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说不尽的四郎探母

2023-12-8 20:53|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张永和|来自: 北京纪事杂志社

摘要: 历史上有杨四郎吗?《四郎探母》是一出什么样的好戏?| 专栏【韵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京剧是这个瑰宝中的明珠,《四郎探母》又是京剧中久唱不衰的名剧。逢年过节,全国京剧团必唱这出戏。观众爱看,演员爱唱 ...
历史上有杨四郎吗?《四郎探母》是一出什么样的好戏?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京剧是这个瑰宝中的明珠,《四郎探母》又是京剧中久唱不衰的名剧。逢年过节,全国京剧团必唱这出戏。观众爱看,演员爱唱,那么,《四郎探母》是一出什么样的好戏呢?

谭富英,张君秋饰演杨四郎和公主

先从它的故事情节说起:宋辽交战,宋将杨继业之四子杨延辉被俘,改名木易,被辽主萧银宗(太后)招为驸马,与其女铁镜公主成婚。十五年后,宋辽战争又起,辽将萧天佐在九龙飞虎峪摆下天门阵,要与宋军决战。宋太宗亲征,杨母佘太君押粮运草来到雁门关。杨延辉思母心切,欲乘机探望老母,因关口盘查甚严难以如愿而寝食不安,被铁镜公主盘问得出真情。铁镜得知丈夫是杨家将,反而十分敬重,愿盗来萧太后令箭助其出关探母,但又怕他一去不返,等四郎发誓见母一面连夜返回后,方才盗来令箭。四郎出关来到宋营,得与母、妻、弟、妹相见,悲喜交集。四郎恐误令箭交还期限,害了辽邦妻儿,一通大洒悲痛欲绝之泪后,又连夜返回辽邦。萧后已侦知原委,擒拿四郎并欲将其斩首,经公主与二位国舅哀求,四郎获救,再派其镇守北天门。

《四郎探母》的艺术

该剧略取材于小说《杨家府演义》第41回。小说此回有木易(楊延辉易名)驸马请令往九龙飞虎峪,暗中将粮草偷运送给宋营情节,然并无关键的探母并复返之事。京剧《四郎探母》要比小说好看多了,情节跌宕曲折,悬念环环紧扣,主线突出,但又绝不单薄,令人目不暇接。全剧包括《坐宫》《盗令》《出关》《见弟》《见娘》《哭堂》《别家》《回令》,是一出历史悠久、唱做并重的优秀传统剧目,无论从内容、音乐,还是表演上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从内容上看,宋辽两国国君都来到前线,大战一触即发,可是剧作者并没有写战火硝烟,磨刀霍霍,而是写了一个战俘怀念故国及亲人的痛苦和乡愁,以及用尽气力去探望故国亲人的炽热情感,还写了不得不咬牙返回并哀求自己岳母希望生存下来的怯懦……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剧作者笔下的杨延辉是个多侧面的人,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深刻的、人性的,也是与众不同的。此剧表演中对程式的运用也可以说是达到化境,尤其老角谭鑫培,及后来者谭富英、马连良等,均可大书特书,此留待后面评述。如今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杨延辉的叛徒问题呢?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曾将宋辽交战认为是两个国家的纷争,杨家将和辽的征战是保家卫国。然而当下绝大多数专家已经修正了这一错误定性。历史上的宋辽之战,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内部纷争。何况,杨四郎虽然做了辽邦驸马,但15年间隐姓埋名,并没有为辽邦带过一兵、打过一仗、献过一策,而是经常思乡念母,甚至听到母亲来到前方,冒着生命危险去探望。抛开这一层不讲,在这出戏中,又多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杨延辉对母亲的孝,对兄弟姐妹的爱,对原配妻子的愧,对铁镜公主的诚信守诺,这种价值理念都是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的。又如铁镜公主,她也没有妄自托大,面目狰狞,而是在得知自己的丈夫是杨家将后,反而更加尊敬她:“走向前重把礼见”。而作为敌方主帅的萧太后,也没有赶尽杀绝,她念及翁婿之情义,骨肉之血脉,也赦了“罪犯”。如此种种似乎就为宋辽交好铺垫了良好氛围。

历史上有杨四郎吗?

