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中国女性解放倡导者的先驱 康同璧,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卓越践行者、胸襟伟大的新女性。她的响亮口号是“讲女学先要讲女权”。康同璧早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 参与社会参与变革 与时代俱进 康同璧(1881~1969),字文佩,号华鬘。康有为一生娶妻一人,纳妾五人。在康有为所处的那个时代,其私人生活并不违法,也不违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制度性关系塑造出来的。康有为无论多么优秀也跳不出时代的约束。然而在那个时代康有为思想的前瞻性,思想的启蒙性反而显得难能可贵。他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他虽然无力改变时代,但却用这种启蒙思想教育女儿,使其成为真正的女性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并使之成长为中国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早期领袖人物之一。 康有为一生有12位子女,不包括其收养的。然而不幸的是,这12位子女中,能够长大成人的,仅只半数——6人(二个男孩四个女孩),六人之中,康有为原配结发妻子张云珠(字妙华,1855年出生,于1922年逝世,)所生之女康同薇、康同璧则是康有为子女当中的出类拔萃者。康同薇于1898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并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批女性记者。该报大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为其做了充分的舆论铺垫。它也是最早全力倡导女学,为女性争取独立权利的阵地。她在戊戌变法活动中,直接参与了其父康有为的变法运动,足见其超越日常女性的附属地位,以女性身份积极参与重大、决定历史进程的社会变革事物。康同璧则在戊戌变法失败后,1902年接受其父的委托,“赴美演说国事,为提倡女权之先声”。全力以赴奔走欧美各国,代表其父康有为,于各国向其政要与民众宣讲当时之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的变法图强,介绍康有为等人的思想,让世界了解当时的中国,理解当时的社会改良运动。对于康同璧来说此行并不轻松,虽然她学贯中西,思想敏锐,见多识广,胆气过人,性格坚毅果敢,但对她来说此行却是重任,康有为之所以将此关涉国家命运的重任委托给她,可见康有为对她思想能力的信任,坚信二女儿定会不辱使命。行前康有为满怀期望,写诗10首以勉励之,其中说:“送汝唯双泪,思亲又五年。”爱怜不舍,父女之情,溢于言表。“欧美几万里,幼女独长征。岂不怜孤弱,其如哀众生。”为了家国,为了众生,一弱女子,踏上征程。须知当时康同璧满打满算还不满二十岁。由于她们姐妹二人的突出贡献,成为当时女界的代表人物。 新女性,不忘传统美德——孝道 1901年那一年,康同璧从一份日文版报纸上才得知父亲已经从日本转道去了印度,康有为因变法失败受挫而染病。当时正处于慈禧高压迫害变法人士之时,清统治者对于变法人士家属家人控制非常严。康同璧一心要去看望父亲,家人再三劝阻,然而她志在必行。于是女扮男装,这样才能避开清统治者的特务,方逃离京城。她穿过居庸关,从潼关而出,顺着古代留下的丝绸之路,到了新疆,然后翻越了葱岭,而后才转向南下之路,从而躲过了清统治者的耳目,好大胆的策划,好大胆的行动,既是孝心驱动,又是觉醒女性对旧时代的强力抗争。一路之上,历尽艰难险阻,蹚过沙漠,攀过险峰,躲避特务鹰犬的围追,像唐僧西天取经那般,最后终于到了印度。可是康有为在印度,康同璧是从报纸上得到的消息,她不知道父亲在印度什么地方,于是她通过报刊发布了寻父启事。幸运的是康有为还就真看到了。父女在异国他乡相见,分外喜悦,幸福的老泪挂满面颊。一个年仅18岁的女孩,如唐僧那样坚定,不畏险阻千里而来。此后她坚持要待在父亲身边,亲自悉心照顾料理病父的生活起居。康有为病体转好后,康同璧又陪伴父亲,去印度探寻访问以研究佛之历史踪迹,康同璧自豪地说,她是中国“第一个到过唐僧西天取经之地的中国女性”。 康有为老年的时候,感到孤独之时,总是渴望、希望与儿女、子孙们生活在一起,康同璧深知老人的心理,更深知父亲的感受,于是有空就常常带上儿女前去上海探望晚年的康有为,天伦之乐,令老人心情为之晴好舒畅。 为北京作出重大贡献 1949年年初北平已在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中,“北平现在处于绝对孤立;国民党兵也不愿打仗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已成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北平人民无论城内、城外已经团结起来。(何思源)”1月16日晚间,何思源第二次去会见傅作义,向之陈说国家形势与人心向背已是大趋势。傅作义接受了何思源的意见,决定于第二天召开华北7省市参议会,会议讨论的核心事情就是北平和平解放问题。华北7省市参议会议,协商确定后,遂推举“代表向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并正式表达渴望谈判希望和平的意思。17日中午,与人民解放军和谈的代表,共推举出11人,他们是何思源、吕复、康同璧、王乔年、马振源、冯莲溪、卢其然、张宝万、傅华亭、刘鸿瑞、郭树堂。并同时决定于第二天出城与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正式就北平和平解放进行谈判。代表们各代表北平一个方面,作为和谈代表之一的康同璧,她代表的是北平古物保管机关。她说:“北平有人类最珍贵的文化古迹,这是无价之宝,绝不能毁于兵燹。”她坚持和平,反对国民党军队的逆历史潮流的顽抗,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为保护北平的历史文物古迹,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毛泽东为新华社所写的述评《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中还提到了“北平古物保管机关的康同璧女士”。 代表们历经两天坦诚谈判,在谈判中代表们表达了北平人民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21日《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签订,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庄严威武的入城仪式,古老的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称赞说,北平和平解放创造了一种不流血的斗争方式。辛亥革命后,康同璧担任过万国妇女会副会长、中国全国妇女大会会长、山东道德会会长。1951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是北京市人民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毛泽东在第一次会见康同璧时说,你曾经讲过“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支那原本出自梵文,康同璧所说没有贬义色彩),毛泽东称赞道:“好大的口气”“好大的气魄”“好伟大的胸襟”。 步入晚年之后,康同璧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定居,然而康同璧却始终坚持留在祖国。有人曾不解地疑问道,你那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去儿子那边?康同璧说我要留在祖国,做一些真正值得的事情,要整理编辑校对康有为的著作。她和父亲相处最久,最理解父亲的思想,于是把晚年全部精力集中在了这件既对得起历史,又嘉惠后人,且功德无量的事情上。继而完成了《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万木草堂遗稿》等。她有一枚个人印章,刻“康一人”三字,个性鲜明,特立独行。1969年8月17日,康同璧病故于北京,终年86岁。依照康同璧生前遗愿,康有为所有著述手稿藏书皆捐献给了国家。康同璧生前住于北京的罗家大院,该院落曾为吴三桂的外宅,经由其夫罗昌设计修筑而成。整个院落外观为完全中式风格,内部为典型的西式方式,是典型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作。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8 , Processed in 1.20962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