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60年代,过年儿 半年以来,较少更新公号,说来并非懒惰,实有难言之隐。承蒙众多关注者厚爱,觉得有些愧对大家。 几天前的一文,意在年关之前的怀旧,本是有感而发,却没承想有那么多人喜欢。更没想到还有不少素昧平生的朋友留言打赏支持,这让我在感动之余,心中十分不安,现借此机会,向所有的朋友送上我的感激之情! 感谢花时间阅读的朋友,感谢不吝点赞的朋友,感谢不少新加入关注的朋友,更要感谢为公号留言打赏支持的朋友。 我冒昧猜想,也许读者中的大部分都是我们一代人,我们有着几乎相同的童年经历,有着无法忘怀的胡同记忆,我们可能当年同住一条街、一个胡同,上的是同一所学校,甚至可能就是老街坊…… 当然,还有不少熟悉的朋友与发小儿,说到儿时情景,满满地都是难忘的回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见到那些画面都会被它感染,都会触发个人心中久远的记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是知音。 当我们面对自己残缺的记忆碎片时,其中必定包含有那座残缺的城市,那条残缺的街道,那个残缺的胡同……我们需要大家一起拼图,重新拾起我们完整的童年。 文字的表达毕竟局限,常常会显得言不由衷,词不达意。而画面则不同,它所呈现出的内容远比有限的文字来得丰富,一幅画,一张照片,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这里补充几幅杨信绘制的“捧读胡同”。画家是地道的北京人。十分难能的是,他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胡同生活通过画作再现出来,而那个年代的大背景,我们都亲身经历过...... 当年北京玩儿鸽子的不少,晴空下常能听见天上呼啸而来的鸽哨声。我们原本不养鸽子,可上天所赐,鸽子竟飞落到我们院儿里,而且陆陆续续不止一只,于是我们临时地养过一段鸽子。据说鸽子喜欢琉璃瓦,而我们院儿房顶上恰巧有,难不成是琉璃瓦帮我们招来了鸽子? 画中这些个当年的乐子中,补充了之前遗漏的抽汉奸,玩儿欻子儿,打弹弓,还有跳绳。 偷枣儿这事儿,当年顽皮的男孩儿没少干,就像这样,一个“嘿儿咯儿着”一个。害得院儿里或邻院儿的老奶奶跳着小脚仰头训他们,现在想想,挺对不住她们的。 逮(音dei)蜻蜓:到了夏天,这可是一大乐趣,胡同里蜻蜓一群一群地飞,后面是一帮追逐的小孩儿,或用罩子抄,或用胶去粘,记得当时管大点的蜻蜓叫“老子儿”(发“劳资儿”的音) 这幅组合游戏画里,有当时常玩儿的骑山羊(左边那帮孩子),经常是,越骑人越多,直到支撑不住了——塌驴。还有女孩儿常玩儿的跳猴皮筋儿,当时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叫猴皮筋儿?猴皮做的? 这幅画唤起了已然忘掉的记忆,当时真的有坐筐里在雪地上拉着玩儿的。 这幅捉迷藏的画儿,画出了当年几个典型的躲藏方式:藏到水缸里(像胡传魁),躲树上,或者登着小伙伴上窗台儿...... 敲牌:记得有段时间流行“敲三家儿”,分两拨,几人一伙,常常是敲得天昏地暗,通宵达旦,而且游戏中总有人扮演偷偷摸摸走牌的,牺牲自己掩护别人的,还有虚张声势的,俗话说:兵不厌诈嘛。 画儿里这帮玩儿打仗的孩子够范儿,不但弄一身儿行头,还借助了汽车这样的大道具。大沿儿帽一般都是国民党,游戏里面一定得有汉奸,“我代表人民,处决你”,接着就是砰砰两枪……你还别说,画儿下边还有一位中枪倒地的,捂着胸口,跟真事儿似的。 遛鸟儿:这是老头儿们玩儿的,小屁孩儿只有看的份儿。 养鱼、捞鱼虫儿:看画面是80年代的样子,因为女的还烫了头。但其实这些个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当年有不少家儿养鱼,有金鱼,有热带鱼。又尤以热带鱼金贵,水温不能高也不能低,一不留神鱼就死了。不过热带鱼种类繁多,的确好看,像神仙、红绿灯儿、红箭、蓝箭、斑马、黑玛丽、孔雀等等。 除了当年小孩儿玩儿的,还有一些场景,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捡破烂儿:当年“破四旧”时,破烂儿里面可真有不少好东西。 接送小孩儿:那时哪儿有私家汽车呀,全是儿童车,或者干脆就是骑车带着。 早请示晚汇报:绝对是当年一景儿。 修地铁:当时号召“深挖洞”,大家以为是在挖防空洞,其实是挖地铁,铁道兵是主力。 大字报,大标语,铺天盖地。 拆城砖:拆城墙城门早就开始了,到了60年代后期是最后一波儿,于是不少人去拆城墙当砖用,也有的拿回家留作纪念。 合作社,还有小铺:当年真的不知道“合作社”是什么意思?后来才了解,那是1956年前后国家实施公私合营政策以后留下的产物,所谓合作,是指公私合作经营的意思。 上山下乡:这是当时的一股潮流,除了少数人,大部分人都得去农村插队,叫作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几年后好不容易回城,也都是被分配去当“八大员儿”(服务行业),不少人因此错过了刚刚恢复的高考。 大家在胡同的公共水管子前排队接水,也是当年一景儿。 当年有一阵子流行全民都唱样板戏,有跟着话匣子里学的,还有时不时去演出的。到如今,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谁都能来几句。 他们在干嘛呢?原来是地震演习。想当年大多数的北京人都经历过那场地震,我当时暑假去外地探望父母,等回来一看,院子里都搭了地震棚,全院儿人都不敢轻易回家取东西,大家依然惊魂未定,心有余悸。 批林批孔,当年大家都赶上了吗?反正我是赶上了,当时就觉得纳闷儿,孔子和林彪,两人差着两千多年呢,怎么搭上的关系? 粮店卖白薯:当年白薯应该算是“口粮”之一,所以卖起来声势浩大,就像冬储大白菜一样。 挖防空洞:那是为了和“苏修”较量,记得那段时间挖出的土特别多,只要一刮风,哪儿哪儿都是尘土飞扬。 澡堂子:想当年公共澡堂子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时洗澡是件奢侈的事儿,一个月未必能洗一回。记得烟袋斜街里的澡堂子一位两毛六。后来,后来就没有澡堂子了。 野营拉练:当时全国人民学解放军,从小学高年级就有了“野营拉练”,常常是不野营,只拉练,为此,前几年好像还专门写过一篇小文。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8 07:41 , Processed in 1.09564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