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当增扎西: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内墙东壁元代四臂观音壁画图像解读

2023-12-15 10:4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当增扎西|来自: 故宫博物院院刊

摘要: 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内墙东壁元代四臂观音壁画图像解读当增扎西一 四臂观音壁画分布位置与年代图片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内墙一铺四臂观音壁画,构图复杂,内容繁多,每个图像都配有藏文题记。整铺画面分上、中、下三个 ...
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内墙东壁

元代四臂观音壁画图像解读

当增扎西

一 四臂观音壁画分布位置与年代
图片
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内墙一铺四臂观音壁画,构图复杂,内容繁多,每个图像都配有藏文题记。整铺画面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绘有七尊佛菩萨像,一字排开,每幅画像之下都有一黑底方框,内写有六字真言榜题;中部是壁画的主体部分,又可划分为四个内容单元,从中心向外依次分布在三角形、半圆形、圆形与方形的几何图形之中;下部是榜题,分上、下两层,上层榜题是白底黑字,下层以红底金汁书写,中间绘有五尊供养天女献五妙欲图,题记中插写了六字真言。壁画内容极为庞杂,酷似密宗的坛城图。这铺壁画究竟表达了什么主题,一直以来不是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是“观音曼荼罗”,也有学者说是“慈悲修行法”。2015年-2018年,笔者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科研团队一起对夏鲁寺壁画与建筑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此铺壁画进行了拍照、测量及藏文题记抄录,所获资料构成了本研究的基础〔图一〕。

图一 措钦大殿回廊东壁四臂观音壁画分布示意图
杨鸿蛟等绘

四臂观音题材壁画位于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内墙东壁。回廊是围绕甘珠尔佛殿、觉康殿、马头明王佛殿和三门佛殿后墙而修建的矩形通道,是元代扩建中形成。回廊墙壁高约5.5米,内墙与外墙之间宽2米。回廊内外两壁都分布有精美壁画,外壁绘《佛本生传》和《十二宏化》,前者共100铺,其中9铺壁画毁坏后重绘,每铺壁画下面有榜题;内壁壁画题材主要是千佛,分为阿閦佛千佛和贤劫千佛两部分;回廊入口东壁和南壁是阿閦佛千佛,西壁与噶加努密室、北壁内壁与噶加羌密室以及东壁内壁绘制了贤劫千佛。四臂观音壁画位于东壁北面贤劫千佛壁画之后。

关于该铺四臂观音壁画的绘制年代,相关文献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以往的研究认为措钦大殿回廊内壁与外壁壁画是同期绘制,这是根据布顿仁钦珠设计并主持绘制措钦大殿回廊和般若佛母殿回廊外壁壁画的文献记载作出的大致判断〔图二〕。事实上,该文献只提到布顿仁钦珠大师主持设计并绘制了措钦大殿回廊外壁的壁画,而对于回廊内壁的壁画,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在夏鲁寺考察壁画与建筑时,发现回廊内壁的壁画与外壁的情况有所不同,通过对回廊内壁千佛壁画的分布规律、墙体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壁面千佛壁画题记文本的比对和考释后发现,回廊内壁中部、北部建筑部分墙体的修筑和其上壁画的绘制年代要早于现存的其他建筑结构。因此,我们在对夏鲁寺建寺及其改扩建历史进行梳理后提出:回廊内壁千佛不是一次绘制,而是根据建筑结构的改动进行过补绘。因此,措钦大殿回廊内外壁壁画同期的判断并不准确。

图二 措钦大殿回廊东壁四臂观音壁画全图
13世纪-14世纪,杨鸿蛟、当增扎西摄

二 壁画的图像识读与题记翻译

四臂观音壁画〔图三〕由七个部分组成,从内到外依次为:第一、中央三角形内四臂观音主从三尊画像(A);第二、三角形边上三个半圆内的24个图像(B、C、D);第三、圆圈内的18幅图像(E);第四、圆圈周围区域内的59个小图像(H);第五、六道轮回图与五道十地图两个内容独立的图像(I);第六、壁画上沿六身佛菩萨像(F);第七、壁画下沿的主榜题(G)。以上二、三、四部分壁画中的每个图像都配有题记。下面我们按照从内到外、从大到小、从上到下顺序,对各部分图像与题记内容进行逐一识读和翻译。

