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循(Hedda Morrison, 1908~1991)是一位德国女摄影家,供职于北平的哈同照相舘,这早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大多汉译名字多使用“赫达·莫里逊”,我以为应写成“赫达·莫里循”。因为她嫁给了老莫里循的儿子阿拉斯泰·莫里循(Alastair Morrison),成为了老莫里循的儿媳妇,名字裡要缀夫姓,而老莫里循(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是中国近代史中著名的洋人,曾任袁世凯的“大总统头等政治顾问官”。“莫理循”这几个汉字是他1894年亲自选定作为中国护照用的中文名字,以后一直沿用,中国政府对他的称谓也以这三个字为准(有信札影像为证)。他自己和他所处的环境都认可了他的汉名是“莫里循”,另外王府井大街也一度被叫做“莫里循大街”,其英文标识到1949年纔被去除。所以称她“赫达·莫里循”是对的,也反映出了他们的家族关係。 赫达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受邀去南京拍摄,返回北平后赶上日本投降。所以她留下了那个时期的一批珍贵摄影,其中北平钟鼓楼周边的这一组照片(都是高清大图)很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北平百姓生活的环境和居住状况。因为大多是在鼓楼或钟楼上俯拍,似乎都有点低空航拍的意思了。连绵的四合院、三合院(难见到大杂院),整齐的瓦垄,整洁的胡同院落,既封闭又开阔的居住环境。幽静、閒适、忙碌、惬意,都在其中。城牆内、后海边、钟鼓楼下,这衹不过就是当时北平内城普通百姓的生活形态。当然,他们的阶层成份肯定是高于外城百姓的,毕竟这裡是除去皇宫大内的旧都中心区域,相当于现在的“高尚社区”了。 现在的北京人似乎早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还住在房管局公房的似乎都是“困难户”了,亟待“腾退”来解救。住在“皇城根”蜗居裡的多为“留守老人”,旧城土著草根“腾退”后,将散落到远郊区,等待他们的定然是离乡背井漠然的终老之路。而谁又会是那裡的新主人呢,看现在哪怕就是照片中的“三合院”,您要不是身家过亿,那可是万难染指的。故乡是肯定回不去了,那就让我们憧憬未来世界的美好吧。 安定门远眺。由钟楼上面向东北方向拍摄,内城东北角楼已无存,可见内城北垣、东垣,城裡雍和宫、孔庙、国子监,东直门外自来水厂的水塔。近处民居四合院跃然呈现。 安定门远眺。由钟楼上面向东北方向拍摄,内城东北角楼已无存,可见内城北垣安定门城楼和箭楼,城裡的雍和宫、孔庙、国子监。 德胜门箭楼远眺。由钟楼上面西侧向西北方向拍摄,德胜门城楼已无存。钟楼湾及周边铃铛胡同等民居院落历历在目。 德胜门箭楼远眺。由钟楼上面西侧向西北方向拍摄,德胜门城楼已无存,院落格局井然有序。 德胜门箭楼远眺。由钟楼上面西侧向西北方向拍摄,德胜门城楼已无存。 德胜门箭楼远眺。由钟楼上面西侧向西北方向拍摄,可见内城北垣,德胜门城楼已无存。 钟楼下面东北隅的民居院落。 钟鼓楼间的民众市场。 钟鼓楼间的民众市场。钟楼鐡钟宛然矗立于鼓楼北门外。 钟楼下面东北隅的民居,一个两进院子裡还停著辆“家轿”(洋车)。 钟楼下面西北隅的民居院落。可见钟楼湾行人不多,一个空场裡两个老头在晒太阳,院内不论大小都显得亁浄整洁。 钟楼下西侧的院落和铃铛胡同。 钟楼下东南隅。钟楼湾道边是个煤铺,摊在空地上晒煤球。有一骑自行车的经过。 钟楼下西北隅的院落,晒太阳的一个老头溜躂出来了。 钟楼北侧空场。可见翠云山院、宏恩观大殿,草厂、娘娘庙胡同等院落。 鼓楼上南向偏西拍摄。可见前海,北海琼岛白塔、大西天万佛楼、极乐世界方殿,以及银锭桥附近的民居院落。 钟楼上南侧汉白玉护栏(西向)。可见鼓楼小教堂,鼓楼西果子市斜街及民居院落。穿腼(miǎn,借字)裆棉裤,打绑腿,戴狗皮帽的观望者,远处可见西直门城楼。 钟楼上南侧汉白玉护栏(西向)。可见鼓楼小教堂,鼓楼西大街(果子市斜街)及民居院落。 鼓楼上南望,鼓楼前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之间以后门桥为界)、地安门、景山。沿街店铺和周围民居。 鼓楼上南望,鼓楼前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之间以后门桥为界)、地安门、寿皇殿、景山五亭、北海琼岛白塔。沿街店铺和烟袋斜街周围的民居,可见单轨的有轨电车道。 钟鼓楼南侧。鼓楼上的横幅写的是“欢迎国民军莅平”。可见是“8·15”光复后了。 鼓楼西南的什刹海前海(荷花塘)。湖边玩耍的少年。 由北海琼岛上眺望钟鼓楼。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4 , Processed in 1.09495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