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匏有苦叶》诗歌新解(桥梁文化探寻)

2023-10-22 17:3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王锐英 |来自: 北京桥梁

摘要: 《匏有苦叶》诗歌新解——深则厉,浅则揭,一篇浪漫的涉水过河的恋爱故事引子探究中国古桥,读到《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和《大金国志》等文献,其中第三程有一句话可断句一:“过卢沟河,水极湍激。燕人每候水浅,深 ...
《匏有苦叶》诗歌新解

——深则厉,浅则揭,一篇浪漫的涉水过河的恋爱故事

引子

探究中国古桥,读到《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和《大金国志》等文献,其中第三程有一句话可断句一:“过卢沟河,水极湍激。燕人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还有断句二:“燕人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而且还有文献写作三“燕人每候水浅,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其中的“深”字干脆没有了,可否理解为水浅可置小桥,水深则置大桥,似乎更加合理。不过确实不能说一、二的断句错误,比如一可否解释为:每当水浅时,便于深挖河床,安置桥桩更加稳固;水深则无法搭桥。其中“侯”为等候水浅,应该是旱季的时机,很符合卢沟河的季节性特点。但是“深置”和“置”,对于搭建小桥来说区别不大,也没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对于二:每当水的深浅合适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安置小桥以渡。是不是也很顺畅,很符合文义逻辑,特推荐句读二。

深则厉,浅则揭

由此深浅,则转向探寻《诗·邶风·匏有苦叶》中的“深则厉,浅则揭”的含义。

关于“深则厉,浅则揭”的释义有不同的说法,自古以来几乎为大家认可的也是很多文献不加质疑的一种理解:水深及胸的情形下,没有办法,只好穿着衣服过河,水浅的时候可以撩起衣服过河。甚至总结为:因地制宜、相机行事,继而成为一个成语“深厉浅揭”。其中“厉”为连衣涉水泅渡,“揭”为撩衣趟水涉渡。以至于《论语·宪问》中有一篇讲到孔子击磬的故事也带出了深厉浅揭: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肩背草筐者)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对此一般通解为,听者先听出孔子击磬有深意,继而听出硁硁(音铿铿)的有些随意宣泄不平之声。然后劝导孔子:你对自己还不了解吗?(如果没有人理解自己)那就做好自己罢了呗,要不你就独善其身,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要不就见机行事,该泅渡泅渡,该淌水淌水。孔子很是理解听者的意思,因而曰:“如何做到深厉浅揭确实很难。”不仅连孔夫子做起来难,对于这个故事中的“深厉浅揭”,尤其连衣涉水,数千年以来的注释者多有歧义,对于我们现代人如何准确理解更是难上加难。

本文不揣冒昧,试图探寻一种新的释义,引发思考的就是非常奇怪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出游泳过河,这简直是一大疑点。因为我们会问:水深的话,干嘛不脱衣服游泳过河呢?为什么非得穿着衣服下水呢?对此,古人《毛传》还真有婉转的答复:《匏有苦叶》讲的是“男女之际,安可以无礼义?将无以自济也。”光着屁股游泳,显然不符合礼义廉耻,只好穿着衣服下水了。甚而引申解释为“瓠叶苦而渡处深,谓八月之时(相当九月,水很凉),阴阳交会,始可以为昏礼,纳采、问名。既以深涉记时,因以水深浅喻男女之才性、贤与不肖及长幼也。各顺其人之宜,为之求妃耦。”只有后世的大儒们能够绕起这些大费脑筋的弯弯绕,所有事节几乎都要绕到阴阳八卦、男婚女嫁、礼义廉耻上,把普通的事情搞复杂,直到把人的头脑搞晕为止。

那么“深则厉、浅则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直说吧,“深则厉”的意思就是当水比较深、比较急的话,要踩着石头过河,当然有一定的危险。“浅则揭”的意思呢,如果水很浅的话,干脆撩起下襟趟水过河,很安全。那时应该还没有裤子,只有揭,即褐衣。关于揭、褐字义的起源又是另外一篇文章,简单说其表面的意义与掀开、揭开、撩开的动作有关,背后则与蝎子有关。先为大家揭示一下重要线索:揭与厉都源于蝎子。

