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暖洋洋,挑起担子走四方,今天不往别处去,就奔东边王家庄。” 这是我家乡的一出地方戏《锔大缸》开场的几句唱词。儿时,村里每年春节都要唱大戏,每台戏的拉场都要唱这出《锔大缸》。大人们说,把《锔大缸》作为拉场戏,一是给后边的戏留下足够的化妆和熟悉戏词的时间;二是吸引观众,告诉乡亲们戏就要开始了,快来看吧。 《锔大缸》表演的是乡下一个锔盆锔碗的手艺人与一个农村中年寡妇的爱情故事。我这里不介绍这出戏的详细内容,只讲和戏中做同样活计的一个手艺人的故事。 这个手艺人在我的老家走村串乡做生意多年,人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李,都叫他“锔碗李”。 锔碗李五十岁左右,黑黑的脸庞,一看就知道是个饱经沧桑的乡下手艺人。他个头不高,小时候遭遇过一场车祸,左脚落下了残疾,走起路来有点跛。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锔盆锔碗高手,儿子遇车祸后腿脚不利索,干农活不方便,从八岁起就带着他走东串西,向他传授锔盆锔碗的手艺。 锔碗李十六岁那年,父亲一场大病撒手人寰,锔盆锔碗用的“一根扁担两只箱”从此就传给了锔碗李。 要说李家最值钱的家当也就是这两个箱子。其中一个箱子里装着各种锔子,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的有细的,有铁质的有铜质的,还有大小不同型号的锤子。另一个箱子里装着三把钻和不同规格的钻头,还有个小铜锣、两个小铁球。 两个箱子分别拴着两根小手指粗的绳子,绳子头打成结。出摊时,把拴箱子的绳子结套在扁担两端,其中一端挂上那个小铜锣和两个小铁球,走起路来铁球击打铜锣,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一里开外都能听到。 自打父亲死后,锔碗李就接过这副担子独自做生意。然而,尽管他拼死拼活干,那条跛腿还是给他带来不少霉气,半百的人连个媳妇也没讨上。不过,他倒是蛮乐观,对生活一直没有失去信心。他说,跛腿怎么了,照样能挣饭吃。再说了,跛腿挑担子不用扭腰摆臂,小铜锣自动叮当响,有破盆破碗的主人在屋里就能听到,奔着响声就来了。 就是这一根扁担两只箱子,支撑着锔碗李的全部生活,装满了他的真挚情愫,述说着他那丰富动人的人生故事。 锔碗李是个性情中人。他自己吃苦受累可以,却看不得别人受苦,穷苦人盆碎了碗打了,虽说材质低劣,不值几个钱,总是不舍得扔,锔盆锔碗的过来,送过去钉几个锔子照样用。每逢遇到这样的主人,锔碗李总是给予精心设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少用一个锔子就少用一个,为主人节省几个钱。 这天,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太太抱着一个碎了四五片的泥盆,颤巍巍地来到锔碗李摊前,问他能不能修、要多少钱。 锔碗李接过泥盆,仔细打量了一番,心里盘算:从破碎的程度看,至少需要钉二十个锔子,这样算下来,花的钱不如买个新泥盆。老百姓过日子难处多,老太太要是有钱,泥盆坏成这样早扔了,何必来修呢? “这样吧,我给您钉十一个锔子,收您十个锔子的钱,那个锔子算是送您的。我给您修好后只要不摔,保您再用十年!” “谢您了!”老太太听了锔碗李的一番话,一拍大腿,高兴地说:“前两天来了一个锔碗的,说我这盆要钉二十五个锔子,花的钱够买个新盆了,我不干。像您这样的手艺人,心善,该活一百岁……” 锔碗李连连摆手,埋头干他的活计了。只见他从一只箱子里掏出一个绳球,绳子像老太太头上的簪子那般粗细,把破泥盆片按原来的部位一一对好,然后用绳子一圈一圈地把泥盆绑好固定,再用石笔在需要钉锔子的地方做上记号。一切准备停当后取出钻开始钻孔。 钻是锔碗用的重要工具,由钻杆、钻头、钻弓三部分组成。钻杆是木质的,下端镶一方形铁孔,用来安装钻头用。上端按一尖圆形铁柱,用时扣一小铁碗在上面。钻弓也是木质,两端各拴一根皮条(也有用结实的绳子),皮条的另两端固定在钻杆上边的尖圆铁柱上。钻孔时先把皮条绕在钻杆上,左手捺着上边的铁碗,右手来回拉动钻弓,钻头就转动起来,盆碗上就钻出需要的孔来,把锔子钉进孔中,抹上油灰,破物件就算修好了。 