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古地图上的长城》:表里山河——山西镇长城边图

2023-10-16 14:0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李孝聪|来自: 长城志

摘要: 古地图上的长城》,介绍了明九边之山西镇的大体情况。李孝聪新著《古地图上的长城》共收录收录了所能见到的分散于世界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机构各私人收藏的古代舆图80种(册),约700幅,包括石刻图、木刻图、 ...
古地图上的长城》,介绍了明九边之山西镇的大体情况。

李孝聪新著《古地图上的长城》共收录收录了所能见到的分散于世界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机构各私人收藏的古代舆图80种(册),约700幅,包括石刻图、木刻图、彩绘图,全面反映了中国历代长城,特别是明代长城古地图,收录最为完整,按九镇从东向西编排,全面细致地反映了明九镇长城及边堡的全貌。 用作家、评论家王振羽的话  ,即:“几乎详细到每一个寨堡、每一个烽燧、每一个据点,庞大繁复立体且纵深的防御体系,令人咋舌,让人叹为观止。” 

山西,自古称其表里山河,句注雁门之险由来久矣,自赵宋有十八隘所守,盖山后为胡骑所有,夷夏之界,故以此为防。沿管涔山、句注山、恒山、太行山一线修筑长城,早自北魏、北齐,就留下了斑斑痕迹,为明朝完善外三关边墙打下了基础。由于北方的宣府镇、大同镇修筑长城两重边墙,皆逼近寇境,险在外者,所谓极边也。山西镇有外边之护,形势最为完固。然则,寇山西者,多从大同入;犯紫荆者,必从宣府入,外边、内边,唇齿之势也。论者有唇齿之喻,又有门户堂奥之喻。欲窥堂奥,必始门户,唇不危则齿不寒,明廷上下均知晓山西与真定相为唇齿,而京师畿辅之地安危亦系于此焉。所以,山西镇三关疆域所系非轻,与宣、大并称重镇,必然加强偏头、宁武、雁门至平刑关一线的长城修筑。

山西舆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山西镇内边长城,用于防止常驻牧黄河套的蒙古鞑靼诸部,入三关绕出太行山东,危逼京师畿辅。偏头关一带黄河曲流多滩,冬季结冰向为入寇所选之途,所以,明嘉靖中叶以前曾在偏关一带修过四道边墙。大边墙在关北120里。东接大同镇平虏卫崖头墩界,西抵黄河,长290里,今失在二边之外,久属草地,只有藩篱遗址,未详修筑始末,疑即明朝立国之初修筑的大边。二边墙在偏头关北60里,正北为草垜山边,迤东为水泉、红门口边,极东为老营好汉山边,东接大同镇平虏卫白草坪边。东南折向内边,接利民、朔州界,至神池大水口、宁武阳方口迤南,复东北折盘道梁,抵雁门关。二边乃新边也,明成化二年(1466),总兵王玺建,东起老营了角墩内边,西抵黄河老牛湾,南折河崖抵河曲县石梯隘口,延袤240余里。三边墙在偏头关东北30里,东起老营石庙儿,西抵白道坡石梯墩,沿山削崖,平地起墙,长90余里,嘉靖八年,总兵李瑾建。此边专为内地重隘而设,不系华夷限界。嘉靖九年,虏人内犯到此,不得驰骋,因绝归路,大获奇功,年久为耕牧所废。四边墙在偏头关南2里,东起长林鹰窝山崖,西抵偏关教军场,随山据险,长120里。又于关南5里筑堡一座,曰罗汉坪堡,正德十年(1515),兵备副使张风羾建。截止嘉靖中叶,大边、三边、四边尽弃,专修二边墙。

山西省舆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嘉靖朝修筑的山西镇内边墙。嘉靖十一年(1532),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右佥都御史陈达命指挥曾宣,自王野梁至白草沟诸口皆砌以石,高丈余,堑阔如之;指挥陈纲、王佐,修水峪至平刑,石墙墩堑如西八口。嘉靖十八年(1539),提督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右副都御史陈讲、兵备副使王镐,寻王野梁边墙旧迹,东起阳方口,经温岭、大小水口,神池、荞麦川迄于八角堡之野猪沟,老营堡之丫角墩,督砌墙垣凡180里。此段长城应是在十年前已有的三边基础上修复。嘉靖十九年,于北楼口增置凌云口堡,二十年,虏犯太原,朝廷用言者意,出内帑修边,都御史刘臬实经略之。广武以西属参政张子立,以东属参政胡松,选募军夫修边,筑边墙330里,议改大同班军,分戍18隘口。二十一年,都御史李珏自大安口至平刑岭口,筑边90里,然功皆未究厥志。嘉靖二十三年(1544),都御史曾公铣始绍议恢拓,以兵备副使刘玺、佥事蒲泽,自老营堡丫角墩起,西至滑石涧水门墩止,又南历野猪沟、利民、阳方诸口,堑山湮谷,增高益深,增筑旧边长420里,望台128座,高均2丈5尺,根阔2丈2尺,上广1丈8尺。二十四年夏,增筑凌云堡至大安堡50余里,高广称之。