匏有苦叶

首先让我们先全文欣赏《诗·邶风·匏有苦叶》吧: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本文试译为白话文,并加以内在逻辑的揭示:

每当葫芦叶子枯黄的时候

过河就会碰到水深要跋涉

(或:济水为古代四渎之一,过济水避免不了水深的渡口)

水深的话就踩着石头过河呗(要注意安全呦)

水浅的话就可以撩起裙子趟水啦


济水盈盈弥漫了河道

可是野雉水鸟们却在水上欢快地鸣叫

济水虽满其实很浅,连车轴都淹不到

很多的水鸟都能够涉水聚集来求偶

济水的冰面上传来了大雁的求偶声

此时天色黎明,旭日初升

帅气的小伙要娶亲,那就赶紧吧,趁着河冰尚未解封

此时能够安然过河来迎娶你的新娘

如果冰河消解,可以招呼船夫划船渡

现在人人都在涉渡,可我先不渡

现在人人都在涉渡,只有我不渡

因为我在等待你我心中的恋人一起渡

《匏有苦叶》刻画了一位在济水边等待恋人共同渡河的人物形象,全诗都贯穿着如何“济水”的意象,一方面表现了恋人之间相互等待的心情,另一方面表现了相互携手、同舟共济、享受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如何济水过河,描写了深厉、浅揭、踏冰、坐船几种方式,不仅盼望着与恋人共同尝试和享受如此很有乐趣的各种过河方法,还特别想象着最好能够像水鸟一样在趟水中求偶,或者在同舟共济中求婚。这是多么浪漫的想象啊!

由此回到开头,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位不知是男是女,但最大可能应该是个恋爱中的女孩子的小小心思:葫芦叶总会枯黄,过河也总会碰到水变深的问题,不过我却不担心也不着急,因为过河有好几种方法呢,每种方法其实都很有意思,都值得去尝试和享受。当然,我最喜欢的是趟水了,就像水鸟和大雁一样,自由自在而又特别浪漫。

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等认为是“讥刺淫乱”,后代学者多有附会,显然是严重的误解。当今学者中有认为此诗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子等待情人或未婚夫到来的焦急心情,等待是对的,焦急则谈不上,惟有浪漫的想象力才是确解。还有人由“匏”联想到绑上葫芦游泳渡河,虽然也是渡河的一种方法,但对于等待恋人携手过河,游泳之于现代人可能是浪漫的,对于古人却未必,不仅唐突而且也是危险的,完全不符合该诗所渲染的水禽求偶的诗情画意。况且既然有船,何必游泳呢。

蝎子厲害、厲石碣石

过河总有危险,《匏有苦叶》里的少女对于“深厉”倒不担心,那么这个“厉”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厉字,含义为厉害、严厉。金文为厂下一个萬字,繁体字为厲,而萬为蝎,蝎子很厲害,所以厲害为厲字本义。那么厲又是如何与石头联系起来的呢?以下适当采用繁体字,以便于理解和加深印象。


但有两个疑问,一是粗粝的石头如何磨刀?二是所磨之刀是否金属之刀?

本文分析认为如果人类发明金属如最早的青铜之后,才有了磨刀石,那么磨刀石的文字构成中理应具有不可或缺的金属符号。石刀也是需要磨的,很多石器尤其玉器都是磨制出来的,而时间要比铜铁久远得多。人类从研磨、磨刀中总结经验,才有了磨、厲、砥、礪等等文字,且都应早于青铜时代。厲石、砥石作为磨刀石,其粗糲程度应该是由粗至细而变化的,有的形如砂纸有着细微的粗糙度,厲石稍粗、砥石为细。但太光滑的石头是无法用来研磨的,所以粗糲之厲、砥礪之礪,起初并不代表特别粗糙、特别厉害,而是指足够坚硬的且具有细微的粗糙表面的石头,可以磨石刀、磨制各种石器、玉器。磨刀石通常选用砂岩,因为其含有高比例的石英,具有足够硬度、平整面和适度的粗细纹路,适用于金属和石器的细磨锋利要求。花岗岩的硬度很高,表面很粗糙,平整的花岗岩也可以用作磨刀石,适用于粗磨成型,在古代打磨石刀应该是很合适的。由此可以理解“旱石”即如同干旱的粗糙不平的土地。至于《公刘》中的“取厲取鍛”,有说厲与鍛都是石头,鍛本为碫,很有道理,包括煅、砥字,其实都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加工工艺、工具和石台面等,鍛字应是针对金属而言的,是为晚出。

