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代,有一种专门伺候皇宫内院的医疗机构,叫作太医院。太医院的设置很早就有了,不过随着朝代的更替,名称也不断变化。比如隋朝和唐朝叫太医署,宋朝叫太医局,打从金朝一直到清朝,就都叫太医院了。 清朝的太医院归礼部管辖,一般由一名王公大臣领衔主管,下设院使一人,左右院判各一人,御医11人,吏目26人,医士20人,医生30人,再加上一些制药人员,总计不超过100人。其中院使相当于院长,院判相当于副院长。 太医院虽说人不算多,但能耐却都是一个顶十个。您想想,给皇上看病,能找那些半瓶子醋来糊弄事吗?稍微有点差错儿,那就是砍头的罪,谁担得起呀。 就这么着,宫廷里还是不放心,为保证太医院的医疗水平,他们给太医院定出了严格的录取制度,在医院设立了医学专科学校,选拔民间医生和医官子弟送到学校专门培养。教师都是御医、吏目中的佼佼者。设立的科目,主要是医学经典。像什么《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自然是非学不可的。 太医院为了充实力量,有时候也从民间选入一批医生,不过要经过严格考试。至于那些享有盛名的老医生,则可以破格录用。 在清朝初年,太医院分为11个专科,有伤寒科、妇科、针灸科、正骨科、眼科等等,在太医院供职的人都有自己的专长。 医生一进了太医院,就算是连人卖进去了,即便以后年岁大了,告老还乡,也不许再给老百姓看病,否则的话,就会遭到严厉的处罚,您说,这叫什么事啊。 咱们前边说过,太医院是直接为宫廷服务的,当然啦,最主要的是为皇上服务。清朝还有这么个制度,凡是皇上吃的药,得多煎出一份来,御医先吃,然后皇上才吃,大概是怕中毒,哎,皇上的命就是比别人的值钱。 清朝的太医院,开始在东交民巷西口,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以后被迫迁到了地安门东黄城根一带。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04 , Processed in 1.08720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