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古刹中山寺

2023-10-24 18:46|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京西纪事

摘要: 中山寺,又称中峪寺,位于著名佛教圣地云居寺西约1公里的张坊镇北白带村北山坡之阳。其寺创建年代久远,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千年古刹曾香火绵延,高僧云集。尤其是与蜚声中外的云居寺有 ...

中山寺,又称中峪寺,位于著名佛教圣地云居寺西约1公里的张坊镇北白带村北山坡之阳。其寺创建年代久远,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千年古刹曾香火绵延,高僧云集。尤其是与蜚声中外的云居寺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沧桑巨变,几经兴衰,日剥风蚀,山崩崖落,致使中山古刹断壁残垣,殿宇衰颓,继而消声于世。然而,遗址尚存,风韵依旧。房山区文物管理部门根据其深厚的佛教文化之内涵,制定修缮方案,投资820余万元,于2015年12月恢宏其旧制,使其辅佐云居圣火,再展白带山麓之辉煌。

所谓白带山,系上方山支脉。此处风景幽胜,白云如带,故称白带山。白带山方圆数十里,北倚水头村,东临三岔村,南俯高庄、大石窝,西接南、北白带及拒马河等。正如周叔迦先生在《白带山志》序中所云:“兹山绵亘太行,以为脉络,接上方而俯拒马,黄陂万顷,翠萼千重,峰峦秀峙,林木蔚跂。建赭宫于山椒,萦白云于岩曲,是以山名白带,寺号云居焉。”整个白带山麓,又被称为五台。所谓五台,即云居五台。“曰五台,皆有石浮图,唐金仙公主之所造也。今南台、中台浮图尚存。”(《白带山志》)自云居寺北侧的水头村向南,当年依次建有八座寺院。据载:“水头,出寺北石罅中,南流八寺,汇于河。”纵观白带山麓,有山有水,峰青水秀,诸寺古刹,遍及其中,构成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佛教古建筑群,为后来石经的镌刻与封藏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有利的条件。

那么,当时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据史书记载,早在北魏时期,幽州已成为佛教聚兴地区之一。幽州地处北方边陲,佛教的发展,比中原和江南等地起步时间虽晚些,但发展的速度很快。隋唐五代时期,燕地名僧辈出,并在唐初开始普遍建寺,使佛教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且对后来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正因为如此,隋唐时期的房山(属幽州)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兴盛,沿西部连绵起伏的群峰秀岭兴建庄严巍峨的佛教寺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白带山麓为上方山支脉,其地质构造又多属喀斯特岩溶形势,如它西北5公里有东关上的黑牛水洞(现已开发为仙栖洞)、上方山云水洞,沿着山脉朝西北方向,有黄山店沟的涞利水、宝金山,长流水、英水(即银狐洞),与银狐洞相对应的是石花洞、万佛堂孔水洞。从脉系及溶洞构造可以看出,这一带应视为十分壮观的地下长城,即地下溶洞群。因此,地下水源较为丰富。另外,此地依山傍水,峰峦灵秀,兴佛建寺,特别是南面的高庄、大石窝一带,贮藏着丰富优质的汉白玉、艾叶青等石料,成为镌刻石经的上好材料,所以,历代高僧为维护佛法刻经于石。同时,在这幽静宜人的环境中修建佛教寺院,使这个地区的香火很快兴盛起来。