历史上还真有杨四郎,七郎八虎中的七郎也不是瞎编的。宋史《杨业传》载:“业杨令公即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即杨延昭,因避清圣祖康熙帝讳改“朗”为“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这其中的延环就是戏中的杨延辉杨四郎。这是六个儿郎,还有一个先杨业战死的儿子“延玉亦殁焉”,共七个儿子,与小说《杨家府演义》及元杂剧同,但没有四、八郎失落番邦的故事,这是后人的艺术创作。

京剧《四郎探母》是何时呈现在北京的舞台上的呢?前人的说法亦不尽相同。著名戏曲专家齐如山在其《京剧之变迁》中凿凿地说:“《杨家将》一戏,自《昭代箫韶》之外,先有的《雁门关》。同时张二奎(号子英)由《雁门关》里头摘出一段,另编了一出《探母回令》。《雁门关》中探母的是八郎,此是四郎;《雁门关》中四郎的夫人是碧莲公主,至于铁镜公主乃是韩昌的夫人,此乃将铁镜公主移作四郎的夫人。听人说因当时四喜班《雁门关》叫座,所以张二奎在别班也来排演此戏,又恐人说偷演,于是另起炉灶,编了一出《探母》,故意把铁镜与碧莲弄错,以免别人说闲话等语。”齐氏此说一出,至今仍有许多剧学辞典、剧学书籍也持此说,笔者认为此说不确、无据。

《杨家将》一戏,是先有的四喜班的《雁门关》吗?是张二奎据《雁门关》编的《探母》吗?否!四喜班是在梅兰芳的祖父——著名旦角艺术家梅巧玲在同治十年左右(1871年)做了班主后才排演了这出一至八本的连台本戏《雁门关》。这一时期,四喜班为了赢得观众,排了众多的新连台本戏,如《梅玉配》《五彩舆》《盘丝洞》《德政坊》《得意缘》等等。四喜班所以能排演如此众多的新戏,因为班里有一位文采翩翩的职业编剧刘三(或牛三),“打”的本子既快且好。且梅巧玲具有创新意识,又当了说话算数的班主,所以新戏才能不断涌现,使四喜班成为当时仅次于三庆班的京剧班社。

《雁门关》中,梅巧玲扮演萧太后,无论形象、做派,唱上、念上,都是上乘,尤其是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这一至八本连台本戏,梅巧玲当班主前,未见其出现于京剧舞台上,显然是新编戏。笔者看其剧本,结构、人物、语言都文通理顺,定然是行家里手刘三的手笔。齐如山认为是根据清宫内承应大戏《昭代箫韶》改编的。清宫这出写杨家将的连台本戏,最早为昆弋传奇本,共10本240出,也是根据相关演义事编写而成。

宫内的演出最早见于道光朝,咸丰朝也有演出,晚清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又有翻为皮黄本的演出。同治晚年梅巧玲演出《雁门关》,绝对不可能从清宫升平署借出《昭代箫韶》的脚本。在这一时期,春台班班主俞菊笙曾从升平署太监手中借来宫内另一承应戏《混元盒》的脚本进行排练,但很快就被发现,他不但立即送还,而且还将小说《封神榜》的情节嵌入剧中,以示并非来自宫内脚本。但连台本戏《雁门关》的某些情节有可能是宫内升平署的太监或昆弋艺人将《昭代箫韶》传奇本用宋辽议和、南北和好的大团圆作为结尾的情节告诉了梅巧玲,梅再参考小说《杨家府》演义编纂而成该剧。