像这样的钻,锔碗李一共有三个,配合不同的钻头,用来对付不同材质的盆碗。这三只钻是父亲自己做的还是买的,锔碗李一概不知。 锔碗李根据老太太泥盆裂痕的走势,在上面钻了二十二个小孔,用小锤把锔子牢牢钉在上面,又在锔子处和裂缝上面抹了三遍油灰,然后解下缠在上面的绳子,放在地上用手一敲当当响,与新盆发出的声音没什么两样。 老太太付了钱,又是一阵子感谢,抱起泥盆兴高采烈地回家了,边走边自言自语地嘟囔:“这样的手艺人,心眼好,该活一百岁、一千岁……” 性情中人锔碗李有时候也挺犟。当然他的犟是冲着有钱又小气的人来的,有时犟得甚至翻脸不认人,让你下不来台收不了场。 张村有个少妇,油头粉面,衣着讲究,靠公公开黑煤窑赚黑钱发了财,在十里八村算个拔尖的富裕主儿。 钱迷眼,色乱心。少妇凭着有俩糟钱,生活上放荡不羁,在村里常招猫惹狗,时不时还到县城和不三不四的人瞎拉扯,每次扔个三百二百的不在乎。这么一个“二膘子”常跟手艺人计较,变着法少给人家几个钱。 这天锔碗李来到村里,刚铺开摊子,少妇便扭着腰肢来到摊前。 “锔碗的,给我修修这个!”少妇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兰边粉花细瓷碗递了过来。 锔碗李接过碗看了看,头也没抬说:“一毛五分钱,保你用三年。” “哟哟哟,那么多钱,一毛吧!” “不行!”锔碗李硬梆梆地回了两个子,继续干他的活计。 “不行拉倒!”少妇恶狠狠地吐出了嘴里的瓜子皮,揣起碗,扭着腰肢走了。 第三天,锔碗李又来到村里。少妇听到小铜锣响,知道锔碗的来了,赶忙揣上那只破碗从家里出来,见还是锔碗李,急忙退了回去。过了好一阵子,一个五十开外的老太太拿着一只碗让锔碗李修。锔碗李一看,正是三天前那个少妇要修的那只碗,心里明白了,说:“一毛五分钱,保你用三年!” 那人没有说话,接过碗扭头走了。 又过了几天,锔碗李又来到村里。听到小铜锣叮当作响,少妇揣着碗扭着腰肢过来了,见还是锔碗李,机关枪似地拉起了话匣子:“我说你这老头儿怎么回事,非要一毛五,少点就不行吗?我这碗正经八百景德镇磁,你看,能照进太阳呢,扔了可惜,所以让你给修修。这样吧,我给你一毛三分钱行吧?” “不行!”锔碗李很干脆。 “非要一毛五?” “不,一毛八!” “怎么倒多了三分?” 你这碗要钉五个锔子,一个锔子三分钱,五个就是一毛五。你来了三次,消耗了我的脑力,浪费了我的时间,耽误了我的生意,所以要加收三分钱。 听了锔碗李的话,少妇气得说不出话来,揣上碗怒冲冲走了。 锔碗李望着少妇的背影,向围观的孩子们使了个鬼脸,逗得孩子们一阵哄堂大笑。 听到笑声,少妇以为锔碗李在说自己的闲话,扭过头回了一句:“小气鬼!”孩子们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跟着父亲学手艺多年,锔碗李对磁、陶、土制盆碗很有研究,主人拿出破裂的盆碗来修,他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材质、哪个窑厂烧制的。就因为有这本事,他被县文化馆聘为业余文物员,还因为发现并上交过有价值的文物,获得过上级颁发的荣誉奖状呢。 有一年家乡闹春荒,有的人家不得不讨饭吃。一天,村里来了一对衣衫褴褛的母女沿街乞讨。妈妈四十多岁,蓬乱的头发,满脸污垢,上衣的一只袖子不知是被狗扯的还是被树枝划的,开了一个大口子,露出半个黑乎乎的胳膊,脚上的那双布鞋破得露出三对半脚指头。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头发稀疏泛黄,头顶长了几块疥疮,蓝袄黑裤,光着两只脚。她的妈妈在一家门前站立,嘴里不停地念叨什么,举着半个瓷碗等主人送吃的出来。小姑娘见锔碗李在墙根下做活计,举着另外半个碗跑过来看热闹。 “怎么拿半个碗讨饭?”锔碗李问小姑娘。 “妈妈捡回来是裂的,装粥盛菜漏水,妈妈就掰开了给我一半。” “跟你妈说说,我给你们修好,保证不再漏。” 小女孩跑过去告诉了妈妈。妈妈瞟了锔碗李一眼,像是生气了:“哼,连讨饭人的钱也想挣!”转身对小姑娘说,“我们一人一半,用着便当,挺好,不用他修。” 此后一连几天,锔碗李多次在村里看到这对讨饭母女。不知是怕锔碗的再拉生意还是怎么的,母女俩总是躲锔碗李远远的。 终于有一天,锔碗李与母女俩碰了个对面。他放下担子,从一只箱子里取出一只碗,对小女孩的妈妈说:“妹子,我这里有一只好碗,送给你,你们那只破碗由我来修,不收钱,修好后还给你们,这样你们母女俩一人一只碗不更便当吗?” 