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河,卫河是海河水系的五大河流之一(另外四大河流是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1】、子牙河)。卫河的源头有二,北源出自山西省陵川县南部的太行山南麓,南源出自河南省博爱县南大沙河上游的运粮河。卫河全长约924公里,是海河水系五大河流中最长的一条。 卫河汉代称为白沟,也称宿胥渎,魏晋后也称白渠,隋代称永济渠,也称御河,明代始称卫河(清以后除了卫河之名,也常称其为南运河)。在海河之名出现以前(海河一名出自明万历年间),卫河入海前的最后一段河道就是后来的海河河道,也就是说,在那以前是卫河承担了接纳其他河流入海的角色。 卫河历史上以开漕运和作为运河水道而著称。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为进攻袁氏巢穴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将淇水截流引入白沟(卫河的前身),再通往邺城附近的洹水,以通过水路运送军粮。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开凿贯通南北河运的永济渠,这条运河从山西高原南流入黄河的沁水引流,与其东北方向的白沟连通,借助白沟水河道一直上溯到今天津市附近,再转北运河(当时称潞水)与桑干河下游河道,一直通到北方重镇涿郡(今北京市)。因为永济渠大部分都是利用的白沟河道,所以此后白沟之名就渐渐地被永济渠取代了。五代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时,为利用水道转运,曾对永济渠进行过修缮。永济渠在北宋时常称为御河,此时的它又成了朝廷向河北前线运输军资粮饷的水道,但是由于北徙的黄河时常侵夺御河河道,使这条水道时断时通,严重影响了它的运输能力。金、元时期,以御河为主干的南北运河经过多次疏浚和修治,通航里程一度长达“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元史•卷六十四•河渠志一•御河》)。到了明代,卫河之名开始登场,由于水量变小影响漕运,明代又采取了引漳水入卫河以增大其水量的做法。 源远流长的卫河上有不少津渡,按照《读史方舆纪要》的叙事体例,相关的内容我们将在后文中提及(其他河流也同样如此),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1】注意这个大清河与经泰沂山脉西北侧流入渤海的大清河是同名而不同地域的两条河流。前者位于今河北省中部,是汇合太行山东麓的潴龙河、唐河、方顺河、府河、漕河、瀑河等河流入白洋淀后东行,再与拒马河、琉璃河、白沟河、易水等汇合后形成的河流。后者位于山东省中部,为黄河支流,其下游河道的前身为古四渎之一的济水,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夺其下游河道入渤海后,仅存其上游部分。 漳 水,漳水古称衡水,也称横水,流经山西省南部和河北省西部,有浊漳水和清漳水二源。其中浊漳水又有三源,浊漳南源出于山西省长子县西部的发鸠山,浊漳西源出于山西省沁县西北部的漳源镇,浊漳北源出于山西省榆社县北部的交口河。清漳水也有清漳东源和清漳西源之分,清漳东源出于山西省昔阳县西部西寨乡堡沟村附近,清漳西源出于山西省和顺县西部横岭镇关上村。浊漳水与清漳水在今河北省涉县与河南省林州市交界的合漳乡汇合成为漳水,然后继续东流,在今河北磁县岳城镇进入平原地带。历史上漳水下游的这段河道游移不定,常常摇摆于滏阳河与卫河之间,本文附图所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漳水流向,就是与滏阳河合流时期的情况。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以后,漳水又常常与卫河合流,最终在1942年漳河干流于今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注入卫河,才成为今天的河道现状。按现在的河道计算,漳水全长约459公里(以浊漳南源为源头)。 对漳水水道的利用,前面我们在讲滹沱河时说过,西汉时期,人们曾从滹沱河的支流绵曼水(今治河)引水开凿大白渠运河,把滹沱河与漳水连通,以此建立两水之间的通道。汉末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后,为增强自己的封国实力,“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开凿了沟通都城邺县(在今河北磁县南)漕运的利漕渠,建立了漳水经白沟(卫河的前身)与河水(黄河)之间的水道。隋朝开通永济渠后,漳水和滹沱河这两条太行山东的大河到唐代时也有了与永济渠连通的水道,使整个河北平原上形成了一个范围广大的水上交通网。北宋时期,在漳水下游的胡卢河与滹沱河之间,也开辟了沟通两水之间交通的运河。明代为了补充卫河水量的不足,采取了引漳水入卫河以增大其水量的做法。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漳水干流在今河北省馆陶县全部注入卫河,使卫河水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漳水沿岸的要隘,也将放在后文中叙述。 图 卫河与漳水地势图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3 09:44 , Processed in 1.08266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