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故宫建筑蕴含的古代智慧

2024-2-25 08:15|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周乾|来自: 古城历史地理

摘要: 提要: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又名紫禁城,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精粹。故宫古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即为体现出来的视觉之美及文化之美。故宫古建筑的视觉之美 ...
提要: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又名紫禁城,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精粹。故宫古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即为体现出来的视觉之美及文化之美。故宫古建筑的视觉之美,包括布局、造型、色彩、装饰等。故宫古建筑的布局之美,主要体现在“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取正向心”等方面。以角楼为代表故宫古建筑造型之美,主要体现在屋顶不仅曲线优美,而且角多、檐多、脊多,起翘的屋檐参差有序、高低错落、均匀雅致等方面;以贴金技艺为代表的故宫古建筑“黄金外衣”色彩之美,主要体现在金箔的科学加工、运用等方面;以藻井为代表的故宫古建筑装饰之美,主要体现在藻井对称、有序、华丽等方面。

一、紫禁城布局之美

紫禁城平面布局的主要特点可包括“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取正向心”、“功能协调”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视觉及文化之美。

“背山面水”即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北京城内本没有山,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时,开修护城河挖掘出100多万方泥土,拆毁元朝宫殿的大最渣土也无法处理,于是来了个“废物利用”,把这些泥上堆积成山,在其上广植树木,这就是紫禁城北面的镇山。镇山在清代被称为“煤山”,清代改名为“景山”,并一直沿用名至今。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与此同时,明代修建紫禁城时,从西北角楼下挖涵洞把护城河水引入城内,这就是专门挖出的金水河。金水河经城隆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图1)、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金水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美学意境。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地带,且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

图1 太和门广场前内金水河俯视

“负阴抱阳”即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坐北朝南而立,如太和殿(图2)。老子《道德经》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就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相应的,《易经·说卦传》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由上可知,紫禁城“负阴抱阳”的布局形式,为地理环境之美与古代人文之美的融合。

图2 坐北朝南的太和殿

“取正向心”之“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的施工经验总结。他们依据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在规划宫殿建筑群的布局时,采取主座朝南,左右对称的方式。“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同时,这种朝向布置方式,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的统一性及协调之美,因而毫无杂乱之感。

“功能协调”即紫禁城的前朝、内廷区域的建筑布局,与建筑功能匹配。紫禁城的布局包括前朝区和内廷区。前朝建筑位于紫禁城的南部,主要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俗称三大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内廷建筑主要位于紫禁城的北部,主要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俗称后三宫),及中轴线两侧的东西六宫(东六宫即承乾宫、延禧宫、景仁宫、景阳宫、钟粹宫、永和宫,西六宫即咸福宫、储秀宫、翊坤宫、长春宫、太极殿、永寿宫)。其中,后三宫在明代为帝后寝宫,东西六宫则为皇帝和后妃们生活的场所。

前朝三大殿及内廷后三宫建筑相对重要,区域占地面积大,在紫禁城内自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相应的,其建筑布局形式于富丽中见典雅,精美中见端庄,凸显出天子的威严。而对于东西六宫而言,其对称布置,纵向排开。这些建筑以东西二长街及各宫前巷道纵横分隔,构成了条条街巷、座座门墙相通又相隔的布局特色。整体上看,前朝建筑为阳,凸显雄壮挺拔之势;内廷建筑为阴,包含收敛纳藏之实。前朝与内廷的建筑布局形式,在功能上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文化之美。

