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凉水河传

2024-3-16 14:27|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北京的骑士|来自: 古城历史地理

摘要: 本《凉水河传》是荟萃历代北京历史地理学专家侯仁之、尹均科、段天顺、岳升阳、吴文涛的研究宏论后编撰而成。冉连起、高申、杜泽宁、王文生、杨波、鲁言、王增军等等几位老师提供了文字报道或者照片资料或者补充完善 ...
      本《凉水河传》是荟萃历代北京历史地理学专家侯仁之、尹均科、段天顺、岳升阳、吴文涛的研究宏论后编撰而成。冉连起、高申、杜泽宁、王文生、杨波、鲁言、王增军等等几位老师提供了文字报道或者照片资料或者补充完善文稿的意见,在此一起表示诚挚的谢意!

      凉水河发源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后泥洼、水头庄一带,经过万泉寺和金中都南城墙一线的端礼门、丰宜门、景风门外,以及洋桥、大红门、南苑、马驹桥、次渠、台湖、大杜社、牛堡屯、张家湾、漷县等地区,汇入北运河,全长58公里,流域面积629.7平方公里,是北京城区南部的一条主要河流。凉水河的主要支流有水衙沟,莲花河、丰草河、马草河、旱河、小龙河,新凤河,大羊坊沟,萧太后河,玉带河等等,然后在通州区张家湾以南汇入北运河。
      凉水河因其源头之水全部来自地下泉水且水温较低而得名。明代时此地为湿地,芦苇丛生,泉源众多。据《明一统志》记载,水头庄附近有泉眼百余处,各路泉水汇聚而形成一条溪水,向东南流至柳村,曾名“百泉溪”。水头庄东三里有万泉寺,平地也多有泉水涌出,有三步一泉之说。

      凉水河的河道路径在古代是永定河冲积扇上的一条古河道。根据岳升阳著作《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北京出版社49页)指出:“大约在八九千年至四五千年前的时期,永定河也流经今北京城南,经老山南面至凉水河,今人称之为古㶟水”。“大约四千多年前,永定河(向北)出现了一次摆动,…今人称之为古高梁河。…大约在东汉时期,永定河不再流经古高梁河,转而流经今北京城南,这就是《水经注》记载的㶟水或清泉河,唐代称桑干水。”

      根据《北京市丰台区志》记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正月诏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以沁水为水源,连接卫水(现称南运河)通桑干水(现称永定河)。桑干水此段河道即为幽州城南古㶟水河道,直达蓟城南。


      隋代开掘的永济渠分成三段。南段起于沁水入(黄)河处,北到卫县(治所在今河南浚县西)。这是当时新凿的渠道。中段以东汉建发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开的平虏渠故道为基础扩展而成,沿卫河(今称南运河)经馆陶、东光等地然后与沽河(今称海河)会合。北段从潞水(今称北运河),上溯桑干水(今称永定河)下游而成,一直到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南、中、北三段运河共长1900里左右,大体上长度与通济渠相当。而且运输能力很强,可航行庞大的龙舟。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伐辽东,当时他就是乘龙舟到达涿郡的。隋代伐辽东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运输量极大,主要就是沿这条水道北运。《日下旧闻考》记载: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隋朝皇帝杨广自江都行幸涿郡,御龙舟渡河,入永济渠。夏四月,车驾至涿郡之临朔宫”。
      隋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唐代时涿郡改称为幽州,仍为中国北方军事重镇、行政管理和商贸中心,唐太宗征东的大本营。永济渠仍为主要水路漕运通道。在1400多年前,㶟水河道曾发挥过中央政府联系北方的水路,有漕运货物的重要作用。

      根据岳升阳著作《北京城地下那些事儿》展示的照片和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不断在古㶟水故道地下发现当唐代瓷片和古船构件等文物,证明了永济渠当年的繁忙景象。永济渠的部分河道在后来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奉献给世界的文化遗产。
      在金代,凉水河为金中都南城墙护城河,城内下水由水关排入凉水河。今右安门外有金中都水关遗址。
      根据吴文涛著作《北京水利史》(人民出版社17页)指出:“辽代之际㶟水南派开始夺圣水(大石河)河道从房山、固安向南流,改称卢沟水。…到明代,㶟水(此时称浑河、无定河)其南派由固安改向霸州,逐渐成为主流。到了清代,随着永定河大堤的修建,(㶟水河道)而彻底与永定河脱离了关系。”
      但是在古㶟水故道上,发源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后泥洼、水头庄一带的泉水形成了现代的凉水河。

