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朝阳门外的历史:运河、市集与多元宗教

2024-3-21 08:32|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我是启风|来自: 启风

摘要: 2023年是北京市朝阳区建区65周年,给《中国国家地理》的《朝阳专刊》写了一篇谈朝阳区古迹的稿子,此为全文。朝阳区原名东郊区,因为辖区主体位于朝阳门外,1958年更为今名。朝阳门原在北京内城的东南面,人们早上由 ...
2023年是北京市朝阳区建区65周年,给《中国国家地理》的《朝阳专刊》写了一篇谈朝阳区古迹的稿子,此为全文。

朝阳区原名东郊区,因为辖区主体位于朝阳门外,1958年更为今名。朝阳门原在北京内城的东南面,人们早上由此入城,迎面就能看到旭日东升——“朝阳”二字即取“迎宾日出”之意。

八百年来,大运河运来的一批又一批粮食,多是从这里进入北京,以至朝阳门有“粮门”之誉;以朝阳门为起点,连接北京与通州的石道既宽且长,是出入京东重要的“国门孔道”。借助运河与大道,朝阳门外行旅往来不绝,商贸繁荣无比,朝外关厢与东岳庙会都化身为商业重镇;各行各业的人集聚在此,道观、寺庙、清真寺、天主堂拔地而起,丰富了北京的多元文化。又因为太阳每天在朝阳门外升起,朝日坛自然而然地建在这里,没有朝阳就不会有北京四郊完善的祭祀体系。

图:《朝阳专刊》一页

朝阳就是这样,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地理身份登上北京的历史舞台,留下一系列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当历史走入20世纪,双桥电台建立,朝阳又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北京在现代化道路前行。

一河一桥养活京师

如今,朝阳区的通惠河、萧太后河、亮马河等,都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通惠河上的永通桥2021年启动大修,等到完工之日,通州古八景之一的“长桥映月”将重现在游人面前。

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当然不止于观赏。无论是作为陪都,还是首都,北京住着的数十万贵族、官员和百姓,日常吃的都是南方漕粮,而京杭大运河最北曾经只到通州,储存在那里的粮食要转运进北京,要么艰难地走陆路,要么利用经常堵塞的萧太后河、金口河、坝河等人工运河。

其中萧太后河是北京唯一一条以人名命名的河流,不过宋辽时期未见有萧太后河的说法。侯仁之等学者考证,所谓萧太后河其实是元代金口河故道,与萧太后没什么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当初辽代为把漕粮运入南京(今北京),曾疏浚永定河的一条支脉,久而久之被民间讹传为萧太后河。

辽亡于金,金又被元所灭,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历时18年,在原金中都东北方营建的新都——“大都”宣告竣工。为改善漕粮运输状况,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克服诸多技术难题,动用2万多名人力,用一年半(1292一1293年)时间开凿出一条新河道,元世祖亲自命名为“通惠河”。漕运船只从此可以由通州直达大都城内,使积水潭呈现“舳舻蔽水”的盛况。

图:1917年的朝阳门及运河

通惠河全长21千米,其中16千米在朝阳区内。它又名玉河、大通河,明清时期多次疏浚,在漕运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到清末铁路和海运取代漕运后,它与萧太后河一起成为北京的排水河道。

在通州与北京有了顺畅的水路连接后,陆路交通的不便更加凸显。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通惠河上建起一座宏伟的三孔石拱桥,明英宗赐名“永通桥”,因其东距通州八里,又被俗称为“八里桥”。该桥南北长50米,东西宽16米,桥身两侧是33对刻有精巧花纹的汉白玉栏板,对应的66根望柱上面各雕有一只石狮子。为使漕运船只在桥下顺利通行,中孔高至8.5米,留下“八里桥不落桅”的美谈。

永通桥身处京东咽喉要道,一方面补充了通惠河运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与京西卢沟桥、京北朝宗桥一起担负着拱卫京师的重任。1860年僧格林沁就是在永通桥率领清军抵抗英法联军,1900年义和团也在这里阻击过八国联军。

朝阳门外的古都商业

在朝阳区有一条朝阳路,全长约17公里,从东向西坐落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中国传媒大学等北京文化地标。朝阳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古道,前身是元朝土路、清朝石道。与朝阳路相连的朝阳门外大街,更是有名的商业街,商场、写字楼林立,延续着朝阳门关厢几百年来的繁荣。

