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高巍:心中的城——写在北京建都870周年之际

2023-12-15 10:0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btxc1727|来自: 神州文艺

摘要: 心中的城—写在北京建都870周年之际1153年(金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的都城,由上都(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南迁至燕京(今北京),取名中都,即五京(金朝为五郡制),天地之中也。海陵王的这一举措,所遇 ...

心中的城—写在北京建都870周年之际

1153年(金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的都城,由上都(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南迁至燕京(今北京),取名中都,即五京(金朝为五郡制),天地之中也。 
海陵王的这一举措,所遇到的阻力不可想象。女真族的旧势力想尽办法难为他,包括祖坟的处理。按理来说,祖坟所在,祖居所在,相当于宗族、政权的根基,绝难更动。他们以此为借口,阻挠迁都。

谁能想,海陵王竟然将其祖父、叔公的陵墓跨越千里,移到了京城的云峰山下(今房山区),在此建起了新的金朝历代皇帝、后妃及宗室的陵墓区。
由此,彻底挫败关于迁都的各种干扰,实现了定都燕京的理想。这一壮举将金朝的统治中心,由偏于东北一隅,直接肇定在了北方汉人聚居的地区,这将有利于控制中原,向南扩张。同时在内部政治斗争中,更占主导地位。

燕京升为金中都,使北京第一次正式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有致,结构华美,市井繁华,宫殿雄伟,跟汉人建的其他都市比起来,一点不逊色。


金朝以降,元、明、清三朝延续在此建都,中华民国初期也曾建都于此。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一直作为一国的政治中心存在,以此算来已达870周年矣。

如今,870岁都城史的北京,不仅未曾衰落,湮灭于历史的尘灰之中,反而愈久弥坚,青春焕发,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积淀,而且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持续着几百年的历史,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熠熠光辉。

历朝建都北京,固然离不开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此同时,城市的文化品格也在这当中孕育生长,形成特色。北京城的城市精神,成为这座都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浴火重生,大难不死。而且,这些城市精神,还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充实、丰富,具有强大的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能力。

北京城这些独有的文化魅力,以及在它的影响下形成的城市规划、宫殿庙宇、园林风景、市井风情、胡同四合院等景观,构成了北京的城市品质,这些品质成为人们了解和亲近这座城市的媒介,也影响着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北京是按照民族理念建成的城市,同时,这座城市又以这些民族理念影响着走近他的人。因此,在纪念北京建都(不是建城,建城的时间更早,已有三千多年)87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北京的建都史,感受北京城的文化魅力,可以算是一件令人愉悦之事,有一种树叶对树根的感怀。
有人说,寻根是你们老北京人的事,我不是你们北京人,只是暂时居住于此,所以我不存在寻根的问题。

几十年前,周作人在一篇文章的开头就提到,说他自己是北京人。有人不解,明明家乡在浙江绍兴,干嘛要说故乡在北京呢?周作人先生解释说,在哪儿生活也就可以说是哪儿的人。

因为你在一地生活,或多或少地会融入当地的环境,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形成当地所特有的人格,甚至影响到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处事方式。

这种文化上的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人的无意识当中实现。

所以,只要是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无论你是居住北京几辈的老北京,还是新一代的北京人,抑或在北京生活或长或短的外埠人、外国人——都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北京文化的感染,甚至引起性格的变化。

在北京建都87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自己与这座都城的关系,几乎都可以成为“人塑造了城,城塑造了人”这一命题的生动体现。

作为一个老北京人,早在2003年,北京建都850年之际,我曾回顾自己,在北京生活了八代的后人,本身在这里度过几十年的老北京,与这座城的不解之缘。援笔写就了《漫话北京城》一书。本文延用了原书中的一些见解,以及这些年来的新想法,与读者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这个话题由来已久,并不新鲜。只是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显得更加应时。1988年,赵园写了一部专著,书名就叫《北京,城与人》。书中,第一部分就分析了城与人的关系,第三部分,又细致举例,阐释了人与城的关系。第二部分,从文学作品中,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由此,概括出的北京的文化传统,是温和中正,中庸平和,讲究礼仪,圆整完满,饮食道德美感等。


理解城与人的关系,关键是了解北京的可爱之处,包括景观、建筑、交通、吃食、娱乐……

老舍先生的爱北京,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并不拘于一时一事一地,这里是他成长的地方,有他慈爱的母亲,亲朋好友,熟悉的环境;
郁达夫更喜欢北京的四季,在他心中,北京的四季无一季不好,尤其可爱的是秋天,来的豪爽、辽阔;

林语堂干脆为北京专门写了一本书,把北京的好儿一一数来。

北京处于北纬40度线附近,这里成为农耕与游牧两种生产方式的交界处,开放、交融是这里的环境所决定的,由此也形成了人的性格和城市的品格。所以北京人好交际,不保守,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来丰富自己——这些好品质一直传承下来。

这里比北方其他地区温暖,冬天也不会太冷,四季分明,所以人比较中和,不较劲,不认死理,处事比较容易,由此形成的民风厚朴、亲切。
这里有巍峨的宫殿,典雅的园林,这些都是拜各朝建都于此所赐。