二、故宫角楼之美

故宫古建筑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技艺上,都极具东方特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角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角楼位于故宫城墙的转角,共有4座,其初始功能主要为军事防御。史料及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多个朝代的宫城城墙上均建有角楼。如先秦古籍《考工记》的“匠人营国”部分就规定了城墙角楼的高度为“七雉”(约16.7米);东周时期军事家墨翟所著《墨子》,其中的《备城门》、《备蛾傅》等部分都记载了在城墙的拐角处修建防护建筑、其样式必定是重楼形式的军事防御规定。故宫建立在元代皇宫的基础上,元皇宫被拆除之前,其城墙的四角有三层屋檐、琉璃屋顶做法的角楼,而元代文学家陶宗仪所著《辍耕录》就有着专门的记载。故宫角楼由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至今仍保持完好,其平面布置为近似45度方向对称的十字形,且沿着城墙交点的里侧的两个方向适当延长,以增强建筑稳定性。故宫角楼建造在10米高的城墙上,城墙外为52米宽的护城河。远观角楼(图3),视野开阔,造型优美,并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成为一道优美的风景。

图3  故宫东北角楼

从营建科学角度来看,故宫角楼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故宫角楼的营建实际是由由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4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古建筑、2个单檐歇山类古建筑的屋顶巧妙堆叠而成,具体做法为:以1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为基准,在亭的第一、二层沿着城墙交点的里侧方向,分别接出两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正立面造型,在城墙交点的外侧方向,分别接出两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端部造型;再在亭的第三层搭扣十字交叉的2个单檐歇山屋顶,且单檐歇山屋顶的翼角与攒尖亭的翼角重合。城墙交点的里侧方向,有驻守士兵巡逻的城台通道;城墙交点的外侧,则是护城河;角楼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了歇山建筑造型的不同部位。

从角楼造型来看,歇山屋顶类古建筑,是我国各种类型古建筑中造型最为优美的,包含的翼角数量亦在各类古建筑中最多。我国古代工匠在营建角楼的过程中,为突出角楼的造型效果,不仅在建筑四面,使用了造型最为优美的重檐歇山屋顶,还保留了三重檐攒尖亭的翼角。作为亭式建筑重要特征的宝顶,亦在角楼中予以保留,为建筑整体产生的艺术效果锦上添花。此外,故宫角楼表现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翼角众多,而公众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故宫角楼到底有多少个角。基于角楼的对称做法,不难统计出建筑共有28个翼角,其中第一、二层屋檐各有12个翼角,第三层屋檐有4个翼角。另这28个翼角中,属于三重檐攒尖亭的有12个,属于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的有16个。这些翼角均匀地分布在四个方向,产生了极具欣赏力的美感。

从造型艺术角度来看,故宫角楼有着中华建筑特色之美。角楼的屋顶不仅曲线优美,而且角多、檐多、脊多,起翘的屋檐参差有序、高低错落、均匀雅致,再饰以屋顶正中的鎏金宝顶,增加了角楼沉稳的气质。角楼的每层屋檐之下有着整体有序的斗拱,其外形曲线整齐划一、弧度优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和节奏感。斗拱之下的三交六椀菱花纹饰门窗,由棂条上下扣槽,相互套接,各直棂与斜棂相交后组成无数的等边三角形,每组三角形内有六瓣菱花,这些菱花相交后又围成一个个圆形,形成虚实相映、繁花似锦般的几何造型。立柱巧妙地布置在建筑的各个转角,与梁枋均为榫卯连接,形成东方古建筑特有的刚柔相济之美。而支撑立柱的台基稳固有力,并形成城墙与角楼的完美过渡。建筑色彩是造型的点缀。蓝天白云下,角楼金黄色的瓦顶显示出古代皇权的气势,屋檐下青绿色的斗拱阳光不易照射,恰显示出一种阴柔之美;朱红的立柱与门窗给人以阳刚之气,洁白色的台基给人以高雅之感,而灰色的城墙给人以冷峻威严之势,暗示强大的防守功能。角楼的建筑整体犹如画中的阁楼,集精湛的建筑技艺与优秀的结构构造于一体,并与护城河中的倒影形成一幅完美的画卷,达到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三、“黄金外衣”之美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即使历经时间长久,故宫古建筑仍向世人展示其其金碧辉煌的外表,向世人展示辉煌、宏伟之美。金色是一种最辉煌的光泽色,更是大自然中至高无上的纯色,并产生光明、华丽的视觉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故宫的辉煌色彩,除了黄色的琉璃瓦外,还有木构件表面金色的装饰。木构件表面的金色为“真金打造”,即贴上了真材实料的黄金(图4)。而黄金应用于故宫古建筑的做法,则为我国古代传统贴金技术的体现。