山西镇外三关长城于峻山层岗,倚山而筑,多为石墙,惟神池、宁武阳方口一带为大川之冲,平衍夷漫,用夯土墙并置几重,几经修复,业已连贯。明后期,再次通修山西镇长城。万历三年(1575)题准:山西三关,惟偏、老沿边地方,自蕨菜峁起,至老牛湾止,边长101里,添设砖包空心楼15座,实心楼15座,土筑敌台216座,边墙务高坚如法,堪以拒守。

黄河边墙。在偏头关西南,其北接老牛湾黄河岸,南折楼沟营,抵河曲县石梯隘口,延袤120里,明成化二年(1466)总兵王玺建。嘉靖二十一年(1542),巡抚刘臬、兵备赵瀛自桦林堡至唐家会堡,筑边7973丈,望台48,铁阑水口18,暗门1,水门1,边铺104,每岁冬防河拨派兵马把守。四十年(1561),张蕴临视偏关唐家会至石梯子隘口,因旧址增筑黄河东岸边墙使之高厚。万历二十五年(1597),兵备副使赵彦大修边政,沿河多建烽墩望台,视前更为完固。

山西镇所管长城边墙西起自河曲(今山西河曲旧县城)黄河东岸,迤逦而东,历偏关、抵老营堡,实254里。自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利民堡、宁武关阳方口、雁门关、北娄口,至平刑关,约800里。又转南而东接昌镇、真保镇内长城,历龙泉、倒马、紫荆诸关,北至沿河口,约1700余里。因此段边墙在宣府镇、大同镇长城之内,故又称“内长城”,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以相对于昌镇、真保镇的“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山西镇设巡抚都御史一员,驻劄山西省城,专责巡抚山西地方兼提督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兵备;镇守山西总兵官一员,驻宁武关,防秋前移驻阳方口,防冬移驻偏头关。嘉靖四十年添设协守副总兵,驻老营堡(今偏关县东北老营镇);下设参将6人分守:
(1)雁平道辖东路左参将,驻劄代州城,分管内边东起北楼界东津峪,西迄宁武界神树梁,边墙长一百里零三十八丈。
(2)雁平道辖北楼路参将,驻劄北楼口城,分管内边东起平刑界石窑庵,西抵广武界东津峪,边墙长二百五十三里零一百八十丈二尺。
(3)宁武道辖中路右参将,驻劄利民堡,分管内边东起广武界神树梁,西尽老营界地椒峁,边墙长二百九里零四十丈。
(4)山西岢岚道辖西路右参将,驻劄偏头关,所管边墙东起中路界地椒峁,西至河曲界寺前墩,边墙长二百三十二里零二百八十步。
(5)山西岢岚道辖河保路参将,驻劄河曲营城,分管边墙东北起自西路界寺前墩,西南抵石梯隘口,边墙长一百三十一里;又自石梯隘口起,抵兴县黑峪口止,黄河东岸边墙长二百一十里。
(6)太原左参将,嘉靖二十二年(1543),“以北虏凭陵内地,始设太原营参将一员以资捍御,驻扎省城,未分边隘”。

由于明代镇守北边的各防区依据“分地守御”的原则,现存明代舆图上的山西镇外三关长城边图常常与宣府镇、大同镇地图一起显示,反映从明代前期初步设防,经明中叶嘉靖年间重修增建,至明后期隆庆、万历年间的甎包,不断加强外三关长城内边墙的防御态势。编写与不同时期的廖希颜编纂的《三关志》、杨时宁编辑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卢承业的《偏关志》和章潢编纂的《图书编》“三镇总图”“山西外三关”,恰好能够分别反映明代山西镇长城的修筑与配置沿边城堡的时空序列。

入清代以后,凡任职巡按山西监察御史者,皆编绘山西镇三关边垣图本呈送朝廷,故多有传世。由于清代废弃了“九边镇”之制,明代大同镇的长城作为山西省的界墙,在山西全省舆图中成为突出的地标,而偏头、宁武、雁门外三关边墙反而渐渐淡去。

摘编于李孝聪《古地图上的长城》第三章《古地图上的明代“九边”长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30 01:38 , Processed in 1.12774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