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府抗战后不停的洗地,直到今天,也有不少人把1931-1937年划定为“国府抗战准备时期”,那么这6年里国府的对日作战准备究竟如何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摸鱼的。 1937年2月,时任国府军政部次长的陈诚在国府的最高会议上做了一次军事报告,当时离全面抗战爆发还剩五个月时间,算是开战准备工作的成绩总结。 这些工厂的设计产能或许比较有限——比如钢铁厂产量仅20万吨、铜、钨、锡精炼厂的产量都仅两三千吨左右,但也算是给重工业打了个基础,如果能建成,对抗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不过仔细一看这些项目,1936年“开始建设”的占13个,“本年内即将建设”的16个。已经完工的呢?0!一个也没有——原来国府在长达6年的“抗战准备时间”,重工业方面的唯一成绩就是做了一堆PPT。当然,也可能打了几个地基、起了几堵围墙。 部分资料 不过,陈次长说了,这些项目“预计三年以内”,可以“树立坚固之基础”——经历了918事变、128上海抗战、长城抗战;签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一大堆卖国条约,据说是为了争取时间,可争取到1937年,国府诸公却觉得还可以摸鱼到1940年再说。更可笑的是,所谓的“年产20万吨钢铁”的钢厂直到1943年还是没完工,国统区的钢铁产量还是仅有7.7万吨: 同样的时间里,日本控制下的东北倒是建成了几个大钢厂,钢铁产量增长到了近87万吨。 国府玩不转重工业,这个大家都知道。既然没有钢铁长城,那就只能靠人数优势组成血肉长城了。可是,坐拥一个人口大国,国府在兵员数量上居然也处于劣势。根据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估算,双方开战后,日军的补充兵源为98万人、国军的补充兵源仅为73万人。而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就更悲观,认为日本常备军虽然只有17个师团30余万人,但开战后可以迅速动员扩大到100万人;国军空有183个师的编制,因为动员和交通落后等原因,实际能参加第一波作战的只有70余万人。实际上,1938年1月后,侵华日军中近90%都是预备役、后备役人员: 资料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战史研究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当时的日本拥有完善的征兵和预备役制度,老兵退伍进入预备役、新兵入伍进行训练,环环相扣。战时只需要征召预备役人员入伍充实部队,就可以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而募兵制,平时养了一大堆番号、看起来吓人,实际上只能算一次性部队。国府诸公倒也意识到了征兵制的先进,二公子就说他爸爸1928年就想搞征兵,可是那时候忙着打内战,太忙、没顾得上。 那么,1931年918事变,人家都打上门来了,总该搞了吧?不,长官们也不着急,1933年才不慌不忙的公布了《兵役法》。这时候如果真能搞起来倒也不晚,可是三年之后又三年,国府直到1936年3月才宣布“正式实施”征兵制。而且,根据陈诚的报告,国府这时候,才急急忙忙的建立了十二个地区征兵机构,“计划”1940年把全国征兵机构建立完毕,实在不知道六年“抗战准备”时间里他们都在忙个啥。 在真实的位面中,国府直到1945年也没把征兵制整明白,空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兵源补充却全靠抓壮丁,导致大部分单位都补充困难、越打越少。比如国军第36师,参加淞沪会战时全师有步枪兵4500多人,1945年反攻滇西时反而只剩了1700多步枪兵,硬生生从一个师变成了一个团。 以上算是打基础的工作,也来不及补救了。战争爆发前临时抱佛脚的工作总能干了吧?国府确实也干了,他们推出了一个“对于20个调整师及一般部队整理补充整个计划方案”,这也就是某些人士激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所谓“德械师”方案。据说是抗日神器、救国良方,如果尔等能理解蒋公、让他再签几个卖国条约、“再争取三年时间”,就可以变出36个、60个、100个德械师,饮马鸭绿江、平推富士山那都不是事。 其实,这个计划只是对现有部队的充实调整,并不是划时代的军改方案。就是买一点新武器、再拆东墙补西墙、充实出一批能打的部队,算应急。但就是这么个方案执行得也很糟糕:首先,它开始的时间太晚了。直到1936年国府才与德国合步楼公司签署协议,用稀有金属和农产品换购德国武器,实际到货要等到1937年了: 其中很多武器的直到1938年10月都没有到货,完美错过了国军最需要的时间。 105毫米炮大部分没到货,严重影响了国军整编计划 由于缺乏重武器,调整师的编组也就难以落实。比如编制里要求的每个师编一个炮兵营、每个团编一个小炮连,实际上所有炮兵营都齐刷刷的缺编一个连;除了36师、88师等5个师编了团属小炮连,其余15个师全部缺编,这种半吊子的调整师投入战场的结果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在武汉会战期间就消耗殆尽了。 所谓的中央军都是德械师印象,主要来源于调整师士兵身上的德国M35钢盔、德式水壶、背包等,所以很多人也戏称他们为德式钢盔水壶师。 但实际上,36师缺水壶2100多个,57师缺水壶5600多个,第2师1万多人,缺背包1万多个,叫他们德式钢盔水壶师也多少有点勉强。 调整师装具情况 其次,国府选错了军购对象。1936年,德意日轴心已经基本形成——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德意同盟条约》。