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作为世界历史名城与古都,北京是侯仁之先生心中的圣城,荟萃了璀璨的建筑文化。其中,寺院如同建筑之音符、艺术之花,在这座城市中奏响了属于自己的乐章,并绽放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典雅的殿堂、精美的雕刻、瑰丽的彩绘,将寺院建筑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城市形象与文化遗产中动人的旋律和亮丽的风景线。 寺院样式绚丽多元 “庙宇甲天下”。北京的寺庙历史悠久,规模和特色各不相同,既有隐匿于幽山林间的清净禅院,也有融入都市风貌的繁华寺庙。不论是皇家寺院还是民间小庙,每座寺庙都散发着别样的气息,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异国风情巧妙地融合在建筑音符中,创造出绚丽多元的寺院样式。 潭柘寺丨图源网络 “深山藏古寺”。提起潭柘寺,不禁会让人想起“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寺院,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原名嘉福寺,清康熙皇帝曾赐名“岫云寺”。潭柘寺身处深山丛林中,静坐于宝珠峰南麓,周围九峰环护,即回龙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寺内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塔等,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历史流传,潭柘寺曾有房999间半,北京故宫则有房9999间半,就有了潭柘寺建筑影响了故宫的说法。当年修建紫禁城时,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现今的潭柘寺仍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院古建筑群。 雍和宫丨图源网络 “朕之中国大庙”乃是乾隆皇帝对雍和宫的赞誉。这座位于京城二环东北隅的都市寺院,曾是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府邸,又被称为“龙潜福地”。清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宫为庙,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交融与共生的形态。雍和宫中轴线各殿宇采用红墙黄瓦装饰,皇家建筑文化自在其中;殿堂匾额四种文字书写,即满、汉、藏、蒙,象征着民族文化的融合。更有中西合璧的大经堂,以印度式“曼荼罗”思想意象在寺院空间中投射为基础,其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一座建筑合围拱卫,象征佛教文化的宇宙观。对此,金梁先生称之为“一个别开生面的伟大作品”。 香山碧云寺丨图源网络 “西山一径三百寺,唯有碧云称纤秾”。香山碧云寺以园林式建筑风格而著称——宗教景物、自然风光和人工山水互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宛如诗意的景致。为了营造园林式的诗意景致,古人运用园林理法。首先从灵泉引水,顺势而流,打造出曲、直、方等形态各异的水体。《长安客话》云:“水自寺后石岩出,喷薄入小渠,人以卓锡名之”。依托于卓锡泉,而修建了水泉院。泉水自院内穿过一道墙,分成数道流水,环绕竹林,最终注入主殿前的荷沼;其次,碧云寺建构叠石造景的庭院环境,将池山、台山和墙山,与寺庙样式紧密结合,在空间方面起到遮挡、围合、装饰等功能。最后,利用群植、孤植、丛植、对植、列植等植物配置方式,渲染宗教的色彩和意境,同时发挥了柔化建筑或庭院边界的作用。 古塔熠熠生辉 北京是一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却又处处可见朴素淳厚的古塔。这些古塔,或凌云而起,或隐于街角巷尾,或矗立山野丛林,犹如一座座庄严的守护者,映衬着现代都市的繁华与静谧。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现存古塔上百座。从形式上而言,这些古塔包括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组合式等。从建筑材料上而讲,又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等。纵使说北京的古塔仪态万千,也不为过。 天宁寺塔 八大处佛牙舍利塔 天宁寺塔和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是佛塔中“一老一小”的代表,各自展现了独特的历史陈迹。天宁寺塔“老当益壮”,是京城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对研究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有重要价值。梁思成先生在《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一文指出,其属于辽代建筑,具有典型的辽代末期风格特点。天宁寺塔属于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57.8米,雕刻有狮头、坐佛、云龙、金刚力士等图案。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是北京地区最年轻的佛塔,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同样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灵光寺原有一座招仙塔,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炸毁。后人在招仙塔的残体中,发现了佛牙舍利。于是,1958年,国家开始重建新塔,1964年春全部落成,即佛牙舍利塔。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修建的第一座佛塔。 燃灯塔邮票 “一支塔影认通州”。通州燃灯塔是京杭大运河地标式建筑。古时漕船北上,船夫水手望见燃灯佛舍利塔,便知到了京城的东大门。燃灯塔的历史比大运河要古老,据说北周时就已修建。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古有曰佑圣教寺者,今通州学宫也。宫墙外片地,故塔存焉。 塔级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围百四尺,中空供燃灯古佛。”燃灯塔与天宁寺塔的建筑形制相近,在整座塔上共悬2224枚风铃,伴随着微风浮云,不用走近燃灯塔,就能听到悦耳的铃声。明代称其为“古塔凌云”,被列入“通州八景”之首。2009年国家发行的《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第一枚就是此燃灯塔。 北海白塔 妙应寺白塔 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既是桨声舟影同年的回忆,又让北海白塔家喻户晓。北海白塔是藏式佛塔,高35.9米,始建于清代顺治八年(1651)。这种类型的塔最大的特点就是塔身呈覆钵式,犹如一个倒扣的钵。正面有眼光门,内刻藏文咒语。距北海大约两公里外,还有妙应寺白塔,那是北京地区体量最大的藏式佛塔,因而显得有些“敦实臃肿”。 转轮藏别有风情 转轮藏是一种可以储存经书的寺院建筑,早在南朝梁就已出现,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对转轮藏做法有详细记载。相比古塔的雄伟壮观,转轮藏的体量略小,而且算得上稀有的建筑。目前,北京地区只有三座保存完好的转轮藏,分别位于智化寺、雍和宫和颐和园。 智化寺转轮藏 智化寺转轮藏是北京仅有的一座明代遗例,高近5米,直径约4米。汉白玉须弥底座雕刻有卷草、莲瓣等纹饰图案;中央藏身为木质八面经橱。每面经橱置9排5列抽屉用于存放经书。经橱表面刻有佛龛,内浮雕释迦像。藏顶莲花宝座上,端坐有一尊施“智拳印”的毗卢遮那佛像,面部圆满、双肩宽厚,具有典型明代宫廷造像的特点。虽说为转轮藏,但智化寺的却不能转动。 雍和宫转轮藏 雍和宫和颐和园的转轮藏同属于清代。雍和宫转轮藏为木刻彩绘八角塔重楼式形制,内有藏轴贯穿整体,藏座被呈绿松石色的木刻山遮挡。木刻山石周围有八大金刚力士嵌入其中。藏身以朱红色为主,兼有蓝绿点缀,分为上下两层,均有回廊环绕,在斗拱、梁架、普拍枋等处施以彩绘,正额坊绘有龙凤和玺彩绘,垂莲柱、花罩和雀替则采用最高等级的浑金做法。颐和园转轮藏是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中的景观,与雍和宫转轮藏采用相同的定列而制。根据《万寿山工程则例》,颐和园转轮藏是仿雍和宫之例,但其隔扇门不能打开,并且以花鸟和渔樵耕读等彩绘为主。作为清代皇家寺院建筑的单体个例,两座转轮藏具有重要观赏价值和历史意义。 漫步北京,沉浸在城市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中。寺院让城市更加完整和鲜活。在这些庄严而神圣的寺院建筑中,民众可以领略到北京文化的自信和包容。无论是追寻历史足迹,还是感受内心寄托,寺院建筑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邃的空间。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9 , Processed in 1.08437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