朝阳门外的历史,要从大都建城说起。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写道,“新都整体呈正方形,周长二十四英里(1英里约等于1.61公里),每边为六英里,有一土城墙围绕全城”。他所说的土城,就是大都以土夯筑的城墙,现在西土城、北土城加在一起尚存约12公里,1988年合建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北土城的中段和东段现属朝阳区,奠定了北京最初的城市格局。

古代北京内城很小,相当于现在二环路一线,容纳不了太多人和建筑,只能向城外发展。城门外的大街和地区被称为“关厢”,马可·波罗初到大都就注意到,居住在关厢的人口甚至超过城内。

图:1933年的朝阳门关厢(“北京脉搏”图)

在大都十一座城门中,东墙南端的齐化门外因有通惠河主体流经的广阔平原,其关厢意外抢得了发展机遇,拓展了北京的商业空间。当时从南方来的客商、货物在进入大都前,都要在齐化门关厢歇脚,大都的官员、商人外出,也要经这里前往通州乘船,齐化门关厢成为大都水陆交通最重要的集散地。学者王晓欣统计,元人所写诗文中,齐化门被提及的次数仅次于规格最高的丽正门。

明朝初年,齐化门的名字继续沿用,到正统四年(1439年)加建瓮城、箭楼等,才改称朝阳门。北京在明清时期除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这“前三门”外,最热闹的就数朝阳门关厢。

清雍正七年(1729年),朝阳门到通州修了40里长的石道,交通更加便捷,使得关厢一带“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毂织络,相望于道”。记录此事的《御制通州石道碑》至今矗立在永通桥东面的碑亭里。后来,石道被铺上了沥青,不断拓宽,成为今日沟通北京东部的要道——朝阳路。

朝阳门关厢一带还有很多北京老字号,南来北往的兵卒、纤夫总要到“肉脯徐”吃一碗烂肉面;关厢大街的“永星斋”专卖满族糕点饽饽,他家的蜜供、奶油萨其玛等都是晚清时候的畅销名品;这里还有两家有名的戏园——隆和园与芳草园,“四大徽班”中的三庆班、四喜班,重要的河北梆子班瑞胜和、庆顺和等,都曾在这里演出。朝阳门外大街正是在朝阳门关厢基础上发展而来。

北京人都爱东岳庙

车水马龙的朝阳门外大街上,有一个十分僻静的去处,那就是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的东岳庙。这里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同时也是中外游客了解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该庙主祀东岳大帝(泰山之神),最初由道教宗师张留孙倡议修建,他死后弟子们继承其志,并得到朝廷大力支持,至治三年(1323年)初步落成,元英宗赐名“东岳仁圣宫”。明清时期改称东岳庙,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东岳大帝诞辰日、皇帝生日万寿节等,朝廷都会派官员致祭。同时因为道教传说中东岳大帝主管人间生死、祸福,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这一天,城中百姓与随漕运而来的人们都会赶去祈福。东岳庙由是成为国家祭祀与民间信仰的交汇点。

图:现在的东岳庙(北京参事室文史馆图)

商贩们趁机向信众们兜售商品,逐渐形成闻名京师的东岳庙会。元代《析津志》说,每年从农历二月起,“倾城士庶官员、诸色妇人,酬还步拜与烧香者不绝”,到了东岳大帝诞辰日更是“道途买卖,诸般花果、饼食、酒饭、香纸,填塞街道”。明代《帝京景物略》说庙会期间“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可谓游人如织。另外,北京的鲁班会、梨园公会等同业行会,香会、善会等民间组织也会选择在东岳庙会期间活动,使这里有了北京其他庙宇比不上的民俗氛围。

因为从官员、道士,到商贩、游人都能从庙会中受益,于是东岳庙的开庙时间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一天,发展为三月十五日到二十八日,持续半个月;其他每月逢初一和十五也各办一次庙会,东岳庙会走向常态化。从元代起到民国初年,这里一直保持着繁荣景象。朝阳门外大街能成为北京重要商业街,也与东岳庙会有着直接关系。2008年,东岳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东岳庙还曾发挥外交职能,成为北京在外国人眼中的一个文化象征。明清时期,朝鲜使臣入京,要先过永通桥,到东岳庙换上正式官服后,才能从朝阳门进城,下榻“外交公寓”会同馆。不少使臣留有咏叹东岳庙的诗篇,比如清朝初年来华的姜鋧写道,“八方都会说燕都,城郭峥嵘殿阁高。东岳庙连辽塞路,禁川桥引楚江涛”,东岳庙的庄严肃穆显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国家祭祀体系重要一环