中山寺,依山势而建,坐落在北白带山坳之中,与云居寺只一岭之隔。当地村民有“先有中山寺,后有云居寺”之说,且世代相传。据《小西天东峪观音寺碑铭》记载:“涿之西北有山,名白带,隋静琬禅师刻石经于此,因名石经山,人以其有经也,呼为小西天。先是,北齐慧思禅师发愿刻经,未鸠工而化。琬公毅然任其事,自隋大业迄唐贞观,涅槃经始成,为洞七,为穴三,藏之……及刻经既成,因山巅石室为雷音殿,仅架数楹,不足以多住僧伽,大弘法宝,见山麓流泉三道,各建一寺,中曰中云居,左曰东云居,右曰西云居,土人所谓中、东、西三峪寺者,即其处也。”《白带山志》卷三·考工记载:“云居寺,隋曰智泉寺,以泉名也,盖静琬既刻石经,临岩为寺,即上寺也,复以泉流所经建寺三,其中寺曰中云居,其东曰东云居,西曰西云居,以在山也,又曰东峪、西峪。康熙中,溟波上人重建云居西寺,改峪为域。”又载:“中山寺,又曰中峪寺,寺西南五里,康熙中重建。其后西峪代兴,而中峪、东峪并焉。”以上碑记说明,隋朝时期的白带山中,始创较早的寺院当为中峪寺、西峪寺,东峪寺,而中山寺则是在明、清以后所重建。“先有中山寺,后有云居寺”之说大概源于此。而中山寺和东域寺的颓废萧条乃至香火中断,也是因西峪代兴所至。西峪寺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佛教活动的发展,所封藏的石经(房山石经),也成为稀世之宝。房山石经,自隋代始,历经唐、辽、金、元,终于明末,历时千余载。所刻11 22部、3572卷,刻石1 4278块。如此浩繁的镌造事业及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确令后人钦佩之至,赞叹不绝。这些中国文化之瑰宝,早在l 96 1年3月4日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 999年9月9日,重修后的云居古刹,面貌一新,肃穆庄严。在“云居寺石经回藏地穴”法会上,笙箫鸣起,人声鼎沸,出土40余年的《契丹大藏经》石板,又以隆重的礼仪回藏到地宫珍藏,至此,石经又得以归安。

由上述碑记得知,中峪寺始创于隋,而且由高僧静琬法师刻成石经,安置僧伽时所建。笔者实地考察和查阅诸多有关史书资料,疑为现存中山寺遗址为原中峪寺的一部分。其原因是,它的西侧、北侧地势广阔,坡度延缓,且多乱石杂土覆盖。视其形势,似有建筑埋藏地下并且规模可观,大概因泥石流所毁,泯灭于一旦。当地村民就地挖掘,在l米深处便有古砖出现。继续挖掘,下有墙基灰渣。能否确定上述观点,还有待于专家进一步考证。另外,中山寺附近,应该有塔院遗址。这对研究历代高僧入住、镌刻石经以及当时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经初步统计,仅《日下旧闻考》《白带山志》《房山县志》等记载,中峪寺和中峪寺塔院建经幢、造灵塔幢就达17座之多。其中辽代有9座:即“经幢。正书,太康。在中峪寺塔院”“沙门法忍为本师造塔幢。正书,八面刻。大安九年岁次癸丑三月戌寅朔二十九日辛时。在中峪寺塔院”“为亡师建陀罗尼经塔幢。正书,八面刻。大安九年岁次癸丑十月八日。在中峪寺塔院”“郑因为师兄志贞造塔记。正书,大安九年岁次癸丑。在中峪寺塔院”“沙门志口为本师造塔记。正书,前经后记,六面刻。寿昌元年十月二十日。在中峪寺”“塔幢。正书,乾统三年。在中峪寺塔院”“为先师志延造陀罗尼经幢。正书,前经后记,八面刻。乾统八年戌子四月辛巳朔十七日丁酉。在中峪寺”“为本师造经幢。正书,八面刻。在中峪寺”“多罗尼经幢。不知年月,在中峪寺塔院”。

金代有5座:即“惠潜塔幢。正书,天眷三年。在中峪寺塔院”“石经山前别贮圆师寿塔记。正书,前经后记,八面刻。贞元初,侍密教芯篆义藏撰。在中峪寺塔院”“秀公口志。正书,前真言,后志。贞元二年二月十四日。在中峪寺”“比丘惠明亡考妣事实记。正书,八面刻。大定十二年清明节。在中峪寺北塔园”“义尚为潜寺主造灵塔幢。前真言,后记,真言梵书,记正书,额一面,正书。大定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在中峪寺北塔园”。明代有l座:即“中山寺新建之记碑。正书,已断。奉天大夫吏部郎中兼翰林侍口。在中山寺(即现在遗址中断碑)”。清代有2座:即“创建维摩禅师碑记。正书,康熙二十年岁次辛酉季秋九月。在中山寺”“中山寺碑,行书,文泐,碑额存辐辏二字。在中山寺”。由上述不同年代所造经幢碑记看出,当年的中峪寺到了明、清时期重建后才改称中山寺。从中峪寺塔院、塔园等文字分析,隋唐以后每个时期都有高僧在此讲经说法,修身养性。这里的确是“佛宇经厨,僧坊钟阁”,高僧辈出的佛门圣地。