小女孩的妈妈听了半信半疑。于是,锔碗李给她详详细细地解释了一番。 我们那一带有“偷碗”的习俗。人死了,棺材前摆上供品,供有各种菜肴、果品,另盛一碗米饭放在最前方,饭上插几根高粱杆,高粱杆顶端捏上面团,在油灯上熏黑,我们那里叫打狗棒,防猫狗来偷吃供品。出殡时,将菜肴装进一个小罐子里,随棺材入土,那个装打狗棒的碗扣在坟头顶上。当天夜里三更后,人们争相偷坟头上的碗,拿回家给孩子用。据说孩子用这个碗吃饭,不生病,好养活。 锔碗李自从见到讨饭的母女俩,觉得她们太可怜了,本想给她们修好那只破碗,谁知有情反被无情误。恰好他们村有个老者去世了,于是便想起了讨饭母女的破碗,想到了“偷碗”这档子事。 听了锔碗李的介绍,小姑娘的妈妈觉得错怪了这位手艺人,一把拉过小姑娘,一边给他磕头一边赔不是。 白天生意繁忙,锔碗李晚上回到家拿出讨饭母女的破碗正想修理,忽然发现这只碗有点眼生,和他过往修过的所有碗都不同。他拿到灯前仔细端详,但见这碗粉青紫口,秞色晶莹,外围布满了冰片状,材质、纹饰、釉色都很特别。 衣不如新,瓷不如旧。这只碗兴许有文物价值呢?锔碗李思忖着。 浓稠夜色,月光融融,丝丝连连,纤毫毕现。屋外树上的知了叫累了,休息了,唯有锔碗李不敢懈怠。他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分外用心地把这只碗修好了。 第二天,锔碗李放下生意,跑了二十里山路到县文化馆,把那只碗送到了文物助理小赵手里。赵助理端详了好一阵子,觉得在哪本书上见到过这种材质、文饰的磁片影印体。他感谢锔碗李对文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告诉他,自己拿不准,待请上级文物专家鉴定后再给予答复。 一个星期后,赵助理跑来找锔碗李,告诉他这样一个好消息:经专家鉴定,这只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由景德窑烧制,虽不是朝廷专窑专烧,也是按朝廷统一标准验收后上市的,堪称五大名磁之一的官窑磁,我们这一带尚未发现过,很有研究价值。他这次来,就是要了解这只碗是从哪里搞到的,是地上的物件还是地下的东西,地上是谁家的,地下是从哪里出土的。赵助理还告诉锔碗李,上级为表扬他关心爱护文物的精神,特发给他一个大红奖状和二百元奖金。 锔碗李听了赵助理这番话,激动的不得了,一口气把这只碗的来龙去脉和盘端出。他让赵助理放心,一定把他交待的问题搞清楚,过几天明明白白地向他汇报。 送走了赵助理,锔碗李便边做生意边打听讨饭母女的下落。终于有一天,他打探到讨饭母女是县城南村人,于是带上上级给的奖金专程赶到村里。 村里人告诉锔碗李,讨饭母女家门不幸,小姑娘两岁那年,父亲进山砍柴,跌下山崖摔死了,妈妈神经受了刺激,隔三岔五犯病,犯病时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有时还脱光身子满街跑,村里人凑钱把她送进医院治疗。在医院,她惦记孩子,病情刚好转就出院回到了家里。她说,就是讨饭也要把看病的钱还给村里。从此,整天外出讨饭,谁也拦不住。这不,十几天前的一个晚上讨饭回来的路上,掉进一口深井里淹死了,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 村里刘村长对锔碗李说:“那个小姑娘如今已经免费进学校读书了,有村里照顾,生活没问题。”至于那只碗的来历,刘村长说:“她们母女四处讨要,说不准是谁给的或在哪捡的,如今孩子妈没了,孩子又小,恐怕也记不得了。这样吧,我抽时间问问孩子是从哪里弄来的,完了给你回话。” 赵助理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锔碗李很是失望,只好如实汇报了。临走,他把上级奖励的二百元钱交给了刘村长,请他转给小姑娘。刘村长接过钱说:“我先替她保管,将来上大学用得着。” 这就是手艺人锔碗李的几个故事。几十年了,他用那根扁担挑起了繁重的生活负担,用那三把钻探寻着生活的真谛,用那一个个锔子禁锢起千家万户生活的裂纹……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6 , Processed in 1.10891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