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船过金鳌玉蝀桥 都知道北京是座北方内陆都市,可我要说老北京城内,却是有海的,还不止一处,您可能会不信。但北京的确有西海、前海、后海,还有北海、中海、南海,这还只是内城。当然,这六海其实是六湖,但不大的内城,在宫殿寺庙街巷之间,容纳下这六个大湖,又有景山白塔山点缀其间,也堪称山水都市了。 北京内城的这六处水面,调养了北京城的精气神,也涵养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气度,可谓气蒸波撼,牵连古今,又摇出波光粼粼的未来。 甚至北京城向来的选址,都是同水高度相关的。早期的城市选址,往往是大道的交叉点上,以及大河的河湾渡口附近,北京城早期的位置,也就是蓟城所在,正是永定河古渡口附近,太行山、燕山古大道交汇处的高地。 南御河桥旧照 不同时期,水源地不同。早期的莲花池是蓟城、幽州、辽南京和金中都一脉相承的水源,且走今莲花河一线,直接供应了宫苑用水,营造出海上三仙山的经典意境。后来这一水源地不堪重负,又因年深日久而水质苦涩,到了元代再要营建都城时,干脆选择了高梁河、白莲潭这一新的水源地,也就是后来的六海之地。规划者奇思妙想,在潭东画了一道竖切线,是为中线,在潭西竖切,则是西线,对称划定东线,又以最南水面定城市南线,对应出北线,如此,一个棋盘式布局的伟大都城——元大都就此兴起,一举奠定了今日北京的核心格局。明初重新规划北京城布局,同样跟水有关,积水潭向东有坝河,明初为防元兵反扑,利用坝河为护城河,仓促加筑一道城墙,后来就成了德胜门安定门一线的明清内城北墙。永乐帝定都北京,城墙南扩时,又同步开挖南海,从此奠定了皇城三海格局。 元代皇城一大特点,则是将白莲潭南半水域也即后来的“西苑三海”整个包在其中,作为太液池,围绕水面布置了皇帝、皇后、太后和太子的四处宫帐,池中的琼华岛便是万岁山,列为三仙山之首,是为皇城轴线的标志、全城的制高点。白莲潭北部水域元代称积水潭,也叫海子,就是大湖的意思,元人纵横恣肆,正需要这样一片汪洋大水,做辉煌都城荡漾的魂魄。元大都的积水潭和太液池各有水源,前者之水来于瓮山泊,源于白浮玉泉诸泉,由高梁河来水;后者则自玉泉山,专开金水河供应皇城,沿途周密保护,逢山开道,遇河架槽,生怕有所污染。从此白莲潭在皇城北墙一分为二,各有水源,互不相通。到了明清,皇城内外依然是这两片大水面,变化则在于皇城外金水河废弃,水全部由长河、高梁河一路输送而来,积水潭海子一分为三,西海还叫积水潭,过德胜桥则为什刹海,又叫后海,过银锭桥则为什刹前海,皇城之内为北海及中南海,统称西苑三海。金水河断供后,由西海专开一条引水河,是为月牙河,直通前海,以此为调节水库,由西压桥下进皇城,通北海,供应皇城水面,同时这流经诸多王公府邸的月牙河,也涵养了诸多名园。供应皇城之外,若有多余之水,则由前海通过银锭桥自然倒流后海,是为银锭水倒流,实则后海为一大蓄水池。 围绕这番布置,设有许多桥梁,最著名则是前海同中轴之交点万宁桥,这也是澄清上闸所在,中闸则是东侧的东不压桥,下闸则在其东之望云桥旁,又顺皇城东墙转而一路南行,称为玉河或御河,这御河上有东安门内望恩桥和御河三桥最为知名。西压桥下,水入皇城,北海及中海之间为金鳌玉蝀桥,琼华岛及团城之间为堆云积翠桥。自北海单引出一水,经景山西入筒子河,进紫禁城,在入筒子河之前有鸳鸯桥,宫内有内金水桥。由南海日知阁下,东出一水,是为外金水河,天安门前架外金水桥,此金水河便是元代金水河之余脉,河水最终同御河水一同入前三门护城河、通惠河,一路东去。 这便是北京的六海八水: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通惠河(含玉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门护城河、长河、莲花河。