政治中心也带来文化中心的优势,历朝历代最有文化的人无不聚集于此,各届赶考的举子也都纷纷前来,中举后又生活于此,推高了城市的整体文明,由此形成书店、画廊、笔店云集,文化氛围浓厚。

因此,读城,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有形的是看得见的遗迹,需要身体力行的去体验;无形的是一些历史的记录与传说。还有一些是曾经存在过的身影,留在文字和老照片当中,虽然难以亲眼目睹,但更具传奇色彩,和想象的空间。

读城,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角度、形式……既有传统,更有当下,后“京味”、“新京味”……不仅是文献的保存,更是文化的创造。

北京很大,大如汪洋,同时又不缺少小。只要有心,可以去尽情享受不尽的小细节,去北海看落日,去拐角的小店里喝面茶,在西海的水边谈恋爱……无尽的享受。古今、中外的建筑、吃食、园林……带给人全方位的丰富感受。

构成城市与人关系的媒介丰富之至,有人通过四时八节来感受,有人沉浸于皇家园林或郊野风景的体验,有人是站在东南角楼城墙上的感叹,有人是位于天安门广场上,因辽阔、威武而震撼……

只要有心,就可以在身边发生的日常生活小事中,感受到宏大壮阔的北京城跳动的脉搏,由此,城市变得更加具体、亲切,让人从心里生出与这座城市的关联,因为是这城中的一员而自豪。

城与人的关系值得长久不断挖掘,不断关注,反复书写。因为北京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和意义,值得深入思考,不断了解。所以,走进北京,就是走进中国历史,就是参与了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洪流。

在鲁迅的眼里,北平是文化的北平,学术的北平。他劝朋友留在北平的书信中强调,北平毕竟有古物、古书,且有古都的人民,究为文化故都,继古开今,尚大有可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政权更迭,还是西潮东进,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北京一直以它海纳百川的气质,铸造着城市文化。

北京不会因历史侵蚀和各种诋毁而失去自信,它容纳古今中外、天地自然,一直坚持自己的操守,不曾改变自己的内心。

北京因文化的积厚而充满自信,因众多的胡同而洋溢着生活的情趣,因名胜古迹而映照着过去,因众多的机构而成为文化的中心,因拔起的高楼和中外的交往成为联络的中心和窗口……这一切凝聚成了北京的品质与格调,构筑了城市文化的真实图景。


有人说,北京人最可贵的是他们的贵族精神。这里的贵族精神,与财富、权势无关,更多的是强调人的品格和品位。它来自于长年历史积淀,来源于来自于政治中心的历练和拼杀,来自于人文资源的熏陶和培育,来自于时代变革之际,大潮的冲洗、淘汰。

这种文化不可能产生于乡村,也不可能产生于其他城市,与这里的政治中心地位,农耕与游牧的分界,这里的燕山、太行山、大运河紧密相关。
这里有十二亿中国人中最优秀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最高贵的城市,这里产生贵族精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有人说,北京文化特质,大气、中正、包容、创新。有人把北京的城市性格定位为“自然、艺术和生活”三大要素的综合,是一种完美的融合,不是大杂烩,由此显出其大气、高雅、庄重、宏大的气势。

相比之下,祖祖辈辈浸染于此的享有北京户籍是一种优势,跟外地人比有些优越,然而北京人往往也需要努力。在北京,外地人欺负外地人的事并不罕见,往往这可不是北京人干的。


建都870年的北京,相比起海陵王的年代,变化要远胜于沧海桑田了。如今的北京,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不感到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每个人都是过客,来不及彼此了解,形成亲近的关系,大多数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北京城也成了欲望之城。欲望,让这座城市多了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疏远。

在北京人口的构成中,所谓老北京人比例急剧下降,他们津津乐道的“京味”,正逐渐丰富着内涵,从而更具时代和国际色彩。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亮马河……已形成新的都市景观和新地标,展现的是一个全球化的新北京。

不断变化的新北京,产生了新的生活体验和新的生活感受。由此,产生新的城市情感,新的北京文化,正在悄然却又迅速的崛起,“城”的概念已成为过去,“大北京”的文化概念深入人心,成为北京城时尚文化的代表,北京正在被不断地重新认识,重新诠释。

北京的文化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它会更加从容、开放。总结他们共同的特征已不太容易,这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拼盘,充满活力是其最大特色,这正是北京的优良传统所在。

“大北京”正逐渐取代“北京城”的旧识。流动性构成了北京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老北京”越来越成为守旧、过时的代名词,文化需要在交流中获得生机,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不是北京文化的核心。

新人才的涌入,不断塑造着城市新形象,诠释着城市的新内涵。关汉卿是北漂,鲁迅、张恨水、龚自珍都是外省青年,竭力在历史纵深中呈现出不同的北京,无数新的希望,在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里萌生,激励着怀揣梦想的人,一起朝着未来去努力拼搏,实现个人价值,城市也随之充满了活力和未来。
北京是一座说不尽道不完的城,每一个匆匆走过的身影,都会留下一段历史的足迹。王侯将相,贩夫走卒,无不成为北京历史的创造者,成为北京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北京城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多种层次,去表现和体会,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从而吸引着人们来到这里,去为梦想而拼博,北京也成了心向往之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9 , Processed in 1.10378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