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故宫古建筑有着诸多的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魅力,而其中的典型特色之一,就是斗拱。斗拱是我国特有的古建筑组成构件,是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由斗形、弓形的木构件在纵横方向搭扣连接,而后在竖向又层层叠加起来,形成的一道道组合,外形犹如撑开的伞状,见图1。 图1 柱顶之上的斗拱 故宫古建筑斗拱的主要构件包括坐斗、拱、翘等(图2)。这些构件的成形与我国古建筑演变密切相关。早期的宫殿建筑中,往往采用斜撑的木柱来支撑宽大的屋檐,斜撑分别设于屋檐的前后方。而为了避免落地的斜撑受雨水侵蚀,其下支点便离开了地面,称为短斜撑,并随着审美需求逐渐被弯曲的木料替代,形成了今天斗拱的横向重要构件——翘。同时,为了增强柱顶部位支撑屋檐的强度,柱顶之上又增加了斗形木块,形成了坐斗。不仅如此,木块上方沿着屋檐方向叠加长方形的垫木,这些长方形的垫木因审美需要逐渐变成弓形,形成了今天斗拱纵向的重要构件——拱。故宫古建筑斗拱不仅造型美观,更包含了丰富的古代力学智慧。 图2 斗拱的主要构件名称 斗拱的力学智慧精华在于它的抗震性能。笔者曾开展了故宫太和殿斗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试验显示:无论是水平向还是竖向的地震波,都不会造成斗拱破坏。发生水平地震时,斗拱的各个构件之间互相摩擦、挤压,并产生往复运动,犹如一个运动的机构体系。从能量守恒角度讲,地震波的能量传到斗拱位置时,主要分成了2个部分的能量:斗拱的内能及斗拱的动能,斗拱内能即自身产生开裂破坏的根本原因,内能越大,斗拱破坏越严重。然而斗拱能量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即动能占的比例远大于自身的内能,其原因在于每个斗拱由上百个小构件组成,它们犹如机器的零件一样,在地震作用是不断产生各种运动,耗散了大量的地震能量,从而使得斗拱内能的比例很小,因而斗拱在地震作用下几乎不会产生破坏。事实上,大量的古建震害勘查结果表明,斗拱在地震作用下一般保存完好。 不仅如此,水平地震作用下,斗拱还能产生自动恢复功能,犹如不倒翁一样,其原因在于斗拱特殊的构造特征。这种构造特征使得:一方面斗拱的重心位于斗拱的下方,斗拱犹如一个矮胖的人,在水平地震力(推拉力)作用下尽管产生摇摆,但是不易倾覆;另一方面坐斗的截面尺寸宽大,这无疑增大了斗拱与其底部的接触面,斗拱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摇摆时,分别绕着坐斗两侧的支点进行摇摆(图3)。而在斗拱摇摆过程中,其上部屋顶的重量迫使斗拱不断地复位,因而斗拱像不倒翁一样,不断地来回摆动。地震波结束后,斗拱又恢复到了初始位置,本身并未受到损害。 图3 水平地震作用下斗拱摇摆示意图 笔者基于科学分析,发现故宫古建筑斗拱还能够抵抗竖向地震作用。其原因在于,斗拱由木材制成,木材弹性模量很小,很容易产生变形并迅速恢复原状,犹如弹簧一样。斗拱在竖向由一层层构件叠加起来,就像一层层弹簧连起来一样(图4)。斗拱层数越多,弹簧的柔性越大。发生竖向地震时(实际上地震波在水平、竖向同时产生),尽管竖向的地震力很大,但是斗拱整体像弹簧一样反复做压缩→复原运动,可以不断地削弱地震力,有着“以柔克刚”的特性。从能量守恒角度讲,竖向地震波的能量传到斗拱位置时,分解成为斗拱的动能、势能、内能,而其中前二者的比例非常大,使得斗拱的内能的比例很小,因而斗拱不会因为受到的内力过大而产生破坏。实际上,斗拱的这种弹簧特性的抵抗地震的方法,从科学的角度可称为“隔震”。 图4 太和殿一层斗拱外立面侧视 综上可知,故宫古建筑斗拱精巧的构造及优秀的抗震性能,汇聚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智慧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就是力量》2024年第2期刊载,有修改)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1 , Processed in 1.08176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