图三 四臂观音壁画结构示意图,壁画局部
常红红、杨鸿蛟绘

(一) 画面中心三角形内四臂观音主从三尊图像与题记
1.壁画中央三角形中的四臂观音与阿弥陀佛四身画像。中央的三角形中是四臂观音主从三尊和阿弥陀佛画像,主尊四臂观音居中,左右两边是二胁侍,阿弥陀佛在顶上,四尊画像呈金字塔形构图。中央的四臂观音身体白色,一面四臂,双脚结跏趺坐端坐于宝座之上,前二手在胸前合掌,后二手上举,其右手持水晶串珠,左手持白色莲花;白色身体,上身裸露,下着天衣;头戴五叶花冠,面露微笑,卷曲的长发披在肩后,佩戴璎珞,臂钏、手钏和与脚钏。主尊左侧是胁侍六字尊,身体白色,一面四臂,前二手当胸合十,后二手上举,其左手持莲花,右手持串珠,半跏趺坐于宝座之上,胸脯浑圆饱满,头部与上身略微前倾,双脚半跏趺游戏坐姿,落坐于莲花宝座,45度侧身面向主尊四臂观音。主尊右侧为胁侍持宝尊,黄色身体,一面四臂,二手在前胸合掌,掌中持有如意之宝;后二手上举,双脚结半跏趺坐,坐于莲花宝座,配以五种庄严,以45度侧身面向主尊。主尊四臂观音顶上为阿弥陀佛,通体红色,左手作禅定印,右手施与愿印,双脚结跏趺坐〔图四〕。四臂观音主从三尊同框的图像样式,在西藏佛教绘画中较为常见,通常称“阿底峡传承的观音六字三尊”。也有翻译称“阿底峡所传六字观自在”。西藏佛教后弘期初,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982-1054)入藏传法,传授了多部密宗修行法门,四臂观音六字三尊的法门是他所传,因而得此名。考古发现表明,阿底峡所传观音六字三尊图像在西藏及喜马拉雅地区的12-14世纪的几个寺窟中都有发现,例如后藏日沃且佛塔、阿里帕日噶布石窟、拉达克阿奇寺和尼泊尔木斯坦弥勒佛塔等,说明佛教后弘期这一密宗法门的传播比较广泛。值得注意的是,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北面的噶加羌北秘室的三面墙壁上,也绘有巨幅阿底峡所传观音六字三尊的壁画,绘制精美,由于这部分建筑空间一直不对外开放,因此壁画保存完好。在观音壁画的右上侧绘制了阿底峡所传观音六字三尊法门的传承谱系图,从谱系可以看出,阿底峡所传观音六字三尊密法曾在夏鲁寺传承。

图四 壁画画面中央四臂观音自在主从三尊,壁画局部

四臂观音主从三尊的画像,是藏传佛教密宗观音修行的观想图,所谓观想是指密宗修行者,在诸佛菩萨中选定一位作为观想对象,冥想自身变成观想对象的一种宗教体验,而观想图就是观想对象的具体形象,一般都是根据佛教密宗法本的文字描述或者传法上师所述进行绘制。经过对比,阿底峡传承的观音六字三尊壁画的图像,与藏文法本《阿底峡所传观音六字三尊修法》中的描述完全一致。

2.点题图像与题记。在画中央观自在三尊左右两侧对角上,各画了一幅画,并配有藏文题记。画面右侧画有长有眼睛的双腿。题记大意是:一切现象都不真实,了解其本质,就像是有了双眼和双脚,这是智慧与方法;烦恼像乌云,会遮蔽一切。左侧的对角画有一个太阳和一朵花。藏文题记大意:用智慧和方法,要积智慧和福德两种资粮;智慧资粮像太阳,要修太阳一样明察一切的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好比莲花,要修莲花一样的福德资粮。壁画中长有眼睛的双腿、太阳和花朵等是譬喻,题记讲明了图像所要表达的含义。通过翻译识读题记,我们可以看出,壁画中的六字三尊图像背后有其他意义,大概是表达了修行要智慧和方法结合,修慧与修福结合的宗教寓意。