图4  太和殿额枋、斗拱上的黄金

所谓贴金,即将成色很高的黄金,打造成极薄的金箔片(通常厚度约为0.12微米)。此时的金箔具有很强附着性,利用特定的材料可将其贴在建筑构件的表面,并保持长久不脱落。我国古建筑的贴金技术最早可见于敦煌石窟的第263窟,该石窟含北魏时期的壁画,其中饰以贴金。到唐宋时期,出现了堆泥或堆粉贴金的方法,该法为后世的大型宫殿、寺庙的建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至明清时期,贴金在建筑装饰上应用更为成熟,经过贴金装饰的建筑物也显得更加华丽、庄重和威严。紫禁城古建筑的贴金技术,多用于油饰部位(如立柱、门窗)和彩画部位(如屋檐、斗拱、檩枋),根据应用范围可分为浑金、片金、平金和点金做法。浑金即古建筑的某个构件全部都贴金箔的做法;片金即在古建彩画的某个特定纹饰贴金箔的做法,是紫禁城古建筑彩画常见的金饰做法;平金即在平面上贴金的做法,常用于斗拱等构件的轮廓贴金;点金即在彩画某些特定的局部位置贴金箔,而其它位置均用颜色来表示。

作为贴金的材料,金箔的加工要求极其苛刻。金箔是用黄金锤成的薄片。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十四载有:“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捶打成”。易知金箔是黄金薄片中厚度极其薄者,因而金箔在古代又称为“金薄”。金箔的材料要求十分考究。黄金本身柔软,强度不足,单纯用纯度极高的黄金难以打出极薄的金箔,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其它元素,使其合金化,以增加金的强度。由于银与金能完全互溶,且其延展性仅次于金,因此银为最主要的添加元素,其次为铜。紫禁城古建筑所用金箔多为库金,含金量98%,其余2%是银、铜等其它材料。另乌金纸是以朝北而生的竹子为原料,在水中浸泡十多年后打浆烟熏制成,韧性很强,乌黑发亮,主要用于制作金、银、铝箔时的垫铺。

故宫古建筑贴金所用金箔的厚度已薄至 0. 12微米厚,25张金箔叠起来,才与蝉翼最薄处相同。这种金箔几乎是透明的,能透过蓝绿色的光,其贴在建筑物上,不仅美丽华贵,而且有特殊的保暖、透光功能(图5)。金箔打造包括将金子熔化成金锭、对金锭进行反复打箔、将金箔包入乌金纸内等工序。值得一提的是,金箔没有成品率,没成型的金箔全部回炉重打。金箔生产工艺独特,技术要求高,从古至今一直为手工制作,其中打箔最为辛苦,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2微米厚的薄片,需要两个人面对面打上万次。经捶打出来的金箔,薄如蝉翼,软似绸缎。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金箔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亦为我国古代金属冷加工科技的体现。

图5 金箔的使用

贴金后的故宫古建筑外表金光闪闪,其中亦包含着科学机理:金箔在光的作用下有很强烈的反光性能,贴到错落有致起伏有序的纹样上,大大的增加了金箔的反光面。这样一来,古建筑纹饰衬托贴金的光泽,金箔下又饱含纹样,充分辉映了图案纹理,使得纹饰与贴金相得益彰,互为作用。殿檐掩映下的构件上光线暗淡,但由于金箔的反光,向人们强烈的展示了金色花纹的存在。同时,在金光的作用下,各种颜色的亮度也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增加。即使欣赏者距离贴金建筑较远,也能感触其灿烂夺目,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故宫古建筑的“黄金外衣”,不仅呈现故宫古建筑之美,更是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智慧体现。