朝日坛是朝阳门外的另一重要历史建筑,它在1951年被辟为公园,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春分,日坛公园内人声鼎沸——朝阳区当天按照清代文献记载,还原了已中断160多年的祭日典礼,引得众多市民前往参观。朝阳与北京的这项历史关联,重新走入现实。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理念,把祭祀和战争列为朝廷最重要的两件大事。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就仿效南京旧制,在南郊修建了天地坛。明世宗因崇尚道教,特别重视祭祀,于嘉靖九年(1530年)改天地坛为天坛,另在北郊建地坛、东郊建朝日坛、西郊建夕月坛。

朝日坛又称日坛,坐东朝西,祭坛为正方形,边长16米,高1.89米,最初铺有红色琉璃瓦,象征太阳。祭坛四面共设6座棂星门,另建有神库、神厨、具服殿等附属建筑。

图:《钦定大清会典图》上所绘的日坛布局

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两朝在春分日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神),祈求国泰民安。祭祀典礼极为隆重,皇帝事先要斋戒两日、亲视祝文;春分当天,身着红色朝服,在大臣们陪同下,先以三跪九叩礼迎神,再于音乐中经奠玉帛、初献、亚献、终献、赐福胙等环节,最后皇帝施三跪九叩礼送神,祭祀才算完毕。不过皇帝亲自主持祭日的情况较少,大多数时候命大臣代祭。最后一位举行日祭的皇帝是清宣宗。

每逢皇帝或大臣到日坛祭祀,都会引来民众围观,成为商贩做生意的良机。清朝末年,围绕天坛甚至形成一个游艺市场,云集了说相声、说评书、拉洋片,以及卖各种小吃的商贩。尤其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和节这一天,点心铺还会制作北京民间祭日用的供品太阳糕。那是一种用糯米蒸制的小圆饼,上面印着象征太阳的公鸡或乌鸦图案。小贩叫卖时高喊“供佛的太阳糕”,极具特色。

丰富北京多元文化

东岳庙、日坛都是中国道教文化的代表,除此之外,朝阳还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古迹留存,它们在几百年间不断丰富着北京的多元文化,彰显着古都的博大胸襟。

现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有一座北顶娘娘庙,与东岳庙、日坛一样,同属道教体系。该庙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其所供奉的女神碧霞元君与妈祖齐名,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之说。北顶娘娘庙即在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一个重要坐标。2003年,北顶娘娘庙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大殿、配殿、鼓楼等相继修复,与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汉传佛教方面,朝阳曾有数十座古寺。朝阳门外的慈云寺、月河寺、海会寺等都曾颇具规模,可惜早已湮灭。所幸王四营乡的延寿寺存有一座“十方诸佛宝塔”,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藏传佛教同样没有缺席。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入京朝见清世祖,曾暂居安定门外的普静禅林,不久朝廷为他修建的“黄寺”。后来习惯上把普静禅林叫做“东黄寺”,把黄寺改称“西黄寺”,其中西黄寺被钦定为达赖、班禅在京的驻锡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在此讲经说法,没想到染上天花,不久圆寂。清高宗为纪念六世班禅,下诏在西黄寺内建了一座汉白玉砌筑的“清净化城塔”(又称“班禅塔”),埋葬他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经书等。现在西黄寺只有这座石塔幸存,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依然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

图:西黄寺的“班禅塔”(维基百科图)

朝阳留有多座清真古寺,其中朝阳门外的南下坡清真寺最为著名。该寺是清光绪年间由当地回民捐资建立,现存山门、正殿、南北配殿等建筑,被定为朝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朝阳还有一座著名的天主教堂,即1932年始建的平房天主堂,它外观采用典型的罗马式风格,内部则是中西结合。平房天主堂的存在见证了朝阳区早期的对外文化交往。