(二) 画面中央三个半圆内表现大乘佛教三学内容的图像与题记
三角形之外是一个圆圈,圆圈内边与三角形的三个角相切,三角形的三个边圆形之间形成了三个半圆;每个半圆中绘有8个图像,一图一题,共计24个图像和题记。此部分图像与题记,表现了大乘佛教核心教义三学,亦即持戒、禅定和智慧〔图五:1〕。

图五:1 画面中三个半圆形内的图像与题记,壁画局部

2.右侧半圆内的八个图像与题记譬喻说明戒学(C1-C8)。三角形左侧半圆内绘制八种事物的图像与题记:香炉、庄稼、五种庄严、钵盂、伞盖、莲花、树木和水乳,此八种图像与题记譬喻说明佛教三学之一戒学的内容。例如,图像是香炉,题记称:修行观音行者,如同焚香散发香气一般,具足戒学纯正的香气。图像是五种庄严,题记称:观音行者要像用佩饰装饰身体一样,用戒学庄严自己。图像是伞盖,题记称:戒学就像伞盖遮挡炙热阳光和倾泻而下的雨水一样,能防止欲望带来的痛苦,践行戒学。图像是莲花,题记称:大悲观音行者践行戒学,像莲花一样纯洁,不染污泥。用八种事物,解释说明佛教三学中戒学的特点和修行者践行戒学的作用。

3.底边半圆内的的八个图像与题记譬喻说明禅定学(D1-D8)。三角形底边半圆内绘制的八种事物依次是:铜镜、月亮、须弥山、云、七香海、酥油灯、太阳和水流。譬喻说明三学之一禅定学的内容。图像是月亮,题记称:观音行者在修行禅定时,要持之以恒,积少成多,像上玄之月,行月亮般的禅定。图像是七香海,题记称:观音行者在修禅定时,要像大海一样深邃广袤,容纳百川。图像须弥座山,题记称:修学禅定,要像须弥山一样坚定,毫不动摇。此部分内容也是用八种事物,解释说明佛教三学中禅定学的特性与重要性。用佛教中七香海、须弥座、日、月、云等须弥山的各部分图像内容比喻禅定学,非常巧妙〔图五:2〕。

图五:2 象征禅定学的须弥山图,壁画局部

(三) 圆圈内表现大乘佛教六度内容的十八个图像与题记
中央三角形之外绘有大小两个同心圆形成的圆圈,圆圈被划等分成十八等分,每个部分内绘有人物、动物以及植物等图像(E1-E18)。从圆圈的顶部开始,自左至右依次为绵羊、鼠獾、鞭子、黄牛、龟、狗、猫头鹰、蝙蝠、火炬、猪、鼠、人、狮子、老虎、莲花、狐狸、隼和铠甲,每图像均配有一题记。此部分图像与题记,譬喻说明大乘佛教六度教义,以及修行者如何践行佛教六度思想的具体方法〔图六〕。图像内容为一只绵羊,题记解释说:至尊观音行者,在遭遇危难和痛苦时,要像绵羊一样忍耐,这是忍辱度的必备要素,是解释六度中的忍辱度。图像内容为一个鼠獾,题记解释说:至尊大悲观音行者要勤勉于做善法事业,像鼠獾一样一刻也不停歇,这是精进度必备要素。图像内容为一条鞭子,题记解释说:至尊观音行者乐于行善,并如扬鞭策马一般,催促自己行善,这是精进度的本质。图像内容为两根火炬,题记解释说:大悲观音行者应具有智慧,要像消除无明黑暗、带来光明和燃烧自己的火炬那样,这是智慧度的根本,是说明六度中的智慧度。图像内容为一端坐的僧人,题记解释说:大悲观音行者乞食而食,乐善好施,将自己随身财物施舍给众生,毫不吝惜,这是说明六度中的布施度。图像内容为邬婆罗花,题记解释说:至尊大悲观音行者即便是身处井隅,也要品行高洁,不占恶习,如同邬婆罗花不染污泥,此乃持戒度的根本。图像为一只狐狸,题记解释说:大悲观音行者畏惧二罪,唯恐触犯,如狐狸一样谨小慎微,这是持戒度的必要条件。图像内容为铠甲,题记解释说:大至尊行者内心坚强,不能被危难和痛苦的刀剑所伤害,像铠甲坚不可摧,这是持戒度的根本,说明六度中的持戒度。