京剧《四郎探母》绝不似齐如山所云:“先有《雁门关》,同时由张二奎由《雁门关》里摘出一段,另编了一出《探母回令》。”杨静亭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所撰《都门纪略·词场》赫然记载着当时的几大徽班的当家老生,如春台班的余三胜、四喜班的张二奎,新兴金钰班的薛印轩,皆以演《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著称,和春班的青衣汪法林以演《探母》中的萧太后名噪梨园。该剧以西皮调式贯穿全剧。王芷章断言:“《四郎探母》这出戏是余三胜到京后唱得最红的一出,自属于由湖北带来的剧目。”“但张二奎把《四郎探母》改用奎派的唱法来演,和余派不同,这都是事实。”王芷章所说有据。以后奎派老生,如去往上海的孙春恒、冯瑞祥,北京的周春奎、张子玖、许荫棠均以擅演《四郎探母》闻名。
特别是张二奎亲传弟子杨月楼,此剧成为他的“撒手锏”,同光十三绝人物图中,杨就是以此剧目入画的。但四喜班梅巧玲演《雁门关》连台本戏时,张二奎早在数年前(同治三年末)便病故了。

综上,京剧《四郎探母》是根据汉剧改编,由汉派演员余三胜唱红。最近,国家京剧院在余三胜原籍湖北罗田县召开余门三泰斗(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祖孙三代)研讨会,《四郎探母》更确定为汉剧余三胜带到京、津唱红。其它著名老生,如京派的张二奎等也纷纷效尤。在北京演出的时间,定在《雁门关》之前。

余三胜后《四郎探母》谁唱的最好?

正因为这出戏是余三胜的拿手杰作,故到光绪中叶,这出《探母》唱得最好的,为余三胜弟子、有“伶界大王”之称的谭鑫培。他不仅在唱腔上有许多新的创造,而且在表演上也有许多绝活,如杨四郎被擒时翻的“高毛”,起范又高、又快、又圆;《回令》在银安殿戴“手肘”跪着翻两次“屁股座子”,干净利落,极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态。

由于该剧行当齐全,除无花脸外,老生、青衣、花旦、小生、老旦均在其中,并各有发挥余地,因此常常在大义务戏或喜庆节日中,众星云集做大合作演出。如1924年,梅兰芳第二次赴日演出前,在徐宅堂会演大合作戏的《四郎探母》。梅饰铁镜公主,余叔岩饰杨延辉,陈德霖饰萧太后,龚云甫饰佘太君,姜妙香饰杨宗保,慈瑞泉、萧长华饰大、二国舅,阵容相当齐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1956年9月,有一次众名演员珠联璧合演出的该剧,几乎将北京的最佳人选一网打尽。五个名老生分饰各折的杨四郎:李和曾《坐宫》,奚啸伯《别宫》,陈少霖《过关》,谭富英《见弟》、《见娘》,马连良《哭堂》、《回令》。张君秋、吴素秋分饰铁镜公主,尚小云饰萧太后,姜妙香饰杨宗保,李多奎饰佘太君,萧长华、马富禄饰二位国舅,李砚秀饰四夫人,马盛龙饰杨六郎,可谓集一时之盛,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

改革开放以后,此剧再度盛演于红氍毹上,多少优秀青年演员和老一辈京剧艺术家都参与演出,扮演杨四郎的有谭元寿、张学津、梅葆玥、关栋天、言兴朋、耿其昌、于魁智、张建国、杜镇杰等;扮演铁镜公主的有梅葆玖、李维康、李胜素、王蓉蓉、史依弘等,而这些艺术家又分别是全国京剧非遗传承人,不但让这出戏又恢复了青春,并且继承了优秀中华文化的根脉,使这出精典好戏成为全国京剧院团逢节日必演的最佳剧目!


作者简介

张永和,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原《新剧本》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作有戏曲《烟壶》《龙须沟》《大清药王》(合作),电视连续剧《大清药王》《天下第一丑》(合作) 《同光十三绝合传》《马连良传》《京剧的魅力与时尚》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2:05 , Processed in 1.08307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