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图释方舆纪要——京师篇(9): 山海关

2023-12-12 20:3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赛百浪子|来自: 古史舆地图说

摘要: 山海关,山海关古称渝关,也称临渝关、临闾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约16公里处。这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中间可以通行的地段只有几里宽,位置十分险要。前面说过,古代从华北平原前往东北地区的主要通道有 ...
  山海关,山海关古称渝关,也称临渝关、临闾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约16公里处。这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中间可以通行的地段只有几里宽,位置十分险要。前面说过,古代从华北平原前往东北地区的主要通道有三条,一是古北口道,二是包含无终道在内的卢龙道,第三条则是坐落在蓟辽走廊上、古称傍海道的山海关道,山海关就位于这条傍海道的最狭窄处,正卡在蓟辽走廊的咽喉位置,构成了明京师和北直隶在正东方向上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屏障,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早期,山海关所在的傍海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三国志·魏书·田畴传》),通行非常困难,汉末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率军远征乌桓,最初曾经想走傍海道,但因为适逢雨季,大水泛滥道路不通,又不得不改走卢龙道。由于这个缘故,傍海道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寂寂无闻、难以成为通行的首选,在这样的情况下,设立关隘也无从谈起。直到后来在河流搬运的泥沙的不断填积下,海水退却,地面抬升,沼泽渐渐缩小干涸,最终才使傍海道的通行条件慢慢地得到了改善。隋代时此地已有关隘,称为临渝关,也称渝关【1】。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此修筑关城,设置卫所,并改名山海关【2】。
   山海关古代发生的战事,最著名的是明末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明朝旧臣吴三桂的山海关守军以及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之间的山海关战役。因为此战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战术策略运用的得失上,涉及的地理因素很少,所以我们就不在此谈论了。

  图  山海关地势图

【1】临渝关的记载最早出现于《资治通鉴》卷一七八:隋开皇十八年“六月,丙寅,下诏黜高丽王元官爵。汉王谅军出临渝关,值水潦,馈运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临渝关历史上常常与另一个榆关时有混淆:据《隋书·帝纪一》记载,隋开皇三年(583年)有“城榆关”一事;又《隋书·地理志》榆林郡条有开皇三年“置榆关总管”。显然,这个榆关在隋榆林郡,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南一带,与山海关的前身临渝关距离遥远,二者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后世却常常将二者混淆在一起,结果以讹传讹,导致顾祖禹也未能分辨真伪,误将隋开皇三年的“城榆关”记在了山海关的条目下。当代的《辞海》、《辞源》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也同样如此,把隋开皇三年修筑榆关一事附会在山海关上,很多文章也都如此引用。不过《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对这两个关隘均有清晰的标注,没有混淆。
【2】关于山海关还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即认为古渝关(临渝关)故址与今山海关并不在一处,而是位于抚宁县东二十里、今秦皇岛市西边的榆关镇,明初徐达以古渝关所在位置并非控扼之要,于是改在古渝关东六十里另筑关城,因其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所以起名山海关。这个说法最初来自于《大明一统志》,一些方志也照抄不误。但是顾祖禹慧眼如炬,并未采纳这个说法,他认为山海关就是在渝关故址的基础上修建的,并未易地新建,抚宁县东二十里辽、金、元时期的所谓渝关,只是借用了渝关之名的驿站。《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本)根据《通典》记载的里程,也得出了与顾祖禹一致的结论,没有延续《大明一统志》的错误。当代历史地理大家严耕望先生以《通典》、《太平寰宇记》、《武经总要》等典籍中记载的里程为依据进行了多方比对,也印证了“古渝关即今山海关无疑”。然而不知为何,现在包括学者在内认为古渝关在今榆关镇的观点,仍然时有所见。

附图二幅:

图  山海关图(据[明]刘效祖撰《四镇三关志》)

图 山海关城防布置图(据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9 15:35 , Processed in 1.06790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