据碑文记载,现在的中山寺遗址,为明、清时期所重建。重建前的情景为:顺着北白带村向北攀登,约1里,半山腰砌有石堰。来到近前,左侧乱石铺路,陡峭曲折。正所谓“荆棘荟翳于沟壑,磴道曲盘于半空”。须臾,便有山门呈现在眼前。山门倾圮,仅存墙基。前后各五级台阶,汉白玉砌成。山门内有空院,约占地半亩,北侧有碑一通,碑座二个。碑高约2米,宽0.9米,厚约0.1 8米。碑额刻有“齐出手眼”字样,于宣德元年四月十五日立。该碑为功德碑。南侧有正统年石碑一块,碑首刻有“谁藏家丑”四字及记文。碑通高1.2米,宽0.8米,厚0.1 5米。紧靠此碑,另有一断碑,上镌刻“中山禅寺新建碑记”,碑文有“奉政大夫吏部郎中翰林侍口”等字迹。过山门院落,又是一进院落,比前一层院落高约2米有余,当中有古槐1株,高约20米,粗约一尺。该院进深约50米,南北宽约20米。院内庑顶、础石等散落于地,正西有殿基三间。大殿进深6米,宽约1 0米。内有佛座一个,长约3米,宽2米,高1米有余,束腰有精美花纹。

由一进院落向北,登上1 2级石砌台阶,进入北院。该院有正殿,进深8米,长约l 2米,正中有汉白玉佛座,长4米,宽2米,高1.2米。院落两侧建有东西配殿各3间。在北殿的两侧有股清泉环大殿流过,经院落向南潺潺流淌。转过北殿,绕西山墙拾级而上,殿后地阔坡缓,山石覆盖,有柿树数株,即上文所述旧遗址所在。由此向上至北崖,怪石嶙峋,洞穴百出,高20米处洞穴内有尊汉白玉雕成的佛像。从北殿向西攀登,约20米,有一尊观音菩萨像,坐西朝东,大理石石质,雕刻细腻,纹理清晰。观音菩萨像前,有水井一眼,积水盈池,长年不息。据《北京名胜古迹词典》记载:“观音像,选艾叶青石精雕而就。它始刻于明末清初,高1.9米,蜷足端坐,表情慈善,端详恬静,在北京地区尚不多见,现已被列入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另据区文物科同志介绍,有专家来此考察,认为该坐像造型、刻工等艺术应属元代风格,称之为元代造像似更为贴切。

《小西天东峪观音寺碑铭》记载:“中峪,遗址尚存,丰碑宛在,阁黎檀越必有起而重构者矣。夫传灯即再世之大雄,护法岂人天之小果。”中山古刹,历史悠久,诸多碑记及志书又多有记述。西峪方兴旋起,中峪百废待兴。中山寺历经千年,其幽雅环境及祥光瑞气使它永远不会匿迹销声。正如云居古刹铭言“山门不倒,寺必重修”一样,中山寺终于恢复了旧制。中山寺东倚著名的云居古刹,西通风景秀丽的十渡旅游风景区,南临宽阔的拒马河畔,成为一处集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参考书目:

1、《房山石经之研究》中国佛教协会编

2、《白带山志》中国书店

3、《房山县志》民国十七年本

4、《帝京景物略》明.刘侗于奕正著

5、《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

6、《房山志料》“养恬斋笔记定本”,清.高骧云著

7、《北京名胜古迹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8、《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十周年纪念文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9、《冥报记》唐.唐临戴浮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8 11:58 , Processed in 1.10287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