跨于其上的桥梁,处于交通要道,除万宁桥、堆云积翠桥和金水桥外,如今大多已非原貌,有些还有遗址可寻,比如东不压桥,有些则深埋地下,比如御河桥。 1843年皇城水系 提及万宁桥,往往会说到大都漕运直通城内,漕船可达积水潭,常常引用的直接资料,主要是《元史·列传·卷五十一》所载:“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但“舳舻蔽水”,并不见得一定是漕船,起码不好确定是大型漕船。大船入城,水关就需要很高大,这在相关记述中是没有特别提到的,再就是一座座桥,就需要是高拱桥或者干脆是断桥,最典型如万宁桥,即使从元代河底算起,到拱顶也只有六米,如何行大漕船?更何况还是逆水行舟,靠澄清三闸节节提水,又要在澄清下闸处拐一个直角,难度可想而知。更可能的情况,应是在城外换小舟,将城内市场所需通过水陆并进的方式,运进大都城内。而且根据史料,元末时候,船已经停泊于文明门外,没有入城一说了。如果漕运不入城,则明代皇城东墙将御河括入城中而导致漕运中断之说亦不成立。 万宁桥及镇水兽 城内河道的这诸多桥闸,也许更多是调节水量、泄洪排水之用,甚至可以说,皇城之外的积水潭三海,到了明清时期,更多是服务于皇城内西苑三海的调节水库,从万宁桥通往南水关的御河,也更多是排洪泄水之用,同时兼做皇城内的景观河。而环绕内外城和紫禁城的护城河,则是沟通城内外河湖水系的大动脉,最终都归于通惠河,滔滔东去了。 至于金鳌玉蝀桥和堆云积翠桥,更是为皇家服务的景观桥,明代因为御船有三海行舟的节庆游乐传统,所以联通北海中海的金鳌玉蝀桥是断桥,配有木制可拆卸桥面,以便过大型御船,到了乾隆时,此种传统不再,也就改为石拱桥了。 到了民国,皇城随皇权消失而失去禁区定位,让位于四通八达的近代化城市需求,月牙河、御河等逐步改为暗沟,月牙河如今是柳荫街,御河如今是正义路,御河桥、望恩桥、鸳鸯桥等皇城内桥梁也逐渐改平甚至埋于路下,有些也只剩地名了。护城河也大部分改为暗河,北京人称之为盖板河,如今尚可见旧观的主要还有北护城河一段,及外城南护城河等处了。 但六海依然可观。古老的积水潭颇多变迁,在北京话中,它更惯于被称为“积水滩”,这是和后来水面缩小、河滩遍地有关的语言记忆,月牙河临近皇城时的那片水面,后来成了什刹海体校,它同前海之间的响闸堤坝,曾是著名的荷花市场,如今倒是依然在的。什刹海则连同银锭桥、万宁桥、烟袋斜街乃至鼓楼,继续着京城数一数二的老牌休闲游玩胜地的角色,其人间烟火气同东侧的南锣鼓巷遥相呼应,在老城的上空盘旋缭绕,是为不灭的城市魂魄。 内金水桥旧照 倒是金水河、金水桥变化最微,从外观到功能定位,都可谓亘古不变的象征、非同小可的地位和不言自喻的高高在上。而借着中轴遗产保护的契机,正阳门前护城河上的正阳桥,有望重见天日,桥头的镇水兽在两米五的地面下被惊醒,其他三只虽渺无踪影,但这一桥一兽,已经足以让人想象旧日时光:那高大国门之前的三道白玉石梁,以及桥头盘踞的神兽和辉煌的正阳桥牌楼。 至于北京城更为远古的生命印迹——莲花池,则回归了更为自然野趣的面貌,北京城在莲花河同高梁河这两河之间,辗转挪移,历代以来,开金口河、金沟河、长河、御河、坝河、闸河、通惠河、运粮河,不断尝试引流灌溉、漕运、泄洪、供水乃至观光游赏,几经变迁,河道成为斜街胡同,池沼填为平地又起高楼,桥梁隐于地下只剩地名,让有思古之幽情者每每走过而浮想联翩。 如果我们俯瞰古老的北京城,您会发现棋盘布局之间,是大片的水面,其形成可追溯至远古,那些坑塘河渠,依然是泄洪的主道、调水的要津。而人工的建筑和街巷,却面目模糊,隐现于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之间,不过是时代的几句注脚。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17 , Processed in 1.08165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