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交民巷御河故道探寻

2024-1-16 09:40|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东交民巷

摘要: 据《北京地方志》记载:“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的总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起不小轰动,北京人也为之骄傲和自豪。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也是与北京相关的第7个世界 ...
据《北京地方志》记载: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的总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起不小轰动,北京人也为之骄傲和自豪。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也是与北京相关的第7个世界遗产项目。北京引以为傲,北京也确实有引以为傲的资本:世界著名运河诸如德国的基尔运河、巴拿马的巴拿马运河、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运河、美国的伊利运河,甚至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国南运河等,在开凿时间和里程上均远不如京杭运河。

进入遗产名录与北京相关的遗产点还包括昆明湖及绣漪闸;广源闸、高梁闸、澄清上闸(含万宁桥)、澄清中闸(含东不压桥)、南新仓、平津上闸;与北京相关的河道包括通惠河段主线,玉河故道,长河;后续列入的遗产点有永通桥(含御制通州石道碑)、通运桥、汇通祠、什刹海、白浮泉。这些至今遗迹尚存的河道、水闸、祠堂、仓库、泉眼,构成了千里大运河的肌理,在曾经的岁月里,浓墨重彩地书写过北京的历史。而上述遗产点的重中之重,当首推通惠河的开凿。因为通惠河的开凿,才使上述遗产点得以成立并逐渐鲜活生动起来。”

元代通惠河自瓮山泊以下,沿今长河、高梁河,入积水潭。然后从今鼓楼南面的万宁桥(俗称后门桥)下流出,经过东不压桥、北河沿、南河沿、过正义路东南行,经船板胡同、北京站,出东便门,接闸河至通州入白河(今北运河)。

为了“节水行舟”,元代郭守敬在沿河上下,每十里设船闸一处,每处设上下闸门两座,上下闸门相距一里多。共建船闸十一处,计:二十四座。其中:

文明闸二座:

上闸在正义路北口;

下闸在今台基厂二条胡同中间,明初不再使用。

魏村闸二座:

上闸在今船板胡同东口;

下闸在今北京站东南,明宣德年间废弃。

元、明东交民巷地区(南熏坊)御河故道示意图

(东江米巷:御河北桥-台基厂二条-船板胡同)

御河经正义路北口、台基厂二条(解放后,曾在台基厂二条地下发现水闸——小编注),再南拐行至船板胡同东口(参见上图)。今天,行至这里很少有人会想到自己是在运河故道上行走。

明代,北京城垣改建,从澄清闸以下到魏村闸(即:船板胡同-北京站东南)河段被圈入皇城内,致城内不复通航。明正统三年(1438年)修复通惠河,新建大通桥,改由东便门外大通桥为通惠河起点,其后,在大通桥北岸开支河,漕船可达朝阳门和东直门。

泡子河

在元代,北京城东南的泡子河是通惠河在城外的一小段故道,故地势低洼。

明迁都北京后,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移二里,重新挖掘护城河。在建城过程中,泡子河被圈在城内,但继续利用这一段河道,引出“六海”(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和南海)的洪水。由于这里是内城较低洼的地方,沿河有数个积水的水洼,小的有十余亩,最大的有近百亩,北方人称之为“泡子”,这条河也就被叫做了“泡子河”。

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记载:此处“前有长溪,后有广淀。高堞环其东,天台峙其北”。

泡子河有两条河道,一条起始于贡院以东,经古天象台向南流入“泡子”;另一条则是通惠河的故道,起点是船板胡同西口(东口为魏村上闸,上游接东江米巷御河段来水,可见整个船板胡同原为通惠河故道。——小编注),沿内城前三门城墙的北城根,向东汇入“泡子”。

