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梁启超北京寓所考

2024-1-20 12:50| 发布者: weiwei |来自: 北京市档案馆

摘要: 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著名学者、政治家与社会活动家,一生著作极多。他致力于将中华的传统文明改造为近代文明,对后世影响巨大。他一生足迹遍及全球,但他的政治生涯无疑发端于北京。从其个人经历看,除几次参 ...
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著名学者、政治家与社会活动家,一生著作极多。他致力于将中华的传统文明改造为近代文明,对后世影响巨大。他一生足迹遍及全球,但他的政治生涯无疑发端于北京。从其个人经历看,除几次参加会试外,个人首次婚姻完成于北京,且最终安葬于北京。戊戌变法流亡海外归来后,北京成为其主要的政治与学术舞台。下面介绍梁启超在北京的几处主要寓所,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

梁启超书斋

东城区北沟沿胡同52号

新会“老馆”与“新馆”

光绪十六年(1890),年仅18岁的梁启超首次进京参加会试。据其弟梁启勋在《曼殊室戊辰笔记》中记载:“十八岁庚寅,赴春闱,祖父以兄年稚远游,颇不放心,乃命先君子携之入都,寓新会新馆。是科下第南归。”这一年对梁启超的人生有着转折性意义。进京除参加会试外,因梁启超在广州乡试表现出众,时任刑部侍郎的李端棻将其妹妹李蕙仙许配给他。梁启超在其《三十自述》中称:“李公以其妹许字焉。下底归到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且见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参加会试,决定了终身大事,还到上海看到了大量西学书籍,开阔了眼界。梁启勋提到梁启超第一次进京入住的是新会新馆,现为西城区椿树街道下辖的永光社区永光西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街名)1号,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永光寺西街(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街名)的新会会馆建于清代,据《1947年各省会馆总登记表》记载,新会会馆于光绪乙酉年(1885)新建,馆内房屋共计102 间,可见会馆规模较大。1891年11月,梁启超入京结婚,梁启勋的笔记再次提到“是年冬入京结婚,寓宣南永先寺西街之新会新馆”。这里的“永先寺 ”当为“永光寺”。

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 ,梁启超再次入京参加会试,“是年夏,偕伯嫂李夫人南归,乡居一年有奇”。梁启超此次在北京寓居近半年。一年以后的甲午之年(1894),22岁的梁启超再入京,他在《夏威夷游记》中称“吾自中日战事以来,即为浪游。甲午二月如京师,十月归广东”。他在北京广泛结交各界名流,对甲午战事“惋愤时局,时有所吐露 ”。这一年他还是携夫人同来,寓居粉坊琉璃街新会邑馆。这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位于北京西城区陶然亭街道的粉房琉璃街115号梁启超寓所。据《1947年各省会馆总登记表》记载,这处会馆建于咸丰三年(1853),因早于永光寺西街的新会会馆,故称 “老馆”。登记还显示,“本会馆全部共有瓦房大小四十七间,灰房三间,馆外并无附属产业 ”。梁启超曾回忆他与夏曾佑(穗卿)及谭嗣同在宣南的交往时,称“他租得一间小房子在贾家胡同,我住的是粉坊琉璃街新会馆,后来又加入一位谭复生,他住在北半截胡同浏阳馆。‘衡宇望尺咫’,我们几乎没有一天不见面,见面就谈学问,常常对吵,每天总大吵一两场,但吵的结果十次有九次我被穗卿屈服,我们大概总得到意见一致 ”。夏曾佑寓居的贾家胡同与粉坊琉璃街相去不远。此后,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期间,宣南这一带的会馆成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士大夫在北京主要的活动地带之一。粉坊琉璃街115号的新会会馆现门牌号为粉房琉璃街115号,为2012年西城区普查登记文物,内部已成为大杂院。