        凉水河因河身狭窄、弯道甚多,凉水河的水涝灾害频繁,殃及两岸村庄。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在1952年、1955年、1961年多次疏浚拓挖。1955年的治理工程除疏浚拓宽外,还将原来流入南护城河的莲花河改道纳入凉水河,把凉水河逐渐枯竭的源头改到了莲花河的源头,全长增加为68.41公里。

        莲花河的原始发源地在石景山区鲁谷东南的石槽,主要支流有水衙沟和新开渠(后来接入首钢工业余水)。凉水河治理后,中下游河道上建有大红门、马驹桥、新河、张家湾四座拦河闸,可蓄水400多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0多万亩。

     在1958年以后,凉水河边相继建起了炼钢、发电、化工、造纸、电镀等污染企业,随着城市扩张,凉水河地处的郊区变为城市建成区。急速的城市发展建设之中,河流曾一度被视作下水道、排污沟。到本世纪初,凉水河干支流共有排污口1031个,其中常年排污口705个。南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日复一日倾泻,鱼虾绝迹、水鸟远飞。
      1991年,淮河流域遭遇罕见洪灾,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兴修水利,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一河带十河”的口号,掀起治河热潮,其中的“一河”便是凉水河。不过,防洪、灌溉才是当时治河的主要目的,治污只是副产品。凉水河扩挖之后,行洪能力提高不少,水质也有所改善。不过两岸雨水、污水管线尚未严格分开,没过几年,污染卷土重来。
       凉水河城市段有22.5公里淤积严重,尤其在长达3.2公里的北京西站暗涵处,污泥更是深达半米,恶臭扑鼻。2014年4月,暗涵40处通风孔全部打开,散了数天味儿之后,施工人员戴上防毒面具进场,一锹一锨、不分昼夜地开启了一场大规模清淤。一个月里,20多辆卡车在暗涵外待命,总共把超过1万立方米的污泥运至消纳站。清淤之后,北京西站暗涵外又新建了一座塔状建筑物,四个支架临河而立。那是北京治河第一次用上除臭塔。从暗涵里出来的臭气不再直接排放,而是进入除臭塔,通过微生物、活性炭的处理,降解氨气、硫化氢、硫醇等恶臭物质。凉水河总共建设了6个除臭塔,分别位于北京西站、水衙沟暗涵出口、工程兵桥、岳家楼桥、甘石桥和马连道南桥,每天总共可净化臭气8.8万立方米。

       上世纪50年代,凉水河流域建成区面积仅为57平方公里,到90年代,这个数字提高到157平方公里。如今,69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中过半都变作了繁华都市。据测算,人口每增长3万,污水处理量就增加1万立方米。城市的过快发展,使得污水处理能力很快变得捉襟见肘。为了给污水处理留出一定富余量,新建的槐房再生水厂设计处理能力高达60万立方米。再加上其4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深达18米的地下全封闭厂房,因此有“亚洲最大再生水厂”的美称。历经700多个日夜的建设,2016年10月,槐房再生水厂投用。它是凉水河流域的第10座污水处理厂,使得总处理能力达到了惊人的229万立方米。净化后的再生水重新注入河道,使其净水长流,此外,富余的清水还汇成一片18公顷的湿地,名曰“一亩泉”,为公益西桥添了水的灵动。
      为了百姓的“蓝天碧水”,凉水河环境改造工程成了北京市政府、市水务局的重点工程。该工程对自莲花河暗涵出口至旧宫桥下游进行治理,全长19.313公里。经过这次综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排污口治理、河道景观、水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河道常年维持景观水面,基本形成“三季岸绿、四季有水”的局面。

        随着北京市第二大污水处理厂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和从新开渠到莲花河、从莲花河到小红门两条总计60公里长的排污总干线的建成,凉水河流域的污水将得到全部处理,经处理达标后的水再排入河道,最终还清澈于凉水河。有了足够的污水处理能力,沿岸排污口得以封堵。到2018年底,凉水河沿线再无污水入河。
        凉水河全长68公里,是北京城区最大的排水河道,69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内的污水倾泻其中。2018岁末,经历了5年的治污攻坚战后,这条城区最后的“臭河”终现水清岸绿。几十年的治河经历,使凉水河成为北京这个超大型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样本。从行洪排水到生态河流,凉水河亦成为北京治河工程的集大成者。经过环境和水质整治的凉水河于2020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在凉水河的数个河段,由骑行绿道、徒步绿道、沿水栈道组成的亲水慢行系统,拉近了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观景平台、亲水河滩、太阳能路灯、亭台水榭、长凳坐椅,展示着现在美好的滨水生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 04:47 , Processed in 1.14141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