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 这时候居然去跟日本的盟友买装备?在想啥呢? 当时,正确的军购方向只能在美、英和苏联等与日本有利益冲突的国家中选择。但是问题在于,美、英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在对华出口武器方面抠抠索索,美国还在大量给日本提供战争物资;而苏联呢?蒋公在西安事变之前,每天高喊反共,还要效法希特勒搞法西斯主义,自己把路走窄了,国府和苏联的关系也被搞得极其恶劣。所以,1937年后,国府驻欧洲的外交人员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打听谁家有现货武器,东买一点、西买一点,当了不少冤大头。 不过,国府还是逃不过真香定律。1938年,苏联向国府提供了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用于购买苏联武器,国军用苏械编成了50余万新军,成为抗战中后期的顶梁柱。后来的国府五大主力,如第74军、第5军在当时是清一色的“苏械师”。苏制武器维护简单、使用方便,还比德国武器更适合中国战场,要是早一点确定从苏联采购,国军在开战初期的战斗力会增强不少。 1938年-1944年,国军的主要火力支柱就是苏联武器 海防方面,陈长官的报告中明确表示放弃了海军——1936年才开始抓海军,确实也来不及了,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几个海防要塞。对此,陈长官说“最近一二年来”,军政部才开始“整理”各海防要塞,据他所说,整理了5个淞沪地区的要塞、视察了福建、广东、山东的要塞、研究了阻塞水道的方法、给江阴要塞和南京要塞配备了新式火炮、买了点水雷。然后呢?没了!6年来也是啥也没建设、现在只能把清朝留下的要塞捋捋,看看还能不能将就着用用,然后又做了一堆PPT,就这么滴吧。 正面抗战的准备做得不好也就算了。中日同属东亚人种,外貌相似,利用这个优势搞好情报工作总可以了吧?1945年11月,中央社发布了一篇软文,题目是《抗战八年来军统局之成绩》,列举了军统八年抗战期间搞了多少情报、破坏了多少仓库、暗杀了多少敌伪人物等等,近年来,有很多人逮着这篇文章猛拍连续剧,仿佛军统特工人均007。其实,这种故事连军统长官们自己都不信。根据军统高官的沈醉、文强两人对此文的回忆,当时军统的大特务们私下都觉得:这牛吹得也未免太过了。根据沈醉描述,1937年前军统的对日情报工作几乎一片空白,连近在眼前的上海虹口日租界也没有安排潜伏小组。抗战爆发后,戴笠才慌慌张张的开会,问大特务们谁愿意去虹口潜伏,没想到大家都不做声。还是戴笠点了沈醉的将:“你是湖南人,一向不怕死,就你了!” 沈醉 这时候才来临时抱佛脚,当时不灵了。当时的中国人都从虹口往外跑,你们几个还偏要往里进,可不是很引人注目么?结果沈醉他们没几天就暴露了,只能狼狈跑出来。虹口日租界还算是鬼子长期经营、不容易渗透,可是军统在自己首都的地界上也不灵。南京沦陷前,军统在南京进行了所谓的“周密布置”,安排了所谓的“得力人员”。戴笠转觉得万无一失,还跑到蒋公那里去信誓旦旦的表功。结果南京刚刚沦陷没几天,这个“得力人员”就带着全部人员名单叛变投敌了。(资料来源:沈醉、文强著《戴笠其人》) 所以,工业、军事、情报,国府在所有方面的准备备工作都是基本为零,约等于口嗨了6年,国军只能在严重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踉(liang四声)踉跄跄的开始了抗日战争。如果1931年918事变后国府真的踏踏实实的准备,抗战局面肯定可以发生更多有利的变化。 很可惜,国府所代表的阶级不允许这么做。你要搞工业自主、减少进口,不就得影响我们买办资产阶级的进口贸易了?你要搞重工业,就需要占用大笔资金,不就影响我们官僚资产阶级的倒买倒卖了?你要搞征兵制,就要建设基层政权、就要减轻农民负担,不就影响大地主对农村的统治权了?你要搞对日情报工作,那谁来帮我“剿共”?所以,国府对于抗战准备才会这样反向操作:早做不如晚做,多做不如少做。要不是蒋公参加“骊山睡衣派对”被冻得清醒了一点,知道再捏着“攘外必先安内”这套混账话术不放、国府可能会原地内爆,说不定还会变成“不如不做”。 毕竟,对他们来说,阻止中国的自主工业化、阻止中国进行社会革命才是当务之急。什么?你问他们难道不怕当亡国奴吗?亡国奴里也分高低贵贱啊!你看汪主席、陈公博这些亡国奴当得就挺舒坦嘛;实在当不了亡国奴,还可以跑路嘛,毕竟咱们可是英语比汉语流利的世界公民啊。至于中国这片大地上的人民会有怎样的遭遇,“那都是他们的命,都是命运的安排”。说到底,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这么一个政府,别说6年,就是再给6年,它也扶不上墙啊! 相比之下,新中国建立后一边剿匪、一边抗美援朝、一边进军边疆、一边努力恢复经济。到一九五二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长77.5%,钢、煤、电力、原油、水泥、粮食、棉花、棉纱等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已超过民国最高水平。1953年,新中国正式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完成时,新中国的人民子弟兵手中握的是56半自动、天上飞的是歼5喷气式战斗机、地上跑的是下山的59坦克。可能对于新中国来说,不需要什么“抗战准备时间”吧?任何侵略者胆敢打中华大地的主意,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邀请它品尝一下人民的铁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1 , Processed in 1.08975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