广宁袭裕亲王。清雍正四年(1726年),以“广宁治事错谬,未除保泰朋党之习”夺爵锁禁,以其弟广禄袭裕亲王。广禄之后,裕亲王府世爵改为世降一等,直到降至镇国公世袭。从第五代亮焕开始递降承袭,亮焕被降为裕郡王。清光绪年间,府主为镇国公荣毓,府第称为“毓公府”。被奥匈使馆侵占后,毓公府末代主人魁璋迁至新街口南宝产胡同西口路北居住。

扩大后的奥匈使馆位于“使馆界”的东北隅,北临东长安街,南临台基厂头条,西临台基厂北侧,东临“使馆界”东界墙。

1903年东交民巷使馆界总平面图
奥匈使馆用地西部为使馆,由一栋二层主楼、两栋配楼等建筑组成,主楼与大门位于一条中轴线上,用地东部为兵营。

奥匈使馆总平面图(1903年)

自西南向东北远望奥匈使馆主楼

自西北向东南远望奥匈使馆

奥匈使馆大门

奥匈使馆主楼

奥匈兵营大门

奥匈使馆内的海军卫队正在操练

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宣布参加协约国,驱逐了参加同盟国的奥匈帝国的驻华公使。奥匈使馆以荷兰使馆成员名义,留下了原使馆办公室官员和警卫队员。

奥匈使馆卫兵

1918年11月11日,奥匈帝国崩溃,年轻的卡尔皇帝在帝国夏宫美泉宫的“中国厅”内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绵延七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统治。翌日,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共和国诞生,此为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奥匈帝国分裂后,奥匈使馆划归奥地利。

1919年9月,中国签订对奥《圣日耳曼和约》后,奥地利使馆重设于北京。

日本士兵在废弃的奥匈兵营演练城市巷战
1920年3月后,被中东铁路中俄工人赶下台的白俄将军狄米特里·列奥尼德维奇·霍尔瓦特逃亡到北京,携全家入住到奥地利使馆,直到1937年病逝。

狄米特里·列奥尼德维奇·霍尔瓦特 (1859-1937)
1950年1月,原奥匈使馆与东交民巷其它外国占用的房地一起,被中国政府收回。

奥匈使馆旧址位于台基厂头条3号,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等单位使用。奥匈使馆旧址现存大门和主楼,皆保存完好。院内还遗存一个以四只雕花鼓形石座托起的欧式石凳。

奥匈使馆及兵营现状总平面图

奥匈使馆旧址总平面图
使馆大门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主体为三开间,下面设基座,基座上面立塔司干式双圆柱,檐部施以三垅板,上以三角山花结束。中央柱间开有大门,两侧间实墙上开长方窗,门楼两侧带有弧形侧墙,形成门前小广场。


使馆主楼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东西约52米,南北约23米。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山”字形,地上二层,地下一层。首、二层均带外廊,整体造型简洁,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与大门风格一致。南立面做横向五段式划分,中央与两侧翼顶部均冠以三角山花,并都略向前凸。中央入口部分为三开间,两侧翼为两开间。柱廊首层为方柱,二层为塔司干柱式的圆柱。檐部简洁无装饰,二层外廊采用瓶式花栏杆,具有装饰效果。主入口为三开间大门廊,两侧有弧形坡道,其上为二层大厅之阳台。室内天花、门窗、金属栏杆均为原来样式。门廊的柱子及檐部被贴上瓷砖,破坏了原有风貌。

使馆主楼后面加建了房屋,前院西南部及东南部均有新建筑。

使馆主楼南立面
使馆主楼外景

侧视使馆主楼门廊
从主楼过厅看大厅

主楼大厅
自奥匈使馆大门沿着台基厂头条西行至台基厂大街,再向南行至台基厂大街与东交民巷的交叉路口。在路口东南角耸立着一座顶部为阶梯形的西式大门,此大门为复建的比利时使馆大门,大门内即比利时使馆旧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5 , Processed in 1.12301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