那么厲、萬与蝎子的关系呢?这要从碣石说起。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形容北京地理:“夫燕亦渤碣间一都会也。”渤碣之间可确切地理解为左为渤海、右为碣石,碣石指山即北京西山,碣石指石即北京西山之石,具体所指就是北京西山的一种地质地貌——花岗岩山体。由于花岗岩石质坚硬,且多组构造节理发育,常造成风化后的弧形剥落,形成各种形态逼真的怪石嶙峋奇貌,峰林高耸、悬崖峭壁、浑圆粗犷,既有独特性又有观赏性。特别在阳光斜照之下,缺少植被的大面积裸露岩体发出红褐色光芒,给人壁立千仞之感,而其褐色正与碣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碣”字,源于“曷”字,由曰(非为日)、匃组成。“曰”为发语、发生,“匃”为乞求、祈求,匃又引为丐,即乞丐,也是乞求之义。“匃”字是描述呼吸急促,其甲骨文象形气管咽喉,即短促呼吸。又有“匄”字,以亡字符表示跑步或逃跑中的急促呼吸。所以,“曷”字有高声惊叫、惊问,引申为反问的意义,“竭”字表现气力不足,如衰竭、竭力、竭尽等。曷字族的共同本源都在于“蝎”,蝎为毒虫,多生活于片状石块杂以泥土的山坡上的缝隙或洞穴内,要求环境不干不湿、植被稀疏,有些草和灌木的地方,还有些生活在热带雨林与沙漠。从颜色和形态看,蝎子是褐色、黑褐色,实为土色,而碣石颜色多为褐色,缺少植被,岩石破碎、圆形,其多节理亦类同蝎子。从特性看,石头下多蝎子,可以想象当古人揭开(“揭”字同样源于曷,揭露、揭发、揭示)石片时,突然发现了蝎子,或刚好被蝎子蛰了一下,马上惊惧喊叫,严重者会导致中毒引发呼吸急促或死亡,即匃、曷、竭义之身体表现。还有受到蝎子的伤害,就要赶紧停下来——歇息,“歇”字,为缓和急促喘息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以调整呼吸。所以碣、竭、歇、揭、蝎、褐均与曷、匃有着一致的本源,其它如渴、喝等字均与气管、呼吸、急迫相关,葛与褐色相关,足以证明蝎子其颜色、其性状、其危害、其生活环境才是“曷字族”的本家,给人留下不灭的记忆,也令人惊叹发明汉字的伟大。如此,我们可以推测碣石以其颜色形态和适宜蝎子生活的环境为背景,以此文字描述出露地表且风化的花岗岩山体是最为恰切的。

在华北或更广大的地区,碣石地名众多,也是因为花岗岩山体众多,且以碣名山的缘故。北京古桥多为石造,以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为主。虽然汉白玉最为璀璨夺目,堪称玉石,如金代龙津桥即称为夺玉桥,不过汉白玉产地很少,还是需要深度开采精加工的石材。如果从山野就地开采、简单粗制而成的多为花岗岩、板岩、砂岩、石灰石等等。花岗岩为块状构造,色彩为褐色,包括浅褐、深褐,还有浅肉红色、浅灰色、灰白色,为中粗粒、细粒结构,表面摩擦力大,石块坚硬耐磨,相互嵌挤牢固,特别适宜简单打磨加工和干砌高垒,用于建造房屋和桥梁等较之其它石材更为坚固。

