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庆当铺的发现及重新整修 鼓楼边上的南锣鼓巷中段路东,有一个保存完好的老当铺门脸——万庆当铺。万庆牌匾下的古墙青砖,因百年风雨磨蚀严重。墙面上三处门洞为万庆当铺的店门,现在当铺铁门就密封在墙内,当铺门脸儿,是灰砖砌成近 3米高的墙体,包括两个小门和一个大门,宽约20多米。 南锣鼓巷的东侧和西侧共有17条胡同,而这17条胡同里边,住着17位清末的大官或显贵,他们基本上就是这家当铺的客户。 在南锣鼓巷胡同整修过程中,拆出了一个完好的清朝老当铺门脸——万庆当铺,当年南锣鼓巷就已经被达官贵人看作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是清末京城五大当铺之一。 墙面上三处门洞为万庆当铺的店门,仍保存较好,现在当铺铁门就密封在墙内。当铺门脸儿,灰砖砌成的近 3米高的墙体,包括两个小门和一个大门,宽约20多米; 中间的一个小门上由石头刻成繁体“万庆”二字。 据1940年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调查室编写的《北京典当业之概况》记载:“万庆当铺,位于南锣鼓巷3号,成立于民国二年一月,注册资本为14000元,有职员共8人,它是清末、民国初年京城五大当铺之一,经理郭润田。 当时,京城当铺以铺掌姓氏著称的有常、刘、高、董、孟”五号,万庆当铺属于“当铺刘掌管。南锣鼓巷东西两侧的达官显贵,是万庆当铺的主要客户。 墙洞里露出了一片绿色琉璃瓦当,雕刻着游龙,能想象出当时建筑的辉煌。 当年当铺门前的夹杆石。 在万庆当铺门脸旁边,还有几十年前留下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极具时代烙印的标语。 2006年8月,万庆当铺重新整修,露出“万庆”两个字,它的出现也为南锣鼓巷又添了一景。 万庆当铺的历史 万庆当铺于1913年成立,它是清末、民国初年京城五大当铺之一。当时,京城当铺以铺掌姓氏著称的有常、刘、高、董、孟五号,万庆当铺属于“当铺刘”掌管。据说,当铺最早的东家曾在内务府当差,掌管着皇家金库,居住在南锣鼓巷的蓑衣胡同。由于家中有钱,附近居民称其“金王家”。清雍正年间,俗称“内府官当”的皇室内府典当业创办,用以解决八旗兵丁“人口日繁”而造成的日用困缺、生计艰难等问题。因为当时的清廷不准八旗子弟经商。许多满人官员只得私下与汉人合营,由汉民出面,经营钱庄、票号、当铺等生意。 过去北京老人常说:话礼多动钱急,此人必是外八旗;树小房新画不古,此家必是内务府。内务府是管理皇家事务的,就是管皇家日膳、服饰、库贮、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等事务,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内务府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最重要、最肥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内务府大臣作为皇家的大管家,由皇上家的包衣,也就是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十五个包衣佐领、十八个旗鼓佐领、两个朝鲜佐领、一个回子佐领和三十个内管领的包衣人及太监来管理。 在南锣鼓巷秦老胡同住着一个叫增崇的,和“金王家”住没多远儿。这个增崇家,和金鱼胡同的那桐家据说都是三代内务府总管(当然管的内容应该不同)。增家的宅院原本就是秦老胡同一个门脸,没两年就占了多半条街。就是这么有钱。钱多多的增家找了个会赚钱的伙计:刘文祥。刘文祥本来是宁波慈溪的师爷,跟着任满的上级来京交差。结果上级点儿背,得了急症死在了京城。刘文祥因为发送上级的灵柩回老家,借了增崇的钱还不上,于是跟增崇商量借钱做买卖,遂成了东家增崇的伙计。那时候,做生意的人有时候拿着整块的银子不方便,所以需要兑换成铜钱,刘文祥脑瓜灵活,用增崇的本钱,在富人扎堆的东四牌楼支了个摊子,兑换零钱。刘文祥人活泛、生意挺好,慢慢就在北京站住了脚。他的儿子刘槐庭比刘文祥更胜一筹,青出于蓝的刘槐庭,不但帮着增崇赚了大钱,还发展了很多东家:庆王爷、恭王府、那家(那桐家族,内务府大臣后升为军机大臣)都是股东。庚子年(1900年)挤兑潮,刘槐庭靠着内务府股东的硬关系,上书皇帝得到支持,从宫里一车车拉银子支持,安全度过了危机。赚了钱的刘家,在马大人胡同建了一座四进五院落的花园豪宅,还花了五万大洋建了一个戏楼和能容纳500人的观戏大厅。兴盛时,刘家由钱庄转行当铺业,曾在京城创办了十三家当铺、在天津开了四家当铺。至于南锣鼓巷的这间万庆当铺,应是刘槐庭五女儿嫁到“金王家”后的产业。 北京闹八国联军的时候,当铺受损严重,万庆当铺被洗劫一空。日本人来的时候,正赶上万庆当铺少东家上学,胡同里的穷娃们可见着富二代了,就围着他问这问那。他害怕地强调,自己家只是伙计,每月只挣多少多少钱,这话听着就假。撑过了晚清、八国联军、民国、抗日,万庆当铺没有挺到解放这道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因衰败关门,在店铺前盖小房遮住店名“万庆”二字,并将店铺出租。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4 , Processed in 1.08480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