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海录》是一本书,是15世纪朝鲜人崔溥用汉文撰写的中国见闻录,记述了在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他和部下一共43人因风暴在大海上从南韩漂流到中国浙江宁波沿海登陆,然后辗转来到杭州,在中国官兵护送下沿京杭大运河到达北京,朝拜了弘治皇帝后,从东北走陆路安全回到朝鲜的传奇故事。其中大部分内容为明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所见所闻,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研究明代政制、海防、司法、运河、交通、城市、地志、民俗以及两国关系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图片 崔溥漂流、进京、归国路线图(图片引自网络) 《漂海录》中有一段文字详细记述了明代大运河包括北京通惠河的水利设施,可分为坝堰、闸桥、洪堰几个小段落: “水泻则置堰坝以防之,水淤则置堤塘以捍之,水浅则置闸以贮之,水急则置洪以逆之,水会则置嘴以分之。 坝之制:限二水内外两旁石筑作堰,堰之上植二石柱,柱上横木如门,横木凿一大孔,又植木柱当横木之孔,可以轮回之。柱间凿乱孔,又劈竹绹,缠舟结于木柱,以短木争植乱孔以戾之。挽舟而上,上坝逆而难,下坝顺而易。 闸之制:两岸筑石堤,中可容过一船。又以广板塞其流以贮水,板之多少随水浅深。又设木桥于堤上,以通人往来。又植二柱于木桥两旁,如坝之制。船至则撤其桥,以索系之柱,勾上广板通其流,然后扯舟以过,舟过复塞之。 洪之制:两岸亦筑石堰,堰上治纤路,亦用竹缆以逆挽之。挽一船,人工则百余人,牛则十余头。 若坝、若闸、若洪,皆有官员聚人工、牛只以待船至。堤塘与嘴皆石筑,亦或有木栅者。” 试结合现今水利设施和机械装置功能,翻译解释如下: 第一段为水利总论,讲到对于“水泻”即宣泄洪水,专门设置堰坝以防止河水决堤漫流。对于“水淤”即积水,专门设置堤坝围成水塘以蓄留。如果“水浅”即水位很低时,专门设置水闸以积蓄抬高水位。如果“水急”即水流很急,专门设置逆水洪堰以消解冲刷力。对于“水会”即在河水交会、汇聚的地方,专门设置分水嘴以分流泄洪。 其中“水急则置洪以逆之”,说明“洪”不是指洪水,而是一种设施,可以逆水以消弱水流的冲击力。那么“洪”到底是指什么设施呢?这一点疑问我们下面再讨论。 第二段为“坝之制”即堤坝、坝堰的设置和过船方式:“限二水内外两旁石筑作堰”,其“二水”可以理解为河道上游为内水、下游为外水,“内外、两旁”指上下游之间、左岸和右岸,皆用石材修筑堤堰,横水为堰坝,两岸为堤坝(据下文理解)。 “堰之上植二石柱,柱上横木如门,横木凿一大孔,又植木柱当横木之孔,可以轮回之。”就是在横水的堤堰上,栽植竖立二根一对儿的石柱,石柱上(孔洞中)穿入横木(横轴),就像一座门;在这根横轴的端部凿一个孔洞(通透大孔),然后穿入一根粗木棍,就像绞车的横杠(扳手,俗称“别棍”)可以转动(轮回)这根横木——由此可以看出类似于水闸的绞关石和绞轮(轴)——辘轳、绞车,在此不是提升闸板,而是拉拽舟船。因为下面紧接着讲到: “柱间凿乱孔,又劈竹绹,缠舟结于木柱,以短木争植乱孔以戾之。”其中“柱间”即在两根石柱中间的横轴上凿几个分布不太规则的小孔;“劈竹绹”即批竹子编织成缆绳(绹),将系船的缆绳先缠绕在绞盘横杠(木柱)上,随着绞盘转动,缆绳就像现今的卷扬机逐渐卷绕在这根横轴上;为了避免胡乱缠绕,在绞动中随时将短木棍插到横轴的小孔中,“以戾之”即强迫缆绳就位。 如此操作,讲的是第一种过船方法,“挽舟而上,上坝逆而难,下坝顺而易”,即采用辘轳、绞车方式牵挽漕船翻坝(上坝)和递送漕船下坝,即采取翻坝过船方式。 第三段为“闸之制”即水闸的设置和过船方式:“两岸筑石堤,中可容过一船。又以广板塞其流以贮水,板之多少随水浅深。又设木桥于堤上,以通人往来。”在运河两岸修筑石堤,石堤之间的宽度很窄,只容许一艘船通过。(两堤岸之间有闸板槽)可以塞入大木板(闸板)截止河水,憋高水位,闸板的数量按照水位高低配备。上面搭建木桥,以方便行人往来。 “又植二柱于木桥两旁,如坝之制。船至则撤其桥,以索系之柱,勾上广板通其流,然后扯舟以过,舟过复塞之。”此处“木桥两旁”指木桥两端的一侧(应在上游),各栽植两根柱(木或石柱),与上述堰坝上的绞车类似;当水中有船要通过时,将木桥(木板梁桥)先撤掉,然后用绞车缆索吊起(勾上)闸板,让水流连通,再后即牵(扯)漕船通过,船过去后立即塞上闸板。 如此操作,讲的是第二种过船方法,即采取分级船闸过船方式。 第四段为“洪之制”即逆流牵引行船方式:“两岸亦筑石堰,堰上治纤路,亦用竹缆以逆挽之。”说的是运河两岸修建石堰河堤,堰上即堤顶修建纤道——纤夫之路,采用竹缆牵挽漕船逆水行舟。“洪”字不仅指洪水,还指河道陡窄流急之处、河流分道之处,所以此文“洪之制”当指逆水行舟。“洪”亦分大小,书中讲到吕梁洪就提到吕梁小洪、吕梁大洪,小洪急流稍缓,大洪激流澎湃,舟行艰难,异常惊险。有在河岸筑石堤“凿龃齬以决水势”,显然是类似水力学中的消力坎作用。而且当时,“挽一船,人工则百余人,牛则十余头”,看来一方面漕船不小,二方面水深流急,纤夫和纤牛众多。 第五段为总结:“若坝、若闸、若洪,皆有官员聚人工、牛只以待船至。堤塘与嘴皆石筑,亦或有木栅者。”无论翻坝、过闸和“纤洪”三种运河行船方式,都由朝廷官员组织安排人力、畜力,根据过往漕船需要进行调度。堤坝、塘堰和分水嘴都采用石材修筑,沿岸还或有木栅即木桩(木柱)加固。国家对运河的管理很有章法。 研究京杭大运河者,此书不可不读。 (有不确切之处,望读者指正为盼。)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9 , Processed in 1.09978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