图六 画面圆圈中的图像与题记,壁画局部

(四) 圆圈周围表现佛教三十七道品内容的图像与题记
圆圈周围的区域是横向排列的格子,每个格内绘有图像。此部分图像内容比较丰富,单个图像包括人物、植物、动物、藏文字和人体器官等(H1-H59),此外还有场景和佛教象征物以及六道轮回图和五道十地图等,图像繁多,共计六十余幅,图像均配有藏文题记,解释说明如何践行大乘佛教三十七道品的具体方法〔图七〕。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佛教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三十七道品分别是: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是佛教四圣谛中道谛内容的扩展,道谛是通往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佛教认为,按照这三十七法而修行,就可以逐步到达菩提,因此,也叫菩提分法。

图七 圆圈周围的图像与题记,壁画局部

这部分壁画同样也是以文解图,题记说明图像的含义。例如:图像内容为一个人头像,题记称:如若修行至尊观自在者说绮语、贪鄙语、无耻之语和妄语,就不能现见至尊观音,因此要离舍〔图七:1〕。图像内容为祭司做法事的场景,题记称:大悲观音行者除了重大事务以外,不要做四种无分别无罪前行的行为〔图七:2〕。图像内容为僧人跪在酥油灯前,题记称:要时刻敬奉三宝〔图七:3〕。图像内容是一位僧人面对佛塔,题记称:一刻也不离开三宝所依,虔诚敬奉三宝上师〔图七:4〕。图像内容为心脏中心有只蝎子,题记称:大悲观音行者要舍断隐匿罪过和不懂忏悔的行径〔图七:5〕。图像内容为是僧人躺在地上睡觉,题记称:大悲观音行者要断舍贪图安乐,懒散懈怠和非时而眠之的行为〔图七:6〕。图像内容为手持人头的妇人,题记称:贪恋女人,心被女人带走,要避免倾心于女人,或被女人引诱,要断舍〔图七:7〕。图像内容为口生莲花图。题记称:说话时平心静气、轻声细语、恰如其分......,掌握了七种讲话技巧,就能口生莲花〔图七:8〕。图像内容是心脏,题记称:观音行者若内心不能平静,散乱起伏,朝三暮四,这样的行者无法看见至尊,要断舍。图像为一条盘起来的花蛇,题记称:大悲观音行者要舍弃贪心、嗔心、痴心和嫉妒之心,不能存害人之心。图像为一个牛角,题记称:大悲观音行者,如果心胸狭小,如同牛角,口沿宽大而内部狭小,则不能修得观音,因此要断舍。图像为一个插羽毛的瓶子,瓶底有一个洞,题记称:健忘是困扰忆念的烦恼,就像漏底的瓶子一样,要断舍。图像为一个人手持刀剑实施暴力的场景,题记称:观音行者要舍弃自大、蛮横、杀掠和殴打,舍弃手持武器随意威胁伤害他人的行为〔图七:9〕。图像内容为口中出箭,题记称:观音行者要断舍恶语中伤和讽刺挖苦他人,或故意用利箭般的恶毒语言攻击他人〔图七:10〕。图像为一根两头尖针,题记称:对真理疑心重重、犹豫不决,将会一事无成,如同二头针不能缝纫一般,所以要舍弃二头针一般的疑心。图像为一位盛装的新娘,题记称:知羞耻、畏罪过,行动谨小慎微,戒除一切罪过,像新娘一样〔图七:11〕。图像为飞鸟与影子,题记称:善与恶的因果,如影随形,一刻不离,这个道理要始终牢记在心,要弃恶扬善。图像内容为扬鞭策马的僧人,题记称:大悲观音行者要以救度三界广大无数有情众生并令其成佛为终极目标和初心,为此,要始终借助方法的双脚和智慧之眼的骏马,以精进为鞭子,快马加鞭〔图七:12〕。图像内容为黑人实施暴力的场景,题记称:舍弃诬陷他人、压制他人的行径〔图七:13〕。图像内容为称重的场景,题记称:对于食品、饮品、衣物、药品与卧具等物品的使用要适度适量,品性要耿直、不偏袒,像天平秤一样公平〔图七:14〕。图像内容为一个农夫犁地的场景,题记称:大悲观音行者修行,就像农夫播种,如果机缘不成熟,种子就不能生长发芽;同样,学修佛法也要把握机缘,获得暇满人身,播种善业种子,才能让菩提的禾苗生长,并最终获得三身之果〔图七:15〕。图像内容是个两个人的场景,前面是一个人端着盆子,后面是一个壮汉持剑和斧子准备砍向前者,题记有点模糊,大意为:佛教正住、正知和不放逸三者在修行中极为重要,专心致志是精进之具神足,聚精会神而不涣散是心之具神足,修行者要时刻聚精会神于修行,就像手捧盛满油的盆子前行,就是有人从后面执刀剑呵斥,也不分神〔图七:16〕。