2  西山与清华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及海外,直到1912年10月正式回国。在天津短暂停留后,梁启超于10月20日入京,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他写信向自己的女儿梁思顺透露“应酬之苦”。之后,随着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及币制局总裁,他在北京的时间越来越长,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多次萌生退意。1914年7月后,梁启超多次请求辞职,在当年10月的一封信中他提到“月来避嚣西郊,专事著述……以主峰礼意之殷,本不敢更为哓渎,惟自审菲材,舍文章外,实末由报国,而城市绝非读书之地,顷已在西山赁屋数椽,冀得稍理故业”。这封信后面还提到“下走郊居匝月”的说法,可见他至少从1914年9月就住在西山了。这段时间,他在西郊专心从事著述。1923年4月至6月,他还曾在西山的翠微山小住养病。5月8日,梁启超给梁思顺的信中说,“我在西山住了差不多一个月”,进城处理完事情,“我两三日后仍回西山,我在那里住得舒服极了”。到5月20日,在给康有为的信中又说:“启超一月前入京在密魔岩独居读书,闻讯即拟赴津敬谒……不审吾师拟入京否?翠微山色正佳,能来小住,亦一适也。”可见,梁启超对翠微山的山居生活很满意。

1914年冬天,梁启超假馆清华学校,著《欧洲战役史论》一书 ,成书后还赋诗一首,对清华的风物有赞誉之词。梁启超在清华的住所在工字厅后厅的“西花厅”,书房带小院,梁启超为其命名为“还读轩”。他深居简出,只想读书不受干扰。据其清华国学院的弟子杨鸿烈称:“梁氏一向自称为‘居住北京,经常人事冗沓,每日欲求二三小时伏案著述,也不可得’,所以才避地西郊的清华学校。”梁氏“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也不过在西园住宅附近喷水塔一带玩玩,有时对思礼叫‘一、二、三 ’的口令,使小儿子学点兵式体操而已 ”。

1920年结束欧洲游历回国后,梁启超多次在清华讲学,他自称“自民国九年春,归自欧洲,重理旧业,除在清华、南开诸校担任功课,及在各地巡回讲演外,以全力从事著述”。1922年和1923年,他都曾在清华短暂讲学。1925年起,梁启超开始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事务。9月13日他给梁思顺的信称:“我搬到清华已经五日了(住北院教员住宅第二号)。因此次乃自己租房住,不受校中供应,王姑娘又未来,廷灿又围困在广东至今未到,我独自一人住着不便极了。……王姨大约一、二日也来了,以后便长住校中,你们来信可直寄此间,不必由天津转了。”梁启超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还透露了基本的居住状态:“现在四间半屋子挤得满满的。我卧房一间,书房一间,王姨占一间,七叔便住在饭厅,阿时和六六住半间,倒很热闹。”可见,自此清华的教工宿舍成为他的固定居所,家眷子女等都住了进来。虽然梁启超仍感觉空间不够,但北院是清华学校建校之初专为外籍教师建造的住宅小区,是清华园内当时造价最高、设备最齐全的别墅式洋房。当时住在这里的皆西学部的外籍教师,而且绝大多数为美国人,所以人们称其为“外国地”或“小租界”。后来只有少数中国最有声望的学者进住,可见清华学校对梁启超来国学院任教的高度重视。1926年,梁启超因病住院几个月后,于9月6日入京,8日到清华进行开学演讲。9月14日的信中称“此后每星期大抵须在城中两日,余日皆在清华。北院二号之屋(日内将迁居一号)只四人住着,很清净 ”。基于对时局的判断,加之身体原因几次住院,梁启超于1927年6月初离开清华,前往天津。因此,他在清华北院教工住宅居住了近两年。

3  北沟沿胡同23号

北沟沿胡同23号是文物部门认定的梁启超旧居,1986年公布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北沟沿胡同,明代属南居贤坊,称学房胡同;清代属正白旗,乾隆时称为官学胡同,宣统年间称北沟沿,民国后沿用此名,1949年后称北沟沿胡同。据称因从东直门北小街至今北京站,原为一条排水沟,此胡同位于沟岸故而得名。

