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说话爱带儿化音,但儿化音也不能乱加。当然愣加也没什么“罪”,无非是听着别扭而已。拿地名儿来说,北京有很多“门”,以内九外七皇城四为例,就基本都不加。因为城门高大威严,走小辙儿显得“随便”(甭说城门,就是您家大门、二门,即街门和垂花门都不带)。不过其中也有例外,比如西便门儿、东便门儿和广渠门儿就是“唯三”可以带儿化音的。要说这是规矩有些言重了,算约定俗成吧!因为这三座门相比之下规模小、建制低,就如同大红门不带、小红门儿就带,院门不加、后门儿就加是一个道理。 说到西便门儿,它就是曾经的外七门之一,今已演变为西城(原宣武)著名地片儿。外七门与内九皇城四相比“岁数”要小,因为不是永乐迁都时建的,而是嘉靖年间后修的。修外城的目的当然是军事防御,蒙古军不是曾兵临城下吗?于是打算再修一圈城,将原有的北京城包围起来。但因财力不济只修了一半儿,只好在东西两侧停工之处向里筑墙、与内城连接,并在连接处开两座小门,为了方便人们进出,故称东、西便门儿。 也就是说西便门儿虽然位于西侧,但其实是朝北开的。清朝时在崇文门设总税官,在外七门设分税官,征收厘金税、货物进城税。民国时期设税务局统管税收,西便门儿也有税卡,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建国后,1952年西便门城楼、箭楼及瓮城被拆,是北京城第一个被完全拆除的城门,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或许有人说了,现在这里还能看见城门跟城楼啊!对,但那是复建的,1988年市政府对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一百多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并在外城相接原址重建“八瞪眼”箭楼。 别看它原来只是个角门儿,但西便门外大街还是挺重要的;金中都时期是通玄门通往居庸关的要道,明清时作为城外官道,明代部分称礼神街(因为是通往月坛的),清代称光恒街,解放后改为现名。西便门内大街在明初是菜园和荒地,建外城后形成一条坎坷不平的土道。清朝时北段称西便门大街,南段称太平街。京汉铁路修筑后,南段改称西便门南大道,1965年合并改今称。1992年在西便门城墙遗迹东侧建成西便门桥,是一座大型定向型全互通式立交桥,连通西二环与前三门大街。 西便门儿在解放初期就演化为地片名,泛指西便门内外大街交汇处、及西便门东街与广安门北滨河路附近;在没合区之前北部属西城区辖界,南属宣武区。附近多为解放后修建的住宅楼,以西便门命名的包括西便门东里与西便门西里。西里南临宣武门西大街,北至原护城河(八十年代中期改为暗道)。清朝时,河沿儿附近有罗姓人家开辟的菜园,故有罗家园之称,还有西河沿儿、染房胡同、琳琅胡同等地名儿。染房胡同也有一百多年历史,原为由北向南又向东拐的曲折胡同,因胡同口有一家染房而得名。 1965年整顿地名儿时将罗家园并入染房胡同,1980年开始拆建,但保留了南段部分;琳琅胡同则被宣武门西大街和民族乐器厂占去了一半儿。1983年建成西便门西里小区,占地八万平米,高层与低层楼房错落有致,是八十年代初期北京首批兴建的新型建筑。1988年将染房胡同剩余部分拆除,连同填平的河沿,建设银行宿舍和广播电视部宿舍。附近有市建材供应公司、宣武中药采购站、全聚德分店、清真飞霞饭店等单位。 西便门东里则是北起原护城河、南临宣武门西大街。明清时这里有城门内的关卡、税局子、以及瓮城之东的观音堂,旧有街巷分称杨道庙、观音堂、北兴隆街、正兴隆街、沿河巷、东河沿。最初仅杨道庙与观音堂一带有少数住户,清中期于此设冰窖,人家渐多。杨道庙与观音堂(寺庙五十年代已毁)两个老地名沿称到1965年,其他沿用至1981年。1974年开始规划住宅区,1978年开工,1981年落成并命名西便门东里,为国务院、国家部委系统的宿舍。 附近有市城建开发公司、区财贸干校、宣武不锈钢厨房设备公司、海南岛商场、中国华侨旅游侨汇服务公司免税商场等单位。这俩小区不但建筑新颖,高低相间,而且环境优雅、格调清新,配套设施也全,在当年绝对是著名的高档住宅区,一般人都得羡慕的地方,或许现在依然是吧?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2 21:59 , Processed in 1.09056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