图七:1 人头像,壁画局部

图七:2 做法事的祭司,壁画局部

图七:3 敬奉三宝,壁画局部

图七:4 一刻不离三宝所依,壁画局部

图七:5 心脏中的蝎子,壁画局部

图七:6 非时而眠,壁画局部

图七:7 手持人头的妇人,壁画局部

图七:8 口吐莲花,壁画局部

图七:9 手持刀剑施暴的人,壁画局部

图七:10 恶语伤人,壁画局部

图七:11 盛装的新娘,壁画局部

图七:12 扬鞭策马的僧人,壁画局部

图七:13 施暴的黑人,壁画局部

图七:14 比喻正命的天平称,壁画局部

图七:15 播种,壁画局部

图七:16 聚精会神不放逸,壁画局部

壁画以上述二、三和四部分图像的内容最多,但是,只看图像并无法看懂壁画的内容,只有通过翻译识读藏文题记,才能读懂壁画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五) 六道轮回图与五道十地图的图像与题记
六道轮回图位于壁画右下侧,图像内容较为简单,由车轮和抓握轮的死神两部分组成。车轮由六条大小不同的同心圆组成,三个大的同心圆形成轮辋,三个小同心圆形成轮毂,六条轮辐,轮辋被分成12等分。与常见的六道轮回图相比,这幅图省去了很多图像细节和内容,只有大致轮廓。此图没有题记〔图八〕。六道轮回图的轮毂中央的圆圈内绘有鸟、蛇和猪三种动物图像,分别象征贪、嗔、痴三毒,表现佛教行者息灭三种烦恼,度脱六道轮回的教义。壁画中的车轮被六条轮辐分成六个部分,轮辋被划分成十二个部分。车轮的六条轮辐,象征佛教的三界六道,所谓六道,就是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三恶道为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车轮的十二个轮毂,代表佛教十二因缘,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但是这些并没有绘制出任何图像。总之轮回图的图像内容相对简单,但要素齐全。六道轮回图解释佛教灵魂不灭、业报轮回的思想,强调业报与轮回之间因缘关系,只要达不到涅槃,灵魂就会在业报的作用下,按照十二因缘的环节不断轮回,轮回在六道中的所有众生都要受尽各种痛苦。修行者只有息灭三种烦恼,才能度脱六道轮回。