北沟沿23号宅院约建于清代晚期,院落坐北朝南,为东西两列多进四合院。东部为住宅,西部为花园,墙南端辟门出入。据20世纪末的调查,该宅院大门一间朝东,门内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大门北侧有十一间东房,第三间为拱券门,已封堵。一进院院内有南房五间,二进院正房三间,两侧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三进院有后罩房七间。该住宅西侧院原为花园,假山叠石现已无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处住宅成为职工宿舍。据近期查访,该处住宅已成为大杂院,宅院的街门是被称作“西洋门 ”的屋宇式街门,其大门门牌标示为北沟沿胡同23号南(东面),据进门的电表显示有多家住户。院落内基本是纵横交错的小胡同,建了不少低矮的小平房。西面另辟一门 ,门牌号显示为北沟沿23号北,内部也是大杂院。东面大门与西面大门之间的墙体还能看出整座宅院的规模。据称,梁启超自日本回国后就住在这里,是其民国初年在北京从事政治活动的历史见证者。

梁启超旧居

东城区北沟沿胡同23号南

4   南长街54号

南长街位于北京紫禁城之西,故宫西华门外。据《燕都丛考》记载:“天安门之西,皇城之南面,有门三,俗称南豁子。其中额曰南长街,民国元年所新辟也。入门而北,又北为北长街。”民国时期,梁启超与其弟梁启勋曾共同生活居住于南长街54号,现更名为南长街大宴乐胡同26号。梁启超在北京活动尤其是后来在清华国学院讲学时经常居住于此。这里是梁启超在京读书、著述、会客及休息的场所,故而很多相关藏书、字画、手稿、信札等都存于此处。1929年梁启超去世后,其物品主要由其弟梁启勋负责保存。

南长街54号何时为梁氏兄弟购得,现在还未有确切史料记载。推测应当在1925年底或1926年初。1925年11月9日他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说:“现在情形,在京有固定职务,一年中不走一趟天津,房子封锁在那边,殊不妥,我打算在京租一屋,把书籍东西全份搬来,便连旧房子也出租,或者并将新房子卖去,在京另买一间,你们意思如何。”结合上文他对清华住房拥挤的抱怨,他在这之后与梁启勋一起购房的可能性较大。梁启勋本来即是梁启超的家庭总管。早在1912年12月1日,梁启超在信中就说过:“汝二叔现在为我身边刻不可离之人,每日代我会客、办事、出纳金钱、管理寓中诸务,亦无一刻暇。”而且,这处房子应当是以梁启勋的名义购得,因当时有人称那是梁启勋家。据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的学生周传儒的记述,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梁每星期进城一次,住启勋家 ”。在梁启超给子女的信中,南长街作为住址出现主要都在1926年初以后。1926年2月9日,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说:“今日是旧历十二月二十七了。过两天我们就回南长街过新年。”几天之后又写信说:“前几天在城里过年,很热闹,我把南长街满屋子都贴起春联来了。”1926年6月、9月以及1927年1月,梁启超在给女儿的信中又多次提到南长街的生活情况。南长街也逐渐成为梁氏家族的避风港。如他在1927年1月2日的信中说:“现在细婆、七婶都住南长街,相处甚好,大约春暖后七叔或另租屋住。”1927年6月初,梁启超离开北京寓居天津,随着染病和住院,他基本不再回清华及南长街的住所。而南长街54号也基本由梁启勋及其家人居住并管理。1982年,梁家人搬离了南长街54号,2012年此处宅院被拆除。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1924年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去世后,由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负责墓地的选址及修筑事宜,梁启超及其子女给予建议,最终选定香山卧佛寺作为其家族墓地并于1925年完工。该墓地现在北京植物园内。1929年9月9日,梁启超被安葬于此,自此长眠于北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3 , Processed in 1.07872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