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工艺是在原有的面料上,做美化加工的附加工艺,是为了装饰而存在的,在古代较落后的经济社会里,这种美化但缺乏实用性的产品,往往只有上流社会享用,对于一般百姓来说意义不大,所以制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往往相对较低,而应用群体则较高。也就是说,产品的生产者和应用者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群体。 刺绣产品是一种比较社会化的商品,图案的设计制作,更多的是生活用品,很少作为艺术品应用。另外,刺绣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规模生产后,从业人员不一定需要较深的艺术修养,按照传统的图案来源,应用者更多的是应用和视觉效果,以及图案的含义,这种现象对刺绣工艺的发展进步有一定的阻碍, 刺绣品作为工艺的一个种类,和书画等其他类别一样,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对于刺绣品,人们往往更多的侧重于精细程度,不可否认,工艺的粗细在绣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我个人理解,所谓艺术,除了知名度等艺术以外的因素,应该以作品的准确度最为重要,构图的准确,色彩的准确,针脚、针距的准确是最为重要的标准,是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构图轮廓是否准确,色彩应用是否合理,针脚、针距、行针方向、是否均匀、齐整,所用丝线的粗细,都是刺绣品的重要因素。其中一项的不完美都会导致整件作品的整体效果,都直接影响作品的品质。和所费的工时没有关系。假如两件作品具有相同的感染力,所用工时少的应更为优秀,耗费时间多的只能说明愚笨。 要知道,绝大多数的绣品并不是一个人构思的作品,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多,刺绣工艺逐渐被较广泛的应用,绣品的制作也逐渐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的社会环境,并逐渐完善。工厂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多。正式刺绣工厂,构图风格、色彩搭配等、往往是分工合作,流水线作业完成的。作品不完全取决于刺绣的操作者,这种社会环境就导致了绣品风格则越来越程式化,规整而缺乏活力和创造性,这一点不同于其它艺术作品。 大约到明代,刺绣的规模生产逐渐形成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工厂式,就是把工人组织在一起,绘图、打样,刺绣等在一个固定的场所生产。可以有明确的分工,工人可以在有经验的师傅指导下生产。这种形式有利于管理,产品质量相对规范,但是因为要解决吃、住等生活问题,需要相应的生产场地,工厂规模有很大的局限性,产品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第二是集散地的形式,就是把样品和画好图案的原料分发到小组或个人,按照要求在家里绣,绣好合格后再收回。这种工人大多数都经过指导和培训,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灵活,可以无限度的扩大生产规模。但不好管理,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很容易造成绣品构图规范,但刺绣工艺却较粗糙。 第三种是家庭闺房式,就是女人在家中根据需要所为,一般是自己画样本或向他人借取样本。多数是为自己或亲友绣结婚用品,家里的装饰品和孩子穿用的物品等。也有的人把自己的绣品拿到集市卖,以此为生。这些绣品的画稿都很具有民俗风格,刺绣的工艺也随心所欲,有很强烈的地方民俗色彩。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图案不规范,结构也不合理,刺绣工艺的针脚密集,但是行针的方向杂乱无序,色彩的使用也不协调。我们日常见到的小件绣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自己所为。现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绣品,也是这种生产模式。 据调查,规范的刺绣产品来源,多数是采用第一和第二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就是城里有工厂,乡下也有相应的集散地。这样既节省了场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生产规模。还能满足各种质量、各种价格的市场需求,这应该是刺绣品的主要生产模式。 很多地区的绣品往往工艺差距很大,原因应该是名称虽然是某个地区的城镇,而真正的主要产地却在乡村。我们知道,刺绣这种行业可以有几百人的工厂,也可以一个人在家里自己画槁、自己刺绣。有工作几十年的熟练工人,也有学徒工。生产规模的大小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不可避免的造成产品优劣的差距。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9 , Processed in 1.08808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