图八 六道轮回图,壁画局部

五道十地图位于壁画左下侧,为沿着壁画左侧边沿自下而上绘制出的横格子,形状像梯子,自下而上攀爬。格子中的藏文书写了每个格子所表示的每个阶段的名称。图两侧的区域内是榜题〔图九〕。五道十地图也是西藏佛教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它表示的是藏传佛教修行者通往终极目标所要经历的道次。藏传佛教提倡三士道修行的理论学说,下士道修善业,修行的目标是来世不堕三恶道(畜牲、饿鬼、地狱),获得生存条件优越的人身或天人身;中士道修戒、定、慧,目标是从轮回中解脱;上士道发成佛心,修菩萨大行,并以密宗修持法缩短进程,目标是即身或数世以内修成佛果。五道十地的教义理论,最初由阿底峡传入西藏,后来宗喀巴大师(1357-1419)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撰写长篇巨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分广、中、略三部,全面论述依次修行直达终极目标的具体步骤。五道十地图,类似于行进路线的示意图,它将大乘佛教教义所阐释的修行者所要经过的五道和十地之复杂道次,以梯子形状绘在墙壁上,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修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按照道地次第渐次推进的教义。

图九 五道十地图壁画局部

(六) 壁画上沿的图像与题记
壁画上沿绘制了一排佛菩萨画像,共七身,一字排开(F1-F7)。分别是文殊菩萨、阿閦佛、菩萨、佛像、佛像、药师佛、金刚萨埵。每个佛像莲花座下面各有一排黑色长条,里面写有一记观音心咒六字真言〔图十〕。每个佛像下都有一记藏文题记,内容为尊神的梵文咒语和解释诵读咒语功德的文字。(此部分藏文题记和翻译从略)。

图十 壁画上部佛菩萨画像壁画局部

(七) 壁画下沿讲述观音心咒六字真言的来源与功德的三个榜题
壁画下沿的榜题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的榜题白底墨字,藏文乌坚体书写,通栏,共十行。下面的榜题红底金字题写,藏文乌坚体书写,榜题中间插绘了五天女供五欲图(G1-G3)。三个榜题内容是关于观音菩萨心咒六字真言的来历,以及诵读六字真言的种种功德。其大意是:观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非常殊胜,难得一见,念诵六字真言可消除罪业,往生到观音净土,获得不退转地;还可福德增长,获得佛之智慧,其信心永不减退,智慧清净,心生慈悲,每日圆满六般若,获得持明转轮王灌顶,到达不退转境地,进而快速成佛,免于遭受生老病死等所有痛苦,获得不可思议的观行等。大海中的每个尘粒和每一涓滴都可计量,诵持唵嘛呢叭咪吽其福德之量无人能计算;再如一百由旬之室充满芝麻,每日掷出一粒,其数有尽,诵持唵嘛呢叭咪吽,其福德之量无人能计算等。上述榜题中关于六字真言来历及念诵功德的论述经过比对,与佛教经典《宝箧经心要》和成书于1388年的《西藏王统记》中关于观音六字真言的论述非常相似。《西藏王统记》的作者萨迦索南坚赞(1312-1375)出生于萨迦夏鲁康萨宫殿,其父亲为萨迦长官达钦桑布贝,母亲为玛久循努本,就是夏鲁寺供养人古相家族。萨迦索南坚赞25岁时拜夏鲁寺住持布顿仁钦珠为师学法,萨迦索南坚赞的舅舅古相扎巴坚赞出资对夏鲁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扩建和壁画绘制,所以四臂观音壁画榜题中的内容与《西藏王统记》近似,也就不难理解。榜题中插绘了五欲供图,画面中的五位天女一字排开,身色各异,头戴各式宝冠,佩戴耳铛和项链等五种庄严,上身裸露,下身着裙,手举五妙欲供养,从左至右依次是供水、炉、灯、花和神馐。

(八) 壁画中的观音心咒六字真言题记
四臂观音壁画中题写有很多六字真言,均用藏文乌金体书写,黑底白字,十分醒目。有的题写在藏文题记中,有的题写在壁画空白处,整铺壁画总计约100余条,其中壁画下沿三个榜题处出现最多。壁画中重复出现的观音心咒六字真言,与榜题中对六字真言的来历和念诵六字真言功德无量的解释说明相呼应,都在强调念诵观音心咒六字真言可以消除修行者的一切罪业,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的教义思想。这种念诵观音六字真言经咒、持观音名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信仰,是观音信仰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形态特征,夏鲁寺四臂观音六字三尊画像和六字真言证明,这种信仰在13-14世纪的西藏已经流行。