再说“萬(万)”字,萬为古代最大数字之一,应该源于多足毒虫的数不清的“脚”,千足虫有蝎、虿、蜈蚣、马陆、蚰蜒等等。简单来说,萬为蝎子,关联碣石,碣石成为厲石之一种,这就可以理解为何石头、磨刀石用“厲”字,石头与萬虫的关系。在周代,厲和萬两个字是相通的,青铜器散伯簋的铭文“其厲年永用”,厲年永用就是萬年永用。

所以,花岗岩为碣石、为厲石应是我们祖先对石材硬度、性质、种类的一种判别和表达。可以推测碣石的自然形态多为浑圆,以至后来有石碣之碑。与其相对,厲石则带有棱角,方有砥礪之属性特征。碣石、厲石和磨刀石,萬、厲、礪与碣石均源于人类关于蝎子的生活经验,即先有对蝎虫等多足毒虫的恐惧和认知,然后引发对碣石和各种石头的粗粝强度、磨砺硬度的认知,再以后才有利用石头的性质特征以作为研磨工具,经过数千年乃至数万年的经验总结,最终形诸于文字。从中亦可看出汉字的发明是基于深刻认知的生活经验,依靠丰富但有充分逻辑性的联想,采取形音义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的。

深厲、鱼梁与厲階

本文之初,关于“深厲”的探讨至此可以给出一种合理的推测:“深厲”即是矗立在水深流急的河底、出露水面的乱石、石块,即构成最早的桥梁——“鱼梁”的结构,对其整治后形成等间隔的连续的石墩、石蹬,就称为汀步桥、矴步桥、踏步桥、蹬步桥、跨步桥、石墩桥、跳桥等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有“越壑厲水”之说,估计是引用了“深则厲”一语,但完全可以理解为踏着石头过河。“深厲”本应为“深砅”,但古人特别注意到了石头一定要坚硬、平整,尤其是绝对不能光滑,要像磨刀石一样,立在激流中的汀步石应该是有一定粗糙度的、方正带棱角的厲石,故而以“厲”取代了比较模糊的“砅”。

厲之严厲、厲害和恐惧意义应该皆源于毒蝎之害和碣石的坚硬、粗粝之形态。例如:

《诗·大雅·瞻卬》:“降此大厲。”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厲。”

由此,厲害真成了祸害,甚至变成了恶鬼、恶魔。

其实,厲变成恶鬼之前,还有一种应用状态,名为“厲階(厉阶)”,古人释义为祸端,其本源亦值得探寻如下:

《诗·大雅·桑柔》:“谁生厲階,至今为梗。”毛传:“厲,恶。”

《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厲之階。”郑玄笺:“階,所由上下也。”

宋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从微至著,遂成厲階。”

梗字有耿直、伸直、硬直、硬抗之义。“梗、階”已然对厲階的本义点明了,厲階就是陡峻的棱角分明的石坎、石坡、石階(石阶)。本文推测,对于长条形的强度高的石块石板,多利用其“梗直”带棱角的优点以修建阶梯和桥梁。硬抗为梗,能够抗住上面的巨石镇压,所以宁折不弯、棱角鲜明的石板、石梁、石材为梗为厲階。说到长舌妇,其实就在于其耿直的和连绵不断的“蹬鼻子上脸”般的话语,甚至能够把人压垮。

从厲階可以想象,一个“所由上下”的阶梯,如果很陡峻甚至倒置起来呢,一定是对特别危险的一个形容词。陡峻的阶梯形在自然界能够观察到,那就是悬崖,尤其由沉积岩的剥蚀形成的峭壁,其由低向高、以至逐渐向外侧伸展错位、呈现叠涩结构形态,也是“从微至著,遂成厲階”。

厲階有倒置阶梯的含义吗?请看下面两篇文献:

《诗·小雅·都人士》:“垂带而厲。”衣服佩带之垂者谓之厲,即下垂为厲。

《小尔雅·广服》:“鞶厲游缨。”“鞶厲”指的是束腰的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游指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缨為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

看來,厲有下垂的意思,皆源于厲階之陡峻。但“深厲”可不是穿着衣服过河,甚至说什么水深到淹没了胸前的垂带,只好穿着衣服下水,皆为误解。

《易经》中多有“厲无咎”的判断,特指虽有一定危险或风险,但是可以安然度过,以此为踩踏“深厲”过河的总结非常准确,踏“厲階”而上也是虽厲无咎。既然“厲无咎”,就应该大胆地往前走,厲也就有了勉励、激励的意义,甚至“厲”也是可以凭藉的。

淇梁、淇厲、淇侧

《诗·卫风·有狐》描写一位女子对心中爱人的担忧: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厲。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显然,“淇梁”为淇水上的桥梁,“淇侧”为淇水的岸边。那么“淇厲”呢,既不是桥梁,也不是河岸,有人说是河边的滩地或能够涉水过河的地方,有些道理,但不准确。仔细看,诗中的梁为桥梁、厉为鱼梁、侧为河岸,三者是可以并置和相互替换的情景设置,也是可依仗落脚的实物。如果厲为涉水或泅渡,对于狐狸的行为如何理解?难道狐狸下水游泳吗?准确地说“淇厲”本初就是淇水上的乱石,以及连成一串的踏步石头,最终成为汀步鱼梁,既是狐狸能够连续跳跃过河的凭仗,也是人类过河的设施。由此证明“深则厲”之“厲”就是过河的石头。

至此,“淇梁”给了我们一个发现:三千年的淇水上已经有了一座如同今日的桥梁了,而且与踏步鱼梁的“淇厲”不同,两者是相互补充的,水大过桥,水小就踏厲或趟水过河。关于中国最早桥梁的记载之一是周文王娶亲在渭水上“造舟为梁”,那是一座浮桥。还有《庄子·盗跖》中记载的“尾生抱柱”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是一座有柱、有梁的真正桥梁。中国最早的桥梁都与恋爱有关,当然以牛郎织女的鹊桥最为深入人心。

河厲之桥

厲為桥名,见于《水经·河水注》记载:“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厲。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纵)横,更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这是一座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叠涩结构的悬臂木梁桥,地点在甘青交界处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古什群峡口位置,跨越黄河上游。《初学记》卷七《地部下》亦记载:“河厲溴梁,(南朝宋,420—479年)段国《沙洲记》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厲,长一百五十步。桥两岸累石作址阶,节节相次,大材纵横,更相镇压。”《尔雅》云:“梁莫大于溴梁。”郭璞注云:“梁即桥也。”为什么称此桥为“河厲”呢?显然是由文人由诗经中的“深则厲”幻化而来,这是由古及今的想象,清代学者陈鱣在《简庄疏记》中则由今及古地分析:“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厲。可见桥有厲之名,故《诗》亦梁、厲并举。此诗之意,以水深,必有桥梁可渡也。”

吐谷浑河厲桥是中国历史上是在黄河上游建造的第一座实体木桥,因桥梁系木材纵横相间叠起,层层向河中挑出,中间相握而成,故也称为“握桥”,并成为现代悬臂梁桥的先驱之一,其影响甚为深远。该桥在险谷陡崖铺设伸臂木梁好似飞渡,故也有“飞桥”之称。

厲是桥梁的一种原始形式,因其坚硬的强度、亦步亦趋如履薄冰的感受,以及“厲階”概念的扩展,垒石镇压的做法,以此形容看起来令人心惊胆战的悬臂桥,应是顺理成章的。让我们发挥想象力吧,叠涩起拱、节节相次的悬臂桥不就很像蝎子高举的尾巴吗,两条硬实的蝎尾在河中对接,取象悬空,厲階悬臂,何以凿空,飞桥河

修建于1934年的古什群握桥、河厉桥、飞桥(图片源自网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09:53 , Processed in 1.09041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