四、藻井:故宫最美的天花板

我国古代重要建筑的室内上方,通常会在正中部位做出向上凸起的穹窿状装饰,这种装饰称为藻井。故宫古建筑室内的藻井,可谓故宫内“最美的天花板”。如太和殿内宝座上方即有藻井(图6),全称为“龙凤角蝉云龙随瓣枋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从分层构造上来看,太和殿藻井由三层组成:最下层为方井,中为八角井,上为圆井。其中,四边形与八角形木骨架相交,形成的三角形或菱形空间,称为“角蝉”。太和殿藻井集装饰性与象征性于一体,展示出精美的装饰空间和造型艺术,并体现古代文化之美。

图6  太和殿藻井仰视

太和殿藻井的平面布置呈对称之美。从藻井的平面组成来看,其核心木骨架由四边形外骨架、圆形内骨架,以及四边形与八角形交错形成的中间骨架组成。其中,四边形、八角形、圆形本身均为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点即为藻井顶部正中。而被四边形与八角形分割而成的三角形、菱形骨架均匀对称地分布在藻井的四周,骨架围成的平面内交替刻有龙纹或凤纹;三角形、菱形骨架及龙、凤纹饰均为对称布置,其对称轴即为过藻井顶棚正中的十字正交线。藻井顶部中心有蟠龙,龙头居于正中部位,口含轩辕镜。其中,大轩辕镜位于龙头正下方,而六个小轩辕镜则以大轩辕镜中心为对称点,均匀地布置在周边。上述对称之美,给人以圆满、匀称、平衡之感。

太和殿藻井的空间布置呈现秩序之美。位于宝座上方的藻井,是太和殿底部空间向上部空间的过渡,其空间范围由大变小;而藻井本身空间由下往上亦由大逐渐变小,各分层木骨架之间过渡自然,收缩均匀,到顶部形成形成“如伞如盖,穹然高起”的空间。藻井顶部正中的轩辕镜汇则构成藻井空间的中心,以衬托出天宇之下古代帝王的核心地位。不仅如此,藻井各层骨架的平面对称性,使得这些方形、八角形、圆形平面在竖向扩展成的藻井空间规则有序,且无论是在各层骨架侧壁雕刻纷繁周密的龙纹,还是在各层骨架之间雕刻整齐有序的斗拱层,都表现为疏密有致,繁而不乱,变化中显统一,极其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并贯穿于极强的秩序感。太和殿藻井在空间上的秩序之美,给人以条理、规则、和谐之感。

太和殿藻井的整体造型还呈现装饰之美。太和殿藻井上的纹饰华丽,种类丰富,有巴达马(莲花)纹、龙纹、凤纹、斗拱纹等。上述纹饰尽管造型复杂,数量众多,但是雕刻手法精美绝伦,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其中,斗拱为我国古建筑木结构造型最为优美而构造又最为复杂的构件,在古建筑营建中实际由数量众多的细小构件层层叠加而成,而太和殿的藻井上的斗拱则多为由工匠在大木料上雕刻而成,其立面凸凹有致,外形的曲线整齐划一、弧度优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和节奏感慧。龙为我国古人想象中的灵兽及帝王的化身,其造型复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形容龙的造型为“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龙的上述特征在太和殿藻井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位于藻井顶部正中的蟠龙,其盘踞于云雾中,张牙舞爪,口含宝珠(轩辕镜),气势磅礴,呼之欲出,形象栩栩如生,体现出皇家宫殿的无比威严和震慑之感。在这里,繁杂的建筑造型转化为一种优美艺术美感,再加上藻井浑金的色彩,烘托出了皇家宫殿的壮丽与华美。

结语

综上可知,故宫古建筑之美,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结晶,亦体现了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故宫古建筑之美,是故宫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保护研究与弘扬传承。

(本文为作者于2023年9月20日在北京工业大学艺术楼的演讲,《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6日第10版刊载,有修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 10:41 , Processed in 1.07318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