三 结论

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内墙东壁元代四臂观音壁画的内容,涵盖了藏传佛教基本教义和主要信仰形式。其内容包括了藏传佛教密宗观想图四臂观音六字主从三尊像,大乘佛教戒定慧三学、般若六度、三十七道品、六道轮回和五道十地等抽象深奥的教义理论,以及诵持观音六字真言信仰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幅藏传佛教基本教义的图解。

壁画运用图配文和以文解图的表现形式阐释了藏传佛教奉行显密结合,修身与修心并重的宗教思想,譬喻说明大乘佛教三学、六度与三十七道品的教义内容,阐释了观音行者在行动中如何践行的具体方法,图像的内容只有借助翻译和识读藏文题记才能读懂。

壁画经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图像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布,把密宗四臂观音六字三尊观想图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表现了藏传佛教奉行密宗修行的信仰习俗;同时,又把大乘佛教显宗教义戒、定、慧三学的内容分布在密宗观想图像的周围,表现了藏传佛教显密并重的思想;把戒、定、慧的三个内容分布在三角形的三个边上,表现了三学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把大乘佛教般若六度的内容绘制在三角形之外的圆圈中,表现圆满六度万行才能到达彼岸世界的思想。表现核心教义的图像与题记被放在三角形、半圆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之内,相互分隔开来,形成了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壁画表达了藏传佛教要大小乘并重,显密结合,外持声闻戒、内修菩萨行、密修二次第,阐明了佛教修行者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脱离六道轮回,修行中要智慧与方法结合,渐次通过五道十地,最终达到彼岸世界的佛教教义思想〔图十一〕。因此,可以说这铺壁画的设计和构思,经过了精心安排和缜密的思考。

图十一 壁画画面中表现壁画主题内容的图像与图形,局部

从绘画技法的层面看,壁画中央的四臂观音主从像和上沿七尊佛菩萨画像,采用简洁、对称、平面、静止的构图方式和佛菩萨像程式化绘制方法,而其他图像大多运用写实手法,无论是人物画像,还是动植物、器物以及场景和瞬间的动作等。例如缩头的乌龟、胆小的狐狸、人体的器官心脏、睡懒觉的僧人、酥油灯前礼佛或耕作的农夫等,尽管画工略显稚拙,但是生动有趣。用来叙事的图像内容不是随意,而是精心挑选,恰当运用事物的特性,鹰隼和蝙蝠的敏捷、绵羊的忍耐、黄牛的倔强、猪獾的执着、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等,都是抓住了某个事物的性格和特征。

因此,无论从壁画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还是壁画中图像的选择和布局看,这样一铺图形、图像以及结构逻辑和题记说明文字如此完美结合一气呵成的壁画绝非出自一般画家之手,应该是一位绘画技艺娴熟佛学理论造诣高深的大师设计绘制,或者是团队合作完成。

西藏及喜马拉雅地区的佛教绘画,按照图像内容通常被划分成具象类(Figurative)、叙事类(narrative)和图解类(diagrammatic)三种类型,其中具象类绘画作品主要表现具体的佛教人物形象,叙事类是指描绘具体事件,图解类绘画作品是用图像和图形来表达抽象复杂的佛教教义。夏鲁寺措钦大殿回廊内墙东壁元代四臂观音壁画,是一铺非常典型的图解类佛教绘画,用简单的图像形象直观地阐释教义复杂深奥的教义理论,指导信众修行实践。设计者把壁画绘制在大殿回廊的墙壁上,信众沿着大殿回廊顺时针行进朝拜,走到东壁内墙的贤劫千佛壁画结尾处便可观瞻。
这铺壁画直观地表达了13-14世纪藏传佛教所奉行的教义理论和修行方法,因此,它是佛教在西藏本土化过程中一个具体例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2 10:39 , Processed in 1.10051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