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图释方舆纪要——京师篇(20):大名府

2023-12-12 19:59|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赛百浪子|来自: 古史舆地图说

摘要: 大名府位于京师(北直隶)最南端,北与广平府临界,东与山东东昌府和兖州府接壤,南与河南开封府相接,西与河南彰德府和卫辉府相邻。大名府府治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与京城的距离约为一千一百六十里,下辖一州十 ...
  大名府位于京师(北直隶)最南端,北与广平府临界,东与山东东昌府和兖州府接壤,南与河南开封府相接,西与河南彰德府和卫辉府相邻。大名府府治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与京城的距离约为一千一百六十里,下辖一州十县。

   大名府的辖境包括今河北省的魏县、大名县,今河南省的南乐、内黄、清丰、濮阳(含濮阳市)、浚县、滑县、长垣七县,以及今山东省的东明县。与前朝比较,大名府大致相当于两汉时期的魏郡、东郡、陈留郡、济阴郡四地的部分地区;唐代的魏州、相州、卫州、濮州、滑州、曹州六州的部分地区;北宋时期的大名府、开德府、安利军、滑州、濮州、兴仁府、开封府七地的部分地区;元代的大名路。清朝的大名府辖境在明朝大名府的基础上削减了不少,没有了内黄、浚县、滑县等地。

   继承自元朝大名路疆界的大名府,其政区设置最能体现明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北直隶以大名府向南深入到黄河北岸,把今豫北的南乐、内黄、清丰、濮阳、浚县、滑县、长垣以及山东的东明划归京师管辖;河南则以彰德府向北插入,把今河北省的武安、磁县、涉县收入囊中,由此在今冀南、豫北、晋东南和鲁西形成了四省犬牙交错的复杂政区格局。

   大名府的地势,北部、中部和南部均为冲积平原,只有西部少部分地区为太行山东麓前的低山丘陵地带。大名府的位置,恰好坐落在太行山与泰沂山脉最近的平原通道处,这个通道上接河北平原,下接豫东平原,将华北平原的上下两部分连成浑然一体。

图 大名府在河北平原上的位置

   大名府所在的区域是历史上的古黄河流经地,其战略地位的变化伴随了古黄河河道迁徙的始终。一个地方在军事战略上的地位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地形地貌的变迁、战略方向的转移都会使其发生变化,大名府所在的区域就是地形地貌变迁引起其地位变化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在战国时期,今滑县东北古黄河上的垝津,也即后来大名鼎鼎的白马津,是沟通大河南北交通的一个重要渡口,汉代在此设立了黎阳县,并成为军事重镇。此外,在这一段古黄河上下还有延津、长寿津、胡良渡、白皋渡、白沙渡等多个渡口,历代在此发生的军事行动不计其数。虽然黄河频繁改道,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脱离大名府所在的区域。

图 战国时期的濮阳、浚县、魏县附近

(图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战国组图)

   从五代到北宋,中原王朝均把首都定在开封(仅唐定都于洛阳),在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整个北方防御体系沦入契丹之手以后,对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无一例外都来自于北方。大名府是开封北部的最后一座重镇,北方入侵之敌如契丹(辽)、金等一旦占领大名府,即可向南渡过黄河(故道),兵锋直逼开封。为了防范北方的威胁,离首都开封最近的大名府就成了黄河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大名府的守备与中原王朝的安危息息相关,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就是在北宋大名府南边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濮阳)签订的。直到南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由泗入淮,逐渐南徙远离而去,旧河道淤塞干涸,津渡不复存在,才导致了该地区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 北宋时期的大名府

(图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北宋组图)

   大名府在黄河之北,在地理上属于河朔地区,所以明正德年间编纂的《大名府志》将其形势归纳为:“近则地回沙麓,河抱衡漳;远则东连齐鲁,西接太行。……气势联络,隐若重关,真河朔之重镇,北门之锁钥也。”这里的沙麓指的是大名县东北的古地名,也称沙鹿;衡漳就是清漳水与浊漳水合流后自西向东横流的漳水,历史上漳水的下游河道游移不定,常常摇摆于滏阳河与卫河之间,明正统时期漳水在大名府东北的今馆陶县附近注入卫河,所以文中有“河抱衡漳”的说法;“河朔之重镇,北门之锁钥”两句,借用的是北宋时期的说法。此外,明朝初期建都于南京应天府,对南京来说,也可以说大名府是京畿南直隶的北大门。

图 大名府地势图

大名府的要地和关隘:

   元城县:大名府附郭县,与府城同城。在漳水改道以前,元城县(府城)“卫河襟其南,漳水绕其北,合流于东,阻三面而守之”(正德《大名府志》),地理位置是十分优越的。

   小滩镇:在大名府城东北三十五里卫河东岸,即今大名县金滩镇。该镇民居稠密,舟车辐辏,明朝在此设有巡检司,每年河南的漕粮都要先运到这里入仓,再经运河转输京师。

   艾家口镇:在大名县城南,即今艾家口古镇,卫河古河道从镇南穿过。

   双井镇:在大名县西二十里,魏县南三十里,即今魏县双井镇,位于卫河古河道西岸,有舟楫之利。

   沙口堡:在大名府西偏北二十里,即今魏县沙口集乡,为大名府至魏县间的一个要隘。

   北皋镇:在魏县西南五十里,即今魏县北皋镇,为明代嘉靖时期大镇。

   回隆镇:在大名县西南六十里,内黄县西北五十里,魏县西南六十五里,即今魏县回隆镇,也位于卫河古河道西岸。明朝在此设有巡检司,早期河南的漕粮曾在这里中转,经运河转运京师,后来才移至小滩镇。

   武强镇:在今河南省清丰县东,纸房乡武强镇村。明代为土地肥沃、商旅云集之地。

主簿寨堡:在清丰县东南三十里,今六塔乡主堡寨村。

   新镇:在浚县西南六十里,即今浚县新镇镇。

   淇门渡:在浚县西南七十里,淇水注入卫河河口处,今浚县新镇镇淇门村。古称枋头,也称枋头城,为历代兵戈交争之地,明代为商旅大镇。

   老岸镇:在滑县东南,今河南省长垣县佘家镇南老岸村,为明代人口稠密的古镇。

   开 州:即濮阳,在府城南一百六十里,古黄河河道的北岸。开州古称澶州,其形势号称:“矗如巨防,扼为要津,当两河之驿路,实绵络之奥区。”(此据正德《大名府志》,《大明一统志》将这段话搬到了对整个大名府的形胜描述上)。这里的两河指的是黄河隔开的河南、河北两地,“绵络之奥区”引自宋人黄庭坚的《上梁文》,原文是“九河绵络之奥区”,意思是说濮阳一带是古黄河在河北平原上泛滥为九河的起点。

   在黄河迁徙前,濮阳是南北之间的津要;黄河迁徙以后,这里仍是河北平原南下豫东平原(也即我们俗称的中原)必经的一座重镇,同时也是沟通鲁西与晋东南的桥梁。

图 明正德《大名府志》舆图中的开州(濮阳)

   杜胜集:在东明县南六十里,明朝在此派驻有专门处理河务的官员。

   大冈镇:在长垣县东南七十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07:24 , Processed in 1.09746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