至于泡子河的水源,《帝京景物略》说:“洼然一水,泡子河也。积潦耳……”说明是由于地势低洼,积雨水而形成的。泡子河在今天的北京火车站一带。泡子是北方人的叫法,指的是有积水的坑塘洼淀。明孙国敉的《燕都游览志》说泡子河“前有长溪,后有广淀,高堞环其东,天台峙其北,两岸多高槐垂柳,空水澄清,林木明秀”。泡子河周围还有吕公祠、慈云寺、华严禅林、太清宫、关帝庙等。河两岸还有不少私人园林,沿岸建有亭台、石桥,夏日林木苍郁,鱼鸟腾跃,景色幽雅别致,是浏览胜地。明末刘侗、于奕正写的《帝京景物略》也说“崇文门东城角,洼然一水,泡子河也……水曲通,林交加,夏秋之际,尘亦罕至”。

到了清代中叶的时候,内城的东南角上还有一个挺宽阔的水面。有两条水道通向泡子河,一条南北方向,起自南牌坊胡同中段以东,沿着朝阳门南城根向南注入这里。今日的泡子河东、西巷就是昔日南北方向的旧水道。

另一条东西方向,西北自船板胡同西口以南,沿着胡同的走向抵达崇文门东城根后,向东注入这里。这就是来自北御河桥的元代通惠河故道。

《北京地方志》记载:时间距隋炀帝接通永济渠的岁月过去了近700年,北京终于成为了帝王之都。此时,帝都需要大量的物资,驻扎北部边境的军队也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其他作战物资,仅靠北京湾及周边州县的物产和供给,是远远不够的。

元世祖忽必烈综合南北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考虑到对南方实施有效控制等重大因素,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批准了丞相伯颜的奏折,下令修建和整治南北运河的各段。于是大运河迎来了第三个阶段,即京杭大运河时期。这时,北京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运河体系中的地位。因为,京杭运河政治意义上的起点或者经济、文化意义上的终点终于正式落户北京城,当然这和北京作为首都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之前,水源含沙量极大的永定河,萧太后(运粮)河、金口河、闸河等时断时续,逐渐淤塞而不足为靠。郭守敬重开的“坝河”的水源来自玉泉水系,虽无泥沙之扰,却也水量不足,维护艰难,运量远远不能满足漕运的需求,同样也不足为靠。在巡察了大都的水资源状况和周围地形特点后,郭守敬提出了修建通惠河的规划,总体建议是扩大上源,引白浮瓮山河入积水潭,经玉河南折,接闸河,打通大都城海子和通州白河的水路交通。忽必烈极为重视,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命丞相以下的朝臣全体“亲操畚锸”到开河工地,举行了盛大的典礼。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工程全线竣工,漕船可以从三千里之外的杭州直达“海子”(现积水潭)码头。那时的“海子”堪称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漕船密密麻麻几乎遮蔽了“海子”的水面。从上都归来的忽必烈,看到如此空前的盛况,大喜过望,将这条人工河道命名为“通惠河”。

东长安街以南的正义路原名御河桥。

明代初年,御河南出皇城以后,放弃了通惠河故道,沿着一条新开辟的河道笔直向南,穿过正阳门东水关,进入内城南护城河。在这段新开的河道上,依次横架了三座石拱桥,东长安街上的北御河桥、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内的中御河桥和紧靠城根的南御河桥。

明代在北御河桥南侧的东、西两岸曾各立一座牌坊,额题“御河东堤”和“御河西堤”,御河新柳,葱郁可观,常为诗人题咏。

崇祯二年(1629),后金(清)大军攻进长城,京师戒严,“守城官军御寒无具,尽砍为薪,仅存翰院墙东一带矣”。

到了清代后期,这段御河被划入了外国使馆界。

1901年使馆界拆除了南御河桥,改为暗沟,作为六国饭店的停车场。

1924年刚通有轨电车时,此地曾有“御河桥”一站。

1926年,又改中御河桥以北至长安街一段的御河为暗沟,路面中间辟为绿化隔离带,仍以原来的东西河沿为通道。

到了30年代南河沿改为暗沟以后,北御河桥也被拆改为马路。

抗战胜利以后,命名御河桥东侧路为兴国路,西侧路为正义路。

建国后,两侧统一命名为正义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1:54 , Processed in 1.09561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