四九一电台推进北京现代化

在双桥地铁站不远处,有一片黄墙红瓦的别致小楼,里边开着酒吧、咖啡馆等特色小店。这就是491空间,它集红色遗产保护、文化创意和休闲时尚于一体,已是北京年轻一族的网红打卡地。

491空间是在四九一电台旧址上建起来的,电台现存8座北欧风格的楼房、1座发射厂房和1座发射台办公楼,是中国首个大功率发射台和最早的长距离无线电通讯,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线电报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当时袁世凯在天津创办无线电学校,并聘请一名意大利军官充当教习。随后,袁世凯从意大利购买了7台无线电报机,将其中4台安装在军舰上,3台分装于北京、天津和保定,通报距离可以达到150千米。

1918年,北洋政府海军部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签订《无线电台借款契约》,在豆各庄乡双桥村合资成立“中国海军中央无线电台”(又称“双桥电台”),1923年投入使用。即使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双桥电台也能保证北京与巴黎、伦敦、美国太平洋沿岸的联系不中断。

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后占领电台,以之为侵略服务;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电台,把它作为“北平广播电台”;1948年12月,解放军冀东军分区接收双桥电台,并于次年初恢复广播,改称“四九一电台”,成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一部分。1949年10月1日,四九一台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广播给了全世界。

曾在这里工作的冯雅丽回忆,上世纪90年代“播音任务很繁重,占全局任务总量的四分之一。全台二十余部发射地区机传送外国语、少数民族语和地方语近二十种,覆盖了大半个地球。”

四九一电台是朝阳,乃至北京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曲折命运的缩影。

日出东方利京城

我们在朝阳门地铁站可以看到两幅壁画:一幅《凤舞朝阳》,融合了朝阳门“迎宾日出”的寓意与朝阳区“丹凤朝阳”的区标;一幅《京东粮道》,展示的是朝阳门作为北京“粮门”的繁忙景象。在朝阳门早已归为尘埃后,其历史被置于现代化的地铁站内,让往来乘客都能看到它对于老北京的意义。

图:北京地铁“朝阳门站”内的《凤舞朝阳》壁画(《人民日报》图)

幸运的是,朝阳门关厢的许多古迹留存了下来,它们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密集、类别之丰富,即便放眼北京,恐怕也只有南北中轴线可堪一比。这些古迹曾经为北京带去充足的物资、多元的文化和繁荣的街市,现在依然在给北京注入无限活力。

参考资料
1、北京市东城区园林局:《北京庙会史料通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2、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萧太后河》,中国财富出版社2021年。
3、昔宝赤·却拉布吉:《元大都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19年。
4、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北京元代史迹图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5、嵇果煌:《中国运河三千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
6、彭兴林:《北京佛寺遗迹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7、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
8、王永斌:《北京的关厢乡镇和老字号》,东方出版社2003年。
9、陈喜波:《漕运时代:北运河治理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18年。
10、诸葛净:《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11、丹迥·冉纳班杂、李德成:《名刹双黄寺》,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
12、李金龙: 《北京民俗文化考》,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7年。
13、武裁军:《京华通览:北京皇家坛庙》,北京出版社2018年。
14、黄日希:《电力技术发展史简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15、李木子:《公共艺术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3
16、王晓欣:《元代史料中的大都齐化门及相关问题刍议》,《元史论丛》第13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17、曹彦生:《北京朝阳门外大街溯源》,《北京民俗论丛》2013年。
18、余辉:《大运河上八里桥往事》,《中国国家历史》第25期,东方出版社2021年。
19、陈进国辑抄:《< 燕行录>咏北京东岳庙诗抄》,《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20、林巧薇:《北京东岳庙与明清国家祭祀关系探研》,《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
21、李彩萍:《北京东岳庙与京城文化》,《文化月刊》2011年第1期。
22、韩晓梅:《春分祭祀朝日坛》,《中国档案》2019年第3期。
23、李洋:《日坛祭日典仪中断 160 年后复原》,《北京日报》2011年3月21日。
24、鲁苡君:《探北顶娘娘庙营建修缮历史》,《文物建筑》2020年第13辑。
25、佟洵:《班禅与藏传佛教圣地西黄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6、范裕贤:《双桥发射台的接收与开播》,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选《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第4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27、冯雅丽:《为了彩虹》,《人民日报》1997年12月3日。d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2 11